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奈儿到Gucci,时尚的个性化场景怎么玩?去塑造关系、发生关系、重构关系
2016-04-05 16:01

从香奈儿到Gucci,时尚的个性化场景怎么玩?去塑造关系、发生关系、重构关系

虎嗅注:本文是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革命》的作者吴声在3月30日在中国服装论坛上的演讲,授权虎嗅发布。吴声试图从场景概念入手去探讨互联网新时代,“我们和衣服的关系,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我们对待这个时代的看法”,或许一遍读下来有些抽象,但这“吴式排比句”背后,也许是我们去理解服装品牌塑造、服装品牌ip运营的新视角,全文略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时代变了,为什么年轻人会去追逐一个魅力人格体——不是偶像,而是魅力人格对自身的映射?我们更加要理解万物有灵作为时尚的态度为何是个性化。


重新找到和这个时代连接的意义


很多的人,即便你目光如炬地盯着他,他还是难以割舍朋友圈刷屏。场景变了,面对面已经不能形成有质量的沟通。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得更加碎片化,在这个碎片化的状态里面,我们得重新找到和这个时代连接的意义。


2015年总结奢侈品表现的时候,很多人把香奈儿排第一,是因为香奈儿不降价?还是因为他在中国的品类打折?或者是因为走秀的不同寻常?当它把菜市场变成秀场,针对女权发声,进行独具心得的内容创造时,这是一个能够持续输出内容价值的品牌。而且,它的态度更加地富有差异的人格化,香奈儿成功地完成了从品牌到IP的进化。


去理解香奈儿自带流量,自带势能,让我们意识到,它是不是香奈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创造了何种内容的持续输出,形成了何种差异化的人格表达。我们有没有崛起于特定平台,或有没有受平台束缚。所以,基于IP的打造初衷,我们和易观智库才联合发布这个白皮书。


任何价值的创造都是基于增量的可能性,都是基于新的消费精神。如果不能理解这个现实,这是一种尴尬,但如果理解,用一种不确定的逻辑去拥抱不确定性,谁会在意是否完美无缺?重要的是“真实”。所以,理解“真实”是这个时代的正确姿势。因为,真实是最重要的场景。我们的生活一直都在改变,所以不完美才是时尚的动力。


女生内衣的场景绝非内衣外穿,绝非维多利亚的秘密,绝非是true-co的快闪店,什么时候能认真看待女性的生活困扰,从她看待世界的关系里感知到独特性,就能找到真正的内衣场景。


一线艺人是谁不重要。问题是,原来四五线城市的18线艺人好妹妹乐队和两小无猜也可以逆袭。这是互联网汹涌澎湃的民意,还是去中心化后形成的更多“多中心”?显然,这是新流量的崛起,因为个体化状态的觉醒。


体验是所有商业逻辑评价的首要法则和出发点,一般意义上理解的O2O不是社区便利店,但在全球百货业不断下行的今天,社区便利店成了特例,其角色逐渐转变为新的入口价值。这个场景时代,购物必须满足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定义的法则变了,现在的消费模式,呈现为生活方式层面的新连接。这种连接和交互本身,胜过传统的信息获取和到达。比如,选择去哪儿吃饭的时候,可以赋予更具人格化的推荐。可能食材只花300元,但名家推介,沈宏非蔡澜文怡或者殳俏,我可能愿意支付3000元。支出的本质是连接费用,价值的评价有赖于此。



这样的关系表达里面,所谓的连接效率形成的转化,即便在家吃饭,基于效率变化和赋能,能形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所以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诗和远方是愿景,“苟且”也许形成了改造世界的动力。



因此,特别想跟中国服装界的各位精英表达一个观点,对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我们有各种不服,但我相信:第一,不服本身是进化的动力;第二,互联网的确专治各种不服。


如果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词的重新定义不能理解,就很难理解这种什么是“快”、什么是“高”、什么是“强”。原来旅行是IP化的旅程,重要的不是携程、去哪儿、途牛,是为什么选择大V,选择了Up主,选择了一个小而美的公众号?我们能感受到,旅行本身已成为一种社群化生存,“亚文化”的能力表达。



时间和空间都被场景能力所突破,让海内存知己真正成为天涯若比邻。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定义新品类,所有基于增量的价值表达更多是因为理解这种改变。通过跨界能力形成新品类运营能力,把用户的流动和经营视为商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核心资产。这是未来,而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流行。流不流行也不重要。



问题是,什么是这个时代的场景?


基于商业表达,我们将其分为原生场景、网生场景和融合场景。


通过存量资源定义的消费、购买、表达关系,所构成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即原生场景,这种原生场景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它扎根于人群既存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体验。



网生场景,诞生了天猫、京东、唯品会,诞生了搜索、点评和游戏。



基于社交网络乃至于朋友圈生成,我们快速定义为微信、微博,基于直播场景,可以是斗鱼、花椒或映客、快手,基于一切互联网应用,正在形成一种生存时间和意义。这个过程中“融合场景”已经成为常态和基本点。



这个时代,场景要被更加切割,比如,门店既是线下销售也可以网上销售,没有线上线下冲突,没有虚拟和现实。今天去判断的标准是用户第一,判断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数据。原来被认为很传统,很落后,很不互联网的,恰恰可能在万物有灵的互联时代焕发新生。今天的连接设施如此发达,能不能善用连接基础,形成新的流量运营,人格化运营,是中国服装产业的巨大机会,这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新的品类



时尚的内容、流行的文化,日新月异,但是理解用户的逻辑要一以贯之。


今天的超级流量本身就已被人格化的流量所肢解、稀释。不是企业要不要做百年老店的问题,而是持续输出内容的体系有没有?社会化运营是一个九零后小孩在市场下面的新媒体小组吗?它是组织结构的保障和运算体系的支撑。


甚至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自身能不能成为一个IP?能不能形成人格化表达?将会决定未来窗口期的加速来临会不会为我们所用。换言之,谈论产品人格化运营和传统品牌的互联网化,本质是要通过内容来构建势能,也就是说,要把可连接度、可合作度,让更多品牌,更多内容,更多互联网的情绪和平台的能量形成inside+Plus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原创精神,基于创造力重构价值,而不是这个款式能不能大卖。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又如何?更多时候要关注生活中如何表现?有没有形成用户经营的能力?如同柳宗悦所说,美一定要深入日常生活。


我们要思考的是,实践时尚的观点和美学态度,原创价值观的输出,有没有形成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内容。而这也是“疯狂动物城”的自来水逻辑,持续、细节、创造,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同时,不能完成社会思考,就不能完成自身价值观的表达和人格化的能力,就不可能把握正在悄悄发生的巨变。流量何所来?流量何所去?要成就新的入口价值,就要连接到应该连接的人群,人群和品牌连接形成的亚文化表达,才代表了企业的含义。


时尚的本质是对于美学好奇心的一次探索,是基于这个时代人和服装,人和世界,为什么我将本届的服装论坛定义为“着想”,“着想”的核心是我们在思考我们和衣服的关系,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我们对待这个时代的看法。


千万不要认为是我们驯化服装为我所穿,很多人难道不是被服装反驯化?被高跟鞋反驯化?我们的自主能力,我们的驱动性,我们对技术的表达在哪里?我们要思考的是在于这些技术本身,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或者让我们的时尚表达能力更加地富有想象力,更能探索到这个我们在思考这一层关系里面的一种新的价值构想,而并不是3D打印,不是某个场景,不是娱乐化、智能化,并不是我们认为VR社交到底是不是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大行其道。


很多全球时尚名人抱怨数字化正在改变我们的思想,移动互联网让发布会从此不再像发布会。谁说发布会就以一种坚固的形态傲然屹立呢?难道坚固的东西不应该烟消云散?这个意义上,看待产品本身,应该更有前瞻性和指数级的表达。换言之,我们在谈论中国的VR或AR时,谈论新技术的时候,无非是:我们人本身加上智能硬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那么场景痛点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我们是被技术定义的人。


因此,T台并不是看模特是否走得美轮美奂,或去看设计师的设计是否牛叉,而是我在现场。


度假是朋友圈在度假,假装在纽约,假装在巴黎;跑步带出了一个新品类,叫“喜欢跑步”,明明是晚上还要加班的单身狗,但基于社交需要,发一双纽巴伦运动鞋在朋友圈,然后告诉你我在跑步。“喜欢跑步”变成了一种品类,是因为跑步的政治正确。


我们去理解社交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在一种反驯化里面重新建构注意力。我们愿意把什么样的时间投入到什么样的场景里面,本身就在定义产品本身。空间不是,为什么?虽然我们坐在这里,然而信马由缰,我们关心的是刚刚早餐那次意味深长的谈话,正在憧憬今天能和美女共进午餐。


现在是全民直播的时代,万物皆媒。所以空间不是场景,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场景元素,时间才是场景。时间的场景化才是最重要的表达能力。当年轻人在游戏直播平台,他在看打游戏吗?不,除了游戏电竞之外,那些看上去的“无意义”,恰恰是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品牌的沉淀,什么是传统的文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化都是即时表现,一切的品牌都是用户当下的选择和可选择。如果一个品牌不能触发用户当下的真实选择,那么要去反思,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当代性和审美日常主体表达。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它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传统与现代,没有什么未来与当下,没有什么全球与本土,没有什么民族与世界。那么,有的是什么?有的是基于特定连接所形成的场景适配和场景赋能。有的是我们理解移动互联与万物互联的全新可能性。野蛮生长的背后,社群的亚文化定义新生产品的力量。


但更要思考,这一轮年轻生活方式崛起和新内容创新形势涌现的过程中,我们的位置在哪儿,角色是什么,有没有基于这个时代新消费精神和新时尚表达,贡献我们的原创内容力?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哔哩哔哩,谈论二次元时:我们的服装能不能天生吐槽?其实,我们就是让你来吐槽的。


有个时尚KOL叫侃爷,穿衣服从不合身。因为一合身就错了,穿衣服不能合身,得大!大就对了。为什么要大?因为要独特,要形成个性化标签,形成天生骄傲,特立独行。借用罗永浩的话,穿衣服你以为是为了输赢吗?不,穿衣服一为认真,二为个性。我告诉你,不翻开我的袖子,你不知道我时尚在何处。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在讲所谓私人定制,所谓得体剪裁。不是。但是,很多人为此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然后,终于以这种“匠人精神”完成了这一轮的精益求精。但我觉得匠人精神不该限于如此传统的表达,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更新:热爱、自我但有连接。


我们谈论二次元时,并不是一个粉碎次元壁的过程。基于虚拟IP的人格化设计和偶像时尚设计,应该有一体化的表达。多少人在看《太阳的后裔》和《太子妃升职记》,多少人为吐槽而看?多少人为撩妹技能而看?多少人为男友力和国民老公?我们谈论产品能不能形成用户体验和价值最大化时,应该隐含这些判断。


这种判断里面,传统的商业模式,正被深度融合的人机场景代替。移动互联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们看待世界最重要的入口


那么,我们今天怎么看待服装?


这一轮所谓共享经济推动的何止是出行。衣食住行,能想象到的所有生活领域,基于新的分享及获取能力都会被重新塑造。重要的不是占有和拥有,重要的是使用,重要的是共享过程中,分享的模式里面,能重新定义和评估使用权。时尚可不可以分享?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中国、欧洲、日本都已出现类似创新企业,以前是婚纱等特定细分领域,但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不同身份和不同的需要,可以形成新的连接方式。比如,名牌手袋租赁。


曾经,美甲可以是一个耐用品,到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快消品,装修是耐用品,但今天也已变成了快销品。我们正在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重构这种关系……服装也不例外。


其实,所有的市场已被激活,重要的不在于服装是哪个品牌的同款,而在于是谁的同款。不管喜不喜欢卡地亚宝格丽梵克雅宝,我们戴的都是朴信惠,不在于价格昂贵,而在于是不是朴信惠同款、是不是宋仲基同款,是不是千颂伊同款,品牌在人格化的赋能中才会焕发类似Alessandro Michele激活的Gucci一般的生命力。


土壤变了,时装周可以线上,企业可以是更加O2O。什么是渠道,“人”才是渠道。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找到这样一种红利,去定义自身,去洞察新的产品,去寻找创造新品类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解释了整个市场的商业逻辑,为何正在从产品为中心迭代为连接用户为中心。人是渠道,不是叫你去做“微商”和移动微分销,而是能不能成为口碑裂变的中心?能不能把裂变式口碑变成用户想要,而不是简单产品功能的需要。


我们的机会点何在?能不能寻找那种缝隙的机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品类的构建?在座有服装企业给上门服务企业制作制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需要更加平台化的一种标准化。但这样一种定制,并不是说印上Logo就万事大吉,而是我们要理解快递、配送到家,O2O的一个场景,怎么才能耐用,怎样显得干净,移动终端的设备使用怎样能够和配送商品形成解决方案。快递服装因此成为新的定价品类。


为什么“新网红”成为了个体化场景的新表达?有人说,我也可以这样做秒拍,对不起,秒拍美拍的红利期已经过了,你等一等,瞧一瞧,你就来不及。怎么办?像那句心灵鸡汤:不能用战术的勤劳掩盖战略的懒惰。要勇于洞察年轻消费精神的崛起,和互联网一样进行重装操作系统,让自我更新成为常态。


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找到这样一种红利,去定义自身,去洞察新的产品,去寻找创造新品类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也解释了,整个市场的商业链条中,为什么新场景逻辑如此重要,高高居于价值鄙视链的顶端,一如我们期待的神剧《权力的游戏》第六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