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君,生快!
2013-05-15 06:43

虎嗅君,生快!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第一次听到这句诗词,其实不在Siegfried Sassoon的诗集,也不是余光中先生的译作,更是早于接触互联网之前。

那是2001年,我租了一张盗版的电影光碟《Regeneration》,我发誓我当时以为这是一部激烈的战争片,就像我刚刚看完的《Saving Private Ryan》一样。但是我错了,彼时正值少年的我,硬生生的看了足足两个小时的英国古典学院派风格的文艺片,没有力挽狂澜的战役,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拯救,更没有英雄凯旋的壮丽,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死亡、创伤以及战争后遗症,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诗人们不断的死去,死于败血症,死于强攻渡河,死于机枪扫射,死于病毒感染,亢长的影片中,一名诗人Wilfred Owen说,“为祖国捐躯的甜美与光荣不过是古老的谎言”,另一名诗人,亦是本片的主角,Siegfried Sassoon,则由一名贵族经由战场的洗礼迅速的蜕变成为一名极端反战者,并且面临被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

在这部影片光碟的封皮上,有一段手写的诗词,即Siegfried Sassoon的那首《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黑色水性笔的字迹十分潦草,我也不知道这是店主还是曾经的租客所写,“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如此简单而又浓烈的句子,毫不含蓄的直击心灵。

后来,在互联网上,才有阅读余光中先生的翻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谓入骨。再后来,我读完大学,创业失败,转型公关,买房结婚,偶尔笔墨江湖,书写博客,然后一头撞上了虎嗅网。

“商业是有味道的。一个不善于嗅闻气味的商人,不是一头好的老虎。”虎嗅网“关于我们”里的这段介绍,深得我心。而取自那首诗词的网站名称——当科技被冠以这么一个文艺的词汇,就像蒸汽朋克邂逅了歌特复兴,也让人印象深刻。

最开始是在虎嗅阅读文章,相比传统的科技媒体,虎嗅的更新频率极低,且在内容的运营上没有太大的“规划”,以此代价换来的,是纸媒视角的精挑细选和对专业选题的深刻挖掘,这也是“虎嗅模式”被诸多后起的科技媒体所借鉴的要因。

更为独特的,在我看来,虎嗅是一个有着温度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正如魏武挥说“铁打的编辑,流水的作者”,其实就是指好的编辑能够向作者提供一个舒适而从优的内容互动环境,不仅是尊重,更需要有着人情味,若是再能帮助作者完善观点,那就再好不过了,而虎嗅恰是如此。(真的不要小觑编辑的作用,长平与程益中离职某香港时评杂志之后,数名专栏作者都欲放弃继续在上面写专栏)

我一直觉得虎嗅和PandoDaily很是相似,创始人都是女性——拿性别说事可能有点不太合适,但我私下仍是认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情绪,能够给硬梆梆冷冰冰的科技内容注入一些不一样的柔情元素,更具人文特色。

不少网媒私下问我,说虎嗅跟你什么关系,你的文章经常连自己的博客都还没更新上去,虎嗅就发出来了,是不是稿费特别高。我说真没有太特别的关系,虎嗅就跟它公开的运营制度一样,没有既定稿费,每个月会有评选,挑选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现金鼓励,数额上也不是特别的高,我把文章在虎嗅首发,实在是因为……虎嗅君是一枚傲娇啊!我头几次同步博客文章到虎嗅时,虎嗅君发私信过来,曰你的观点很不错我们打算上头条好好推荐一下你有没有发其他地方呀,我搜了一下发现有其他媒体先转了并作了推荐,于是答复虎嗅君曰XX媒体转过去发了但是没什么关系吧你们该推荐还是推荐嘛,虎嗅君很傲娇的回复恩没事以后多发我们这边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后也没有给推荐。

魂淡……!!!

于是,我就养成了把文章(非媒体约稿类)首发虎嗅的习惯。真的就这么简单。

于私来讲,虎嗅确实是一个真正称得上是“平台”的科技媒体,交流氛围和思想碰撞都是极为难得的。之前有篇讲自媒体的文章里有个很务实的观点,大意是虽然有Web2.0、UGC等概念存在,但是中心用户(以前叫意见领袖,现在叫自媒体了)对于内容的无偿输出是一件难以维系的事情,毕竟名利二字,贯穿始终。这个论调被普遍理解为内容变现,沦为“求包养”式的谄媚和卖身,而这是最低级的出名和挣钱方式。对我而言,写作的目的在于自我训练,一份观点、一起猜测、一段分析、一句调侃,都是对认知的反复推敲和立此存照,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往小,是对纸上文字的驾驭能力,往大,是对市场机会的洞察能力,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你以为只是因为谦卑么?

诚然,中国科技媒体步履蹒跚,尚有远路要走,“聚合”这个概念,也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Blogger和Twitter的创始人(你可以称之为博客和微博的发明者)Evan Williams在再次创业时建立的公众媒体平台Medium,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照,互联网的信息类产品用时间线设计代替了RSS,希望用社会化关系来过滤内容的沉淀,但是Evan Williams并不认为真的已经如此完美,因为内容的组织方式仍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改变,“人们心理上对于‘新’的天生兴奋度带来的对新鲜度、眼球的不懈追求,对内容创造者来说产生了巨大的‘更新’压力,也让互联网内容的总体质量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和国外的杰出同行相比,虎嗅仍然是一个粗糙的意见“驿站”,设计和架构也都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这些都有待更加完善的经营策略进行修缮,虎嗅应该更加好看、好玩。

不过,太过沉重或严肃的话题,不宜在这个日子大书特书,我们可以将探索和研析,留到时间河流的下游,而在眼下这个瀑布的位置,让我衷心对成立一周年的虎嗅道声“生日快乐”,也祝虎嗅能够继续保持精而不滥的特色,让优秀的内容得到优秀的回响。

最后,借用日本诗人相田光男的诗句与虎嗅君共勉:“当你踏上新的旅程,新的道路将为之开辟。”


作者:阑夕

注:点此进入虎嗅一周年页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