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AirPods更有野心的无线耳机说起,谈谈“设备”与我们的未来
2016-09-24 07:17

从比AirPods更有野心的无线耳机说起,谈谈“设备”与我们的未来

虎嗅注:该怎样理解“设备”?本文给出了除了产品和品牌之外的一些思考,认为设备本质上是人与数据世界的连接,因此,数据的吞吐量,效率与在线时间等特性便成为了衡量设备是否进步的部分参考标准。


本文约8000字,25分钟阅读时间。作者Rokey Zhang,是eico design 联合创始人,作者一并感谢《离线》的丰元给予标题及文章的重要帮助。虎嗅获授权发表。


从一对叫Dash的无线耳机说起



比较早就关注了一家德国创业公司Bragi,他们的无线耳机Dash从2014年2月开始在Kickstarter众筹,他们开放购后我立刻就下单了。2015年12月我拿到的零售版Dash,证明确实他们造就了一对技术整合程度与颜值都颇高的无线耳机。直到苹果AirPods的发布,这期间其实已有众多无线耳机铺天盖地的涌入市场。Dash自带4G内存,防水,降噪,运动追踪,心率呼吸监测,3轴加速感应器(动作命令识别),麦克,触摸操控,语音OS(他们刚刚将语音反馈更名为OS系统)…Bragi的网站有一句描述:“The experts said we couldn’t fit all that technology into an earphone. They were wrong”


在这么多感应器和芯片的加持下,Dash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功能设定:


  • Transparency ON :增强外界音量。尽量让物理世界声源(透过设备)进入耳膜。

  • Transparency OFF :降噪。屏蔽外界噪音,传统降噪耳机主打的功能。

  • 除此之外,耳机没有静默状态:带上既增强外界声源,也不降噪(除非没电)


注意,这个功能叫“Transparency”,通常一个功能在“ON”的情况下才是被理解为是生效的,所以Transparency ON是这个功能的主体,而Transparency OFF 反而是别家认为主打的降噪功能。Bragi认为透过耳机还原物理世界声源,是它的主要存在的意义。这就意味着除了没电的情况,你带上Dash要么通过技术的方式尽量还原物理世界的声音信息,要么屏蔽物理世界声音信息。(自己感受Dash目前能达的到声音还原效果,和耳朵直接听到还是有差距,但勉强可以接受)


Transpanrancy ON/OFF 对应的就是两个场景:在物理声音环境下你能拥有让音乐或通讯同时存在的可能,而在不需要物理世界声音信息的时候,可以自然的屏蔽他们。这两点都是人类听觉器官无法达到的。不同于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是无法自由关闭和选择信号输入,长时间佩戴的无线耳机试图让你拥有这些能力。


从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功能设定上可以看到Bragi的野心在于期望人们一直佩戴着Dash,在某些场景下它应该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当它不工作时就是没用的。



在拿到Dash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尝试按照Bragi的期望尽可能长的在各种场景下来佩戴它,尝试体验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可以想像会遇到的很多问题:电量,灵敏度,舒适性,甚至社交礼仪问题(有朋友认为我带着耳机与他交谈不礼貌,部分人会认为我听力有障碍)…但以技术发展的眼光看,我认为大部分问题会随着市场竞争,芯片小型化,电池技术及软件升级而解决…但这期间在一些场景下我所获得的体验同样让人惊叹,走上火车,滑动耳际立刻静音;跑步时聆听OS语音实时汇报心率与距离;移动中释放双手与人电话或微信语音;洗澡时也可以伴随着喜欢的歌曲…


这种体验让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当你忘掉Dash是你耳中的一对设备时,你会觉得很多事情理所应当!而在长时间佩戴后,当我再次需要这些功能时,却发现耳朵并不具备这个能力,Dash还在书包中。就像抬起手腕,却发现手表没带或只带了个手环,你需要的时间还在手机锁屏上一样的感受。长时间佩戴Dash的感觉,就像是在尝试与身体某个刚开始进入工作模式的模块开始磨合,并带来显著的回报。


同时Bragi OS 2.0版开始将声音反馈系统称为“OS”,有意思的是每一种国家的语言对应一个OS版本(包括中文)。iOS10苹果对Siri API的开放,也会使接入Siri的设备拥有对于iOS系统和整个数据平台功能与服务的基础调度能力。可以想像配合众多的感应能力Dash和它的同类,包括AirPods之后会变的多么强大,所有不需要视觉反馈的手机功能(除了通信,尤其对于很多标准化的信息与服务)都可能成为无线耳机品类掠夺的场景。


总之,这是我见过最接近电影《Her》中所描述的设备。


这个设备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人类与设备处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下文,汇集了这段时间的思考。


两个世界与它们的桥


Brian Arthur的《技术的本质》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衔接两个系统的技术与工具重要性:货物从路陆运到运河的过程中,港口的一系列技术集合(吊车及各种转运设备)扮演了这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当任何一项活动离开一个世界并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其成本机会累计增加...这种过渡技术通常是一个域中最棘手的部分。”


Adventures of KM&G-Morris @ Flickr Some rights reserved


设备就充当了过渡衔接的作用,它在搬运的不是货物而是信息,因为它在协助完成两个完全不同规则世界的信息流转:我们存在于的物理世界我们创造的数据世界


物理世界的信息流动方式就是能量流动的方式,是符合人类目前所知的“发现并定义”的物理规则的,当我们能够使用一系列的技术与工具控制物理世界的能量流动时,我们就创造了对于经济世界而言的效率。数据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进步的底层语言,数据世界的建立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最根本上,数据世界是人类用以加速物理世界能量流转技术的底层语言。


对比物理世界的能量流转,在数据世界的信息流转方式绝对是符合我们自己定义的标准与结构的,而对其规则的创建过程丝毫不比对于物理世界规则的学习过程轻松。


而现在我们发现其实从最根本上物理世界与数据世界是并行的,而且在加速的连接与融合:最初利用数据化工具改造物理世界的探路者完成了利用数据世界加速实体经济的伟大探索,而当前许多商业价值甚至直接在数据世界里面完成闭环。毕竟数据世界的可塑性更强,且仍在进化成型的初期,它的标准与互动方式都是可塑的。数据世界在与物理时间快速融合的过程中,也正被按照人类对于物理世界的认知经验实体化(VR),以及更远一步的融合(AR)


数据世界之所以信息流动成本低是因为接口的存在,接口要求信息是标准化与结构化的,接口是数据标准的控制工具,毫无存在感,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基础设施。就像是城市的下水管道枢纽,发电站的变压器,轨道交通的车站。而设备就是物理世界与数据世界的接口,它的未来就是两个世界的物理端接口,它将极大的规范两个世界的信息吞吐标准,它会按照物理世界的规则进化,直至变为一个毫无存在感基础设施,融入于人或环境。


设备就是两个世界的那座桥,是数据世界在物理世界的代表。


信息结构化的过程与意义


促进设备接口前进的最强大动力就是资本主义下的经济体系。如果说目前最普世的一种对于“社会进步”的定义,应该就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下的经济进步。(在不破坏人类道德与法律准则的前提下)经济体系追逐利益,追求效率,追求最小的成本损耗。


所以以效率提升作为社会进步重要准则之一,就要减少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流转的磨损成本,那么就有必要将一切数字与实体:1)充分的信息化。2)结构化。然后充分流通与吞吐。


从人类文字开始,汇编语言,文字,照片,声音,影像等等一切都逐步被结构化。比如照片就是人类的图像记忆在数据世界的结构化与存储标准。


关于物理世界与人类本身的一切,按照信息标准化与结构化的难易程度逐步被数字标准所吞噬,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各个产业逐步数字化成熟的过程:


1)语言与交流方式,图像影响与存储方式,货币与金融行业,通讯标准与电信行业,等都是天然的数字化,也最早成为数据世界最原始的数据氨基酸。

2)当不满足于自创的数据与标准,我们同时也在信息化与结构化物理世界本身:地理,气象,天文,能源…

3)人类在物理世界的创造行为与创作实体的信息化与结构化:音乐,影视,历史,文化,餐饮,出行方式…

4)最后更多的是与我们自身相关的海量信息,越接近人类自身越是难以被数据世界所理解与结构化:艺术,政治,教育,医疗,宗教,哲学,思维,死亡... 


Ray Kurzweil《如何创造思维》(《How to Create mind》)中也提到:“我们已经将个人,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记忆的大部分都外包给了云端,最终我们的分层思考也会这么做。”


人类产生的信息被结构化,反之因为数据世界和它在物理世界的代表:设备,所带来的标准,也指导(要求)了人类行为。虽然最初设备是尽量按照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设计的:键盘录入,鼠标移动,触屏滑动,拍照,举起巨大屏幕的设备后进行语音留言,屏幕内容被注视的热区图,每次Google,每次Twitte,每次Alexa...无不是被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设备所结构化的行为,我们按照设备所需要的方式进行信息吞吐,并因为设备的普及与淘汰产生或抛弃新的或旧有的行为方式,这一切进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结构化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从数据世界建立才开始的,而是人类第一次掌握口语这种工具的时候就开始了。口语应该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思想输出的信息化工具,通过将思想标准化与结构化,使用口语工具输出,来进行个体间的信息流转。Brian Arthur的《技术的本质》中也提到:“思维在一开始都不会产生于语言之中。我们从无意识层面拔升出我们的理念-思想,然后用词语的组合去表达它们。思维存在了,它的语言表达才会随后到达。” 语言和文字是最有力量的影响工具,它们最接近人的思想,而且手到擒来。


Quinn Dombrowski@Flickr Some rights reserved


随着语言工具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口语,书写(正快速被键盘输入赶超),哑语,盲文,音乐等众多形式的拓展,人类思想信息输出的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大的飞跃,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在很多时候仍然无法精准的描述(传递)自己的情绪与思考,但从效率角度考量,语言工具已经从彻底的改变人类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甚至定义着人类本身,使更大规模和有效的协作成为可能,协作使物理世界间的大规模能量流转的效率提升。


这也似乎隐喻了一个事实,人们会为了追求信息流转的效率,而牺牲信息质量,因为信息流转效率所带来的效益,从整体上显著的高过信息质量的提升,所以并不是通信质量最好的通讯设备统治了世界,也不是成像素质最高的相机最具规模影响力,更通俗易懂的词汇获得最广泛的传播使用(emoji),而不是最细腻抒情的语言,同样也不会是音质最好的耳机能杀出重围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关于人类自身的复杂性越来越难以被现存的数据世界及其工具所理解和消化,我们也正在生产一些工具,使数据世界可以真正意义上用人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自身,试图将最难以结构化的信息或存在与数据世界对接,更远来说,这种思路甚至会影响未来数据世界的组织方式与运行规则。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环境感知,深度学习,AI等显然都是为这个过程所服务的。


输入,输出,移动,人与人的连接


设备,作为数据世界的代表,正发挥着物理世界中接口的作用,将世界中的一切进行咀嚼,吞吐信息。但不同的设备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价值是不同的,最有价值的那些设备围绕几个特征:输入,输出,移动和人与人连接。


设备的本质是元器件所代表能力的组合或更多。处理器,图形显示芯片,触摸屏,麦克风,摄像头,指纹识别等等,这些具有输入输出能力的元器件吞吐着结构化信息,代表了各种独特的能力:运算,视觉显示,操控,录入,识别…能力的组合就是形成了对设备功能的定义,也就是使用者需求的场景。


输入与输出:


最近在大阪的鸟屋书店我看到一个柜台专卖展示着古老的摄像设备,磁碟,音响与早期的电脑,我在想当时这些设备的创造者如何的理解他们正在创造的这些设备对于未来的意义?(就有如向现在的我们提问:是否明白自己正在创造的设备对未来的意义一样。)


摄于大阪 鸟屋书店  2016年9月


至少从现在看来,这些设备都是具备与人类和数据世界不同交互能力的组合,我认为这其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成为衡量设备自身意义大小的重要标准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信息输入方式,视觉与听觉也是目前被设备利用,开发最完善的输入方式。在物理世界我们利用视觉与听觉创造了伟大的沟通方式与艺术形式,在与数据世界的对话过程中,设备的输出能力设定必然要匹配人类最重要的输入方式。


你会发现同时具有强大的输入(吞)与输出(吐)能力的设备一直是规模竞争中的佼佼者:电脑,手机都无疑同时具备了:强大的输入能力+强大的输出能力,而“移动”使得手机后来居上。


元器件小型化:移动与能力重组


早期的设备只能在特定地点,通过人类的使用,吞吐有限的数据,在特定地点,解决特定问题。比如固定电话,老式照相机,音响设备,电视,计算机设备等等。所以场景是与物理世界的空间绑定的,也造就了大量基于设备体验的线下商业实体:邮局(发电报打电话),游戏机厅,照相馆,网吧,影院,银行…而如今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正在物理世界中消失,或者其部分重要能力已经被转移至个人设备上,并且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


能力与地点的绑定所带来的限制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移动化不仅带来了设备空间的位移,本质上是释放了设备时间性上的价值,在时间线上使设备可以连续性的发挥效能,这种连续性在诉求的驱动下使得能力有了上下文关系,也就带来了对于能力(元器件)重组的必要,用来应对或创造使用者全新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数据连接能力+可视化的操作能力+身份验证能力等能力的支持下,用户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一次财务管理诉求;利用数据连接能力+拍摄能力+定位能力的叠加可以轻松的进行一次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分享。这是原来银行+照相馆+打印店+物流+线下社交场所组合也无法完成的目标。而如今的各种线下商业实体也同时在发展变化,正被赋予新的功能与意义。


Tom Whitwell@ Flickr Some rights reserved


元器件的小型化:1)使得各种能力通过设备(尽可能的)依附在了人类周边,具备了移动性,在时间线上持续的的吞吐数据,解构物理世界。2)时间的连续性带来的诉求的上下文关系,使代表不同能力的元器件可以根据需求在设备中重组,应对并并创造使用场景。


这一切归根到底又回归到了对于效率的追逐上。


所以要追溯扬声器发展令人惊叹的瞬间,我认为并不是从有线到无线,而是其小型化后第一次可以戴在头部“随身移动”,也就是“耳机”这个品类诞生的那一刻,以及麦克被首次应用于耳机上的时刻。这里有一些历史资料可以追溯:


http://www.schubincafe.com/2011/02/11/headphones-history-hysteria/

http://coolmaterial.com/roundup/history-of-headphones/


Back in the 1880’s, the first headphones were used by telephone operators. 


人与人的连接


我认为还有一个线索支撑它们成为地球上豪无疑问的最强设备:创造了人与人的连接。这一点也让移动电话不断将各种小型元器件以及其所代表的能力吸纳到自身。基于这样的判断标准,我也看好VR与AR的发展:将会重塑人与人,人与物理世界和数据世界的连接方式,甚至改变对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这是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可以单独再聊。)在信息输出能力上,VR与AR毫无疑问是非常强悍的,而匮乏的是输入方式和移动化,我相信这部分技术一定会有成熟的一天,而且会是使用人类最熟悉的工具:我们的语言与双手。而移动化也一定是这类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看好无线耳机的未来也是因为其具备这些优势:强大的输入,输出,移动与人人的连接能力。


但当无线耳机这项技术组合进化到解决所有的问题时,它的场景是否已经被其他同样生长的设备与技术所吞噬?或者变成下一场技术浪潮之前的过渡性产品?也都是有可能的,就像耳机将麦克风吞噬成为一个新层次的技术合集一样…同时也可以这个标准和技术发展的眼光审视目前的智能手表,智能家电,行车记录仪,手环,无人机甚至汽车等。


设备的灵魂


具备随时随地结构化吞吐信息设备的意义竞争力并不在设备本身,设备本身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核心是那个负责对信息吞吐的OS。类似Dash这样优秀的设备,在硬件上的竞争力在应该只能保持一段时间,而siri,Alexa,Google now或Cortana 才是那个横跨设备的灵魂,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我理解为什么苹果并不急于在AirPods上做出什么高难度感应器集成,对于苹果来说,让消费者对设备产生行为习惯上的依赖,在这个时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强制取消3.5接口;优秀的待机时间(5个小时);开放siri API,让开发者先行铺路,才是符合“培养设备使用习惯”这条路线上的硬件思路。设备作为信息吞吐通道,培养了使用习惯与市场技术标准,同时等待元器件技术成熟,这才是硬核OS入场的时候。


来自 apple.com


进化


发电站,海底光缆与通讯基站,我们几乎会下意识认为它们就是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的基础能力,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并不会意识到它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备作为物理世界的数据接口,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下沉成为一种基础能力或技术通道。就像语言事实上作为一种信息化工具,而天然到我们认为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自我的一部分。我相信在未来,伴随人类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也会像语言一样让我们在使用时感到充分的自然,或者它们会与我们一起重塑对于“自然”的定义。


回到那个问题:我们是否明白自己正在创造的设备对未来的意义?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器官。我们正在根据技术进步的曲线,像个新生儿一样正在学习如何去适应和使用它们。


设备会成身体的器官,而人类会将自己也会变成数据世界在物理世界的代表,通过已经自然无感的设备接口与两个世界,与他人充分自由的连接。这一切最终会使人类朝着全面连接(人与信息系统,人与人)方向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化。那个时代的“人类”将自然的游走于在物理与数据世界之间。


我想在这里所说“器官”只是一种接近的概念,或者说是人类在物理世界能力的延展,这种定义可能是非物理属性的,非生物性的,甚至游离于体外,具有时效性的...按照设备属性的方式去理解未来人类的器官。甚至包括汽车也是符合这个定义,进入汽车可以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移动,可以控制身体周围的空气温度(空调),选择输入需要的音视频信号(HUD,多媒体),还可以对车周围周围有更强的感知能力:360度环视,或通过充分结构化的地理信息理解周边地理商业属性(地图),这种理解可以比人类的视觉系统更加深刻…而驾驶者为获得这一切所做的结构化行为信息对于数据世界的贡献同样重要。在这一刻,设备就是我们本身因为它们的存在使人类变得空前的强大。我们的对于设备的设计与升级也是使人们逐步接受这一事实的手段。


如果说未来与数据世界的融合是必然的话,那么人类的身体对未来世界就是有缺陷的,那些懂得如何与数据世界沟通的器官的进化意义会比我们与生俱来的肉体器官更加重要。 


最后


今天北京是个小雨天,坐在五道营咖啡馆顶层,她说:“I am now connected,transparncy off...”,除噪后耳边渐进的响起了喜欢的后摇专辑,入秋的阵阵凉风从手臂上划过,点滴小雨伴随着音乐节奏敲打在皮肤上,凉飕飕的触动着我的神经末梢,手机上显示着稳定在70上下心跳,悄悄流进了Apple Helath...身体与设备协同的感应与输出带来一种无法描述的混合感触...


当我们回头看这些简陋粗暴,但充满潜力的移动人造设备时,会感叹到大自然带给人类身体中丰富细腻的感应装置是多么伟大,但我还是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未来与那里的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