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56岁的诗人导演,是阿里影业对青年导演“A计划”的落地标本
2016-09-25 08:36

这位56岁的诗人导演,是阿里影业对青年导演“A计划”的落地标本

对于56岁的作家韩东来说,这次转型做导演,他有着自己的底气。他做过编剧和演员,开过自己的影视工作室,熟悉影视语言。好友贾樟柯的力挺,阿里影业、西河星汇、名扬星斗影业、峨眉电影集团、十诗人影业等的合力支持,让他能够安安心心把影片呈现出来。


文/ 马程


“我今年56,还能再拍20年。”《在码头》位于黄石的拍摄现场,韩东对《三声》记者说。

 

当天,拍摄已经接近尾声。韩东的剧组已经连续第30天在码头拍夜戏,昼夜颠倒,“白天也拍夜戏,晚上也拍夜戏,现在已经昼夜不分了,总停留在夜晚。”剧组每天6点来到码头,等天黑下来正式开工,一直到6点多天亮后回去休息,往往下午还要出来“日拍夜”。


韩东


今天的补拍安排在黄石郊区的矿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从剧组驻地开过来,还要40多分钟。补拍的是片尾的场景,两位男主角在矿坑边分别。韩东始终对最初效果不满意,决定牺牲白天的休息时间,回来重拍。


看过贾樟柯电影的人对太阳下面站着的两人都很熟悉。一位是《三峡好人》里的韩三明,他带上了胡子,差点认不出来了。还有一位是《山河故人》里的梁景东,他穿着花裤子,打了发蜡,不再是山西农村里的形象。


梁景东:列侬,可没来过长江的码头啊。


韩三明:列侬,也不是诗人啊。


说完,韩三明骑上老式的自行车,消失在矿坑的另一头。


 

荒诞的对话,颇为诗意的场景让人感觉到了影片浓浓的文艺气息。对于56岁的作家韩东来说,这次转型做导演,他有着自己的底气。他熟悉《在码头》,认为这个剧本里吸引人的故事和风格;他做过编剧和演员,开过自己的影视工作室,熟悉影视语言;在剧组分工精细化的现在,他在拍摄过程中可以获得摄影指导刘勇宏(《盲井》)和美术指导白昊(《万箭穿心》)很专业的支持。另外,好友贾樟柯的力挺,阿里影业、名扬星斗影业、十诗人影业等的合力支持,让他能够安安心心把影片呈现出来。

 

这也是阿里影业“A计划”投资的第一部电影。阿里影业副总裁杨磊在片场说,“每年商业电影赚钱的也不过十分之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观众群体会更加细分。我们愿意另辟蹊径,尝试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电影。”

 

然而,投资3000万,在年初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擒得银熊的《长江图》在内地上映受挫,仅获得了300多万票房。不仅让很多人对艺术电影在国内的市场产生怀疑。对于电影与市场的对接,韩东有着自己的坚持,“《在码头》不是一部拒绝观众的电影,但让我完全按照市场风向标做事,我也学不会。”


40多天前,《在码头》开机发布会上,主题海报上韩东的一句诗还历历在目。


“将要远行的人,改变了这里的夜晚。”



诗人、56岁、青年导演


野外的大太阳下,即使呆在棚子里,也需要盖着黑布才能看清村监视器。一段场景拍摄结束,躲在监视器后面的三个人探出头,三台对讲机声音响起。韩东开始为演员讲戏,摄影指导开始调整机位,李明扬开始指挥其他的工作人员。


“写作,就是与虚无共舞”,2010年,小说《知青变形记》发表时,韩东曾经对记者这样说。这个经历过文革,经历了诗歌繁荣与衰落期的诗人,一直是一个很自我的人。

 

在片场,他面对的是一个几十人的剧组,每个人需要有条不紊,各司其职,才能保证顺利运行。“开拍前,我给自己两个承诺。第一是不要太纠结在细节上。以前我写一句诗,可能要推敲上好几个月,但是现在不能让整个剧组都等我,必须要多听制片和摄像的建议,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力求完美。第二就是少骂人。我个人脾气不太好,这次除了跟我很好的副导演挨过我几次骂,还算是基本做到了。“作为导演的韩东知道,团队运作,要学会妥协。

 

《在码头》改编自韩东1998年同名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诗人偶然卷入一场与地痞、保安的莫名纠纷。电影会原汁原味地保留原小说叙事风格,拍摄成为一部幽默、荒诞的非现实主义作品。韩东觉得这是一部“异质“电影,”我不觉得这和我看到的任何一部电影相似,“。就像他写诗写文章一样,他还是会把个人风格作为电影的一个出发点,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市场因素。


韩东、贾樟柯


在韩东看来,“码头”是个蕴含了离开与归来意味的现实场所,也是连接“眼前”与“远方”这两个生存状态的意象交接点,既有距离的拉伸,也有想象的张力,仿佛提供了天然的创作原点。所以在电影里会有很多荒诞和非现实的成分。

 

在拍摄期间,湖北各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都排队来到片场探班,还带来了不少福利,这是让其他剧组的成员没想到的。韩东曾提出纲领性的诗歌宣言“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对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领军人物。2000年以后,韩东把主要精力放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上,贾樟柯对他小说的评价是,“准确描述了这个时代人的处境”。


韩东在发布会上曾经对做导演表达了自己的兴奋,“能有机会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未知的领域,就像回到了年轻时代,就像在同一生中,过另一辈子。” 经历了将近40天拍摄的韩东已经少了一分兴奋,多了一分稳重,他也承认年纪大了,身体会有些拖累,“我来晚了,应该早来个十年”。



贾樟柯背书:会是下一个《站台》?


8月14日,《在码头》在北京举办了开机发布会。国内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西川、尹丽川前来捧场,每人都选择了一首韩东的诗歌来朗读,贾樟柯也用汾阳话深情朗读了一首韩东的《爸爸在天上看我》。


贾樟柯也发布会上表示,他一直是韩东的书迷。“大学刚毕业就看了韩东的《三人行》,他是我钟爱的小说家。”在多年前,他就看中了《在码头》的剧本,但是因为资金等 多种问题问题,最终没能成行。后来,贾樟柯和韩东合作了很多次,韩东出演了《天注定》,还为贾樟柯撰写了《在清朝》的剧本。阴差阳错,多年后,《在码头》回到了原著作者的手中,成为了56岁韩东的导演处女作。

 

开机的前三天,贾樟柯在片场,给了韩东一些指导。韩东在采访时也表示,贾樟柯对他的帮助很大。不得不说,很多人关注 《在码头》是因为贾樟柯的背书,也有很多人怀疑他的作品会拍成贾樟柯的风格,但是韩东有自己的看法,“贾樟柯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的作品中既有形式上的尖锐,又没有失去厚重的内涵,”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风格, “只要你诚实地按自己内心去拍,作品不可能跟另外一个人非常相似。”


 

能赚钱吗?会上映吗?


陈杏兰是《楚天都市报》驻鄂东记者,已经在黄石生活了10多年。她带着兴奋给其他外地来的记者做简单的介绍,“黄石是一个工业城市,矿产丰富。90年代的时候非常繁荣,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体育运动员和演员。”她还带着大家踏上一块高地,向远眺望,可以看到长江。

 

她在路上补看了剧本,在现场,她一直在重复问着几个问题,“你说这电影可以赚钱吗?这个电影会在国内上映吗?上映后有人看吗?”


她很少能看到这样的艺术电影,因为别说是在黄石,即使在武汉的院线,也很少有艺术电影上映的机会。更不要说这部电影里,没有明星,也没有炫技的场景。从头到尾,讲的仅仅是12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80%的场景都发生在夜里。


这个江边的城市,却没有上映描写长江的《长江图》,更没有太多人知道曾经在上海电影节引发抢票狂潮的《路边野餐》,艺术片不是日常生活消遣的一个选择。


 

最初,贾樟柯导演带着韩东来到阿里影业,他们在杨磊的办公室里聊了半个小时后,杨磊就决定投资了。“阿里A计划是想帮助青年导演走出第一步”,杨磊在此前接受《三声》记者采访时说过,“对于作者电影,我们不会去做很多的干预,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就好。”


每一个影视公司都在一手发片单,一手发青年导演扶植计划。阿里影业也不例外,阿里“A计划“自去年启动以来 ,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前期的10亿资金就用于青年导演和作品的孵化,发现好故事,培育人才。《三声》记者曾经与杨磊聊了聊A计划和国内青年导演计划的现状,杨磊表示,不能空谈情怀,还是要看成绩。


阿里影业CEO张强曾在采访中说,”拍电影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能一蹴而就。其中版权选择、洽谈和购买都是漫长的谈判过程。阿里有耐心,更多IP产品和用户培育的角度来做。”


除了前期的投资、制作上的跟进,A计划还电影的宣发、上映及IP衍生开发等各个阶段给予支持。杨磊认为,“《在码头》受制于成本限制,应该不会在宣发上砸太多钱,所以计划先从国外电影节开始,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登录院线。”同时,阿里还可以借助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和大文娱板块的联动,为影片在院线放映、宣发和网络播放版权等方面进行整合。


面对陈杏兰的问题,杨磊反问她,“如果《在码头》真的在黄石上映了,你会去看吗?”她想了想,还是说,“我觉得不会上映。”杨磊笑了,“不要这么悲观嘛。”


半废弃的矿坑里,一边还有大型挖掘机在继续作业。而另一边的空地上,两个光着膀子的男演员在打架,无人机绕着他们拍摄,铲土的咔嚓咔嚓声和机翼嗡嗡声,交织在一起,连接了电影内外的两个世界,韩东坐在旁边看着说,“快杀青了,但是这也才刚开始。”


本文首发于三声(tosansheng)微信公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