凭“颜值”上位后,这款说故事的App如何玩内容?
2016-03-12 12:49

凭“颜值”上位后,这款说故事的App如何玩内容?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个外协粉,所以才会在根本不知道这个名叫“犀牛故事”的应用是干什么用的情况下,单因那只水蓝色犀牛图标看上去精致清爽,就把它下到了手机里,然后......小半个月也没想起打开一次。


直到偶然有一天,我在这里读到了一个故事,写故事的人叫张春,“犀牛故事”的主编。


她说“犀牛故事”并不是团队做的第一个app,CEO 陈奕雍还曾经做过一个社交 app,叫“花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呢?在当时所有的社交应用强调的都是尽可能快的完成匹配,让两个陌生人快速或干脆跳过寒暄阶段,赶紧聊些与兴趣或性趣有关的事的“主旋律”下,他们做的应用,却是要让两个人同种一株花,给它浇水施肥除虫,随着它发芽长叶开花,两个人才能慢慢地获知一些对方的零碎信息,直到搭上话.......结果,这款完全“逆势”而行的应用自然是毫不意外地死掉了,然而还有后续。


故事很长,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去知乎上搜下,在一个“什么是孤独”的问题中,这个故事作为答案获得了2万4千多次的点赞。


有人说它简直是2015年十大优秀软文之一,不知你读完以后感觉如何,反正我为这个故事买了单,有点激动地联系到团队想要聊聊。我想啊,能做出“花开”这样有意思的应用的,得是一群多有趣的人。


嗯,所以,咱们先来说说“犀牛故事”这个应用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文字内容的UGC平台。你可以在上面读别人的文章,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碎碎念。所有的内容被分散到四个板块:真事、创作、游记、秘密,各类别下都可供你浏览相关的最新、或最热文章,或者你干脆打算自己写点什么,反正内容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也不限。


和“花开”类似的,这个项目也有点反着来。微信和微博,方寸之间,都多少有点“要求”大家言简意赅的意思,微博不用说,140个字的限制摆在那(唔,现在是放开了限制,但是营销狗与段子手齐飞的躁动环境.......),而微信呢,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写长文?标题都没看完就点赞的倒是不少。理解和表达都被切碎,人们在不同的频道中飞速地切换着情绪,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写点东西,读点故事。而“犀牛故事”却是偏偏希望可以打造这样一个地方,供你写点东西,把自己的文字通通放上来,持续保存积累,完整展示(让他人了解你),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去试着了解一个人,趣味相投的不妨多聊两句,若是不愿意,就单纯看看别人的故事也是挺好。“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呈现的你,是完整的,可追溯的,长久的。”


和“花开”一年多才1000多下载量的“惨痛”相比,“犀牛故事”要好得多,2014年7月上线一周,便获得了iOS的推荐,现在也是拥有用户近500万人了。


要说这个应用最大的特点,肤浅如我当是先给出两字:好看。


  • 我说,界面是真漂亮



正如前文所述,7月份,在折腾了四个月后,第一版的“犀牛故事”上线iOS, 就曾因“颜值”获得了应用商店的推荐。“我们当时的1.0,现在去看其实很幼稚,整体的设计体验,很多的操作都不是那么合理。整体的UI和UE设计,有评论说有的地方就是反人类的,苹果用户不这么用的,然而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整体整个设计跟想法、内容全都是我们自己‘闭门造车’出来的,没有去借鉴任何人的样子,我觉得这种原创性再加上当时的美术(我们整体里面每一个界面都美术化的),不是以一个UI手机应用设计去进行的,而是按照我们觉得这样子肯定会很漂亮想法,去运作出来的。所以当时我们自己推测被苹果推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原创性,还有这种美术上的投入。”



而现在,在这个15人的团队里,有3名是插画师。犀牛故事的编辑团队,会对每一篇图文的排版进行把控,对于特别精彩的故事,插画师们便会上线给其配上精美的插画,甚是悦目。


  • “我们是一个内容平台。”


——这是团队在反复向我强调的,相较于MONO、“一个”等类似精品阅读的App,“犀牛故事”更希望突出的是用户的自我表达。


“我们有一个用户是一个手工爱好者,但他的手工都不是那种很精美的,可能今天我雕个葫芦明天雕个花,只是一个爱好。但是他非常认真,挨个记录自己不同的样子,自己去做什么,今天又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废物利用了一个什么东西,就这样记。像这种我们都非常欢迎,觉得你在表达自己,大家看了你这篇可能会猜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一个有趣和可爱的(人),这种调性上我们会比较推崇。”


“我们可能还是想要说大家在这个故事里面展现自己。但是你说你究竟写得多好多差,这东西可能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因而,其实“推荐”栏里的内容,并不总是文学性强,或者结构精巧完整的。


现在的“犀牛故事”,用户数大概在500万人左右,每天的稿件更新大概在1000篇的样子。这里写作的人,有人把它当博客,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也结识新的朋友,有人将其看作自留地,吐槽或发泄,也有一些以往其他论坛和博客的作者,开始将自己过去的作品往犀牛搬,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作者,他们已拥有了一定量的粉丝,也在犀牛上获得了原先渠道之外的更多读者。"我们不是面对单一的所谓文艺青年这一群体,我们面对的是所有的普通人,就是大家都是可以来玩的。"


不过,过于倚重移动端上的写作,对于内容本身的深度、长度都会有所限制,你可能只是坐在地铁上,想要认真梳理下今天一天的生活、感悟,或是一个排队的间隙突然迸发了灵感,但是对于想要从事深度写作的人而言,手机上操作的局限实在太大,“犀牛”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大家都在抓紧移动端产品更新迭代的时候,这个以app起家的产品,又在今年年初上线了网页版,以满足更多专业写作人士的操作需求。


然后,我们还聊了点“俗”的事


作为一款主打内容的产品,内容 IP的运营是“犀牛故事”收入的一大来源,从图书出版到游戏、电影。据说在今年,犀牛将会有50万册书上市,目前已经合作了一款手游游戏,出售了一部电影版权。但是随着内容行业涌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在未来,如何能通过自身平台为创作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增强平台的吸引力,作出一些“独家”的东西,或是难点所在。而对于犀牛故事而言,难点兴许还在于,当降低门槛,让“所有人”都进来是一回事,但能否有真正被认可的内容在平台上输出又是另一码事,如何抓住这一群有能力或者潜力的作者,同时,那如何在众多的内容中去发现优秀的可商业化的内容,并将其及时的包装,这不仅仅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而是眼光、速度、执行力等多重的挑战。


最后.....


嗯?你问为什么叫犀牛故事?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很丰富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但普通这件事情也是很难的。你是做好一个你普通的自己就很珍贵了,所以当时希望能够代表的一个形象,没有像符号化的文艺青年那样,软绵绵的,有一些颓废,可能轻飘飘的,或者是张扬的。我们不想要这样的形象,我们就想要一个温和的,但他自己也是有有力量,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质,然后他自己本身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选定了犀牛,希望通过‘犀牛’这个形象来传递这样一种温和、力量。”


好吧,这个还算年轻的产品,此前已获得了IDG 资本2000万元投资,而在今后,如何把关于“故事”的这个故事做大做长久,相信他们还将面对有很多的挑战与未知。


想要寻求虎嗅的创业报道?请速到此提交贵司信息~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