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答和对答为例,来看知识交易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
2016-06-27 10:49

以分答和对答为例,来看知识交易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

利益相关声明:作者为『Get』和『对答』CEO


一夜之间,知识值钱了。 


先是『大弓』,告诉用户你可以『付32块钱给小明提个问题』。紧随其后是『值乎』,花5块钱可以看到小红写的『高效开会的秘诀是:XXXXX』的『XXXXX』隐藏部分。然后是『分答』,让你付1块钱听小聪语音说明『最喜欢的啪啪啪姿势』。接着看『得到』爆发,把《李翔商业内参》标199一年卖了5万份。 


最后,我们也上线了『对答』,你可以和一群人众筹一个问题问小天,也可以分享我对O2O的点评到垂直论坛引流赚钱。 


仿佛,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可以把知识摆上货架,把双边市场标准动作『堆供给』、『堆需求』、『优化匹配』做一遍,就能开个自家淘宝挣钱了。 


只是,知识和包包不一样,它需要的『淘宝』也不一样。它多了两个互相牵制的发展维度:极致一对多 vs. 极致一对一。 


极致一对多,指的是应该用尽可能少量的供给,来对应尽可能多的需求。信息虽然有一定的生产成本,但是当下复制和流通成本趋近于零,这就导致服务1个人和服务10000个人成本相当。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当然应该打造头部精品,然后用这个爆款尽量覆盖更多的用户以摊销成本。《李翔商业内参》就是个典型,服务1万用户是做,服务10万用户也是做。服务越多人不仅可以大幅度摊低成本提高盈利,更可以将盈利重新投入生产和营销继续提高内容品质和受众人数,进一步拉高门槛,挡住那些起步时无法获得同样量级用户摊销成本的潜在竞争者。 


而极致一对一,指的是对应每一个需求,理论上都可以给他定制一个最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知识商品。和实体商品相比,知识生产门槛极低,路边任意老奶奶都能生产从『附近哪有洗手间』到『旁边的家乐福几点钟蔬菜最新鲜而且便宜』这些知识。这就导致知识商品SKU数量趋近无穷,而且可以按需生产,使得极致的个性化匹配成为可能。『在行』就在这个方向上,可约的行家类型非常多元可任意挑选,虽然大多没有李翔那么大咖,但面谈时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求教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行家定制化生产知识,适用性更高。能够不断增加供给方和需求方,并且让需求和供给尽可能分散地、定制化地生产和匹配,可以逐步养成平台的网络效应,而且削弱对少数头部知识生产者的依赖,降低平台风险。 

『在行』和『得到』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分答』在哪里?其实,『分答』早就远离了自家兄弟『在行』,越来越像是提问版的『得到』。


首先,『分答』头部效应显著,排行榜上几乎全是自带流量的明星网红。王思聪已经弃用一个月,可他还是收入榜榜首,而无数在垂直领域小有建树的中V除了在上线试玩时期自己呼朋唤友热闹了几天之后,再也无人问津。这并不是平台不重视中V,而是中心化的平台形态和早期目标决定的。100万用户进来,只能看到同一个首页(早期数据积累不足以支持有效的个性化流量分发),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满意的话,平台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最大众口味的菜放前面,最大众的『人』自然是『名人』,而大众都爱的『知识』其实是『八卦娱乐窥私』。


如果你管分答,把王思聪讲他喜欢的啪啪啪姿势放首页,100万人里面会有80万人知道他,40万人好奇,10万人付款消费;把任鑫讲付费知识平台放首页,100万人只有10个人认识他,2个人付钱偷听。你也会做类似选择,给『任鑫』这样小V流量的唯一逻辑只能是为了偶尔显示平台多样性吸引其他小V罢了。


平台没有能力做中V的流量分发,这批人自然上一批流失一批。平台势能衰减,就只能靠拉入更多自带流量的明星网红进来补流量,而为了能承接这部分流量,又只能把最大众菜往前端。

 

让这个问题更严重的,其实是那个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提问本意很好,但把收益和『偷听数』挂钩,则会导致提问的动机改变,在增加问题数量的同时显著拉低问题的多样性。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理论上可以提出1000个不同角度不同诉求的问题,可当这1000人被教育『你猜测和迎合其他999人最大公约数喜好以获得更多回报』的时候,就会把难得的多样性视角收回到单一的目的上, 提出来的问题会非常同质化。王思聪收到10000个问题,估计有5000个都在问择偶标准和喜欢什么啪啪啪姿势,这样的问题数量有价值么?而在你愿意付出3000元来提问王思聪啪啪啪姿势的时候,你是真心想要学习请教呢,还是抱着类似媒体编辑的心态在做选题呢?这到底还是个真实的『问答』,还是个越来越媒体化、极致一对多化得『得到』呢?

极致一对多的规模经济太诱人,『分答』就这样转身离开『在行』,一溜烟朝着『得到』的方向冲了过去。既然语音问答这个市场的开拓者搞媒体去了,我们就开始认真考虑『对答』应该如何来把这个市场接过来。


其实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怎么扶持中部的知识生产者健康、可持续地产生内容和盈利。


『对答』的答案是『去中心化』。


首先,摆正心态,『付费问答』本来就应该是个功能,而不是平台。所以我们没有打算强拉『对答』自己的知名度和流量。而是选择退一步,变成一个类似『微店』、『有赞』的工具提供商,去给那些有资源有真实场景的第三方提供付费问答功能模块。


作为大平台,其实『提问』现阶段是个伪需求,没有真实场景。谁会吃着饭突发奇想说『对了,我要上对答去问问小聪同学他喜欢什么啪啪啪姿势』呢?可对于垂直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混沌大学,每个月会组织两天高质量的线下大课,一两千人在场,上万人线上听,对于有魅力的讲师(比如疯狂老师的张浩),最高一场演讲下来纯『打赏』的钱可以高达70万之巨。对这个场景来说,『付费提问』就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混沌大学定制一个专属工具,可以让他们把大咖老师放上混沌大学自己的平台,让学员可以更规范的和老师连接和交流。这么做可能并不会出现『王思聪』这样的爆款,可这个需求是真实而且长期的。


其实还有很多第三方是有类似真实场景和需求的。比如刚读完一篇讲3岁宝宝健康注意事项公众号的妈妈,可能会想要咨询专家自家宝宝情况;比如刚看完TED 20分钟演讲的学生,可能会想向嘉宾索要更多相关资料。我们希望可以帮助这些公司1分钟生成自己的付费问答平台,你用自己的名号和颜色,自己放自己的答主,分所有的抽成,看不出一点儿『对答』痕迹。对用户来说,你就是个垂直领域的付费问答。


『对答』就从一个中心化的大平台,拆成了无数个垂直问答后方的科技提供商。没有头部的强拉和流量分发,所有的流量和需求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用户都在各个中小垂直问答平台自己手里,分给自己的中V小V们,让每个垂直品类问答可以自己玩起来。


希望的结果是让首页流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分享流量占主流。只有这样,好的答案才会得到有针对性的流量支持,中V和小V才有机会冒头和健康维系。


所以,总的来说,『对答』想做一个去中心化的、2B的付费问答工具,去支持有真实场景需求的第三方做垂直类的付费问答。去中心化,做垂直,激励个体引流,扶持中V小V,一步步超『极致一对一』的『问答』方向走。


最后,知识交易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被验证,个体间的竞争可以使得群体验证和进化速度加快,更早摸到真实的需求和解决方案,这其实是好事。大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你左一点,我右一点,你偏王思聪,我偏小答主,你激励提问,我激励分享。可能过段时间市场验证『对答』思路很SB,那么其他人就引以为戒了。也可能过段时间市场发现『对答』思路很NB,于是又冒出几家跟进。每家都在为知识交易平台这个生态圈贡献和淘汰基因段,还蛮好奇最后活下来的生物会长什么样子。 


PS:我们在招人,有意者请联系公众号『对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