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真的能证明 “你就是你”吗?
2016-09-25 18:25

人脸识别技术,真的能证明 “你就是你”吗?

前两年互联网大咖花式秀了一把人脸识别,伴随着网络银行成立的背景,全国一夜之间冒出了上百家人脸识别技术公司,随后公安、人民银行的谨慎试点态度出台,狂热的人脸识别技术投资热潮被浇了一盆冷水。


上周一篇未来网首发的《公安部推广“网络身份证”应用试点  “刷脸”就能看病旅游住酒店》的文章,把已经冷静下来的人脸识别技术话题又炒了起来,而且还打出了公安部的名头。作为一个有十几年信息安全行业经验的从业人员,站在信息安全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什么不能在互联网上远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身份,欢迎各路神仙拍砖。

 

第一,网上识别身份是一个严肃的信息安全问题

         

身份识别作为信息安全问题,本不用解释,要解释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安全问题。具体来说,身份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解释,抛开职务、学历、职称的属性信息,在信息安全领域,常见的就有账户身份识别和法定身份识别两种,举例来说,就是工作证和身份证的区别,经常有人混淆这两种应用场景。


对账户身份的识别,可以用多种方式,用户名口令就是最常见的技术方式,安全一点的可以用U盾,总而言之,企业和用户愿意用什么技术就可以用什么技术,反正出了问题企业承担责任,除了隐私问题(后面会详细展开),只是企业行为导致局部风险。

        

对法定身份的识别,则要严肃的多。毕竟应用范围广,影响大,涉及国家行为,要做充分考虑,一个处理不慎,就会导致全局的风险,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2014年10月14日,BBC新闻报道“韩国的身份证系统将推倒重来”。报道称:韩国政府正考虑给17岁以上的公民发放新的身份号码,整个重建过程将耗资几十亿美元、耗时10年以上!重建的原因是自2004年以来,韩国在网上普遍采用基于身份信息比对的身份认证措施,导致韩国大量的公民信息被盗,全国5000万人口中有80%人口的身份证号和个人隐私信息,被黑客从银行和其他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中窃取 [1]。

        

现在的问题是,在业务快速整合的互联网环境下,账户管理方和应用方甚至可以不是同一家,比如我们可以用qq号和qq密码登录各类论坛,大型公司(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聚集了海量用户,在通过开放平台为这些用户提供和接入更多的互联网服务时,不可避免的要介入一些传统法定身份识别要求的领域,如银行开户,政务民生,由于国内在网上法定身份的识别方面技术和业务的不明确,才导致各类网上账户身份识别技术向网上法定身份识别业务发起挑战。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账户身份识别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显然,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互联网上法定身份识别能不能采用人脸识别技术。

 

第二,人脸识别技术缺乏理论基础

        

人脸识别技术有硬伤,不客气的说人脸识别技术基于经验而不是科学。目前并没有可靠的理论基础,也没有权威的实验证明是否任意两个人的脸是不同的(互联网上下求索而不得道,欢迎赐教)。


我们经常在单位门禁、考勤设备中看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但是一般单位才多少人?放到海量用户的背景下,这个经验还成立吗?

        

历史上最著名的人脸误判案例可能是1903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生的William West-Will West案件[2][3]。当时一个名为威尔•韦斯特(Will West)的犯人正要被收押进莱文沃思(Leavenworth)监狱。监狱职员看他面熟,问他以前是否来过这里,威尔说没有。接着职员调出了William West的照片给威尔看,威尔说:“这的确是我,可是你们是怎么拿到这张照片的呢?以前我从未到这儿来过。”从此,从美国开始,各国监狱和司法系统开始用指纹进行罪犯身份登记和管理。

        

article_content_201609_25_172345462037[1].jpg

        

最近一次的人脸乌龙应该就是赵薇家司机偷卖别墅案了。司机为何能卖掉赵薇老公黄有龙的房产呢?究其原因,竟然是该司机冒充黄有龙到公证处,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办理了委托公证证明,委托另一人将房屋卖给了武某。事情败露,该房屋自然无法腾退交付,黄有龙也就被武某告上了法庭,要求交付房屋。那么这里有一个细节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那就是公证处的人脸识别技术。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公证处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系统采用最新人脸识别方法,通过摄像头捕获到的人像或是指定的人像与数据库中已登记的某一对象作比对核实,确定其是否为同一人。对于识别精度,某品牌人脸识别系统的广告称,识别率高于98.3%。由此看来,要骗过人脸识别系统不是容易的事,但这位司机为何能冒充黄有龙通过人脸识别呢? [4]

        

说到这里,如果要说哪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于法定身份识别更有前途的话,我会选择指纹识别技术,这个判断是有法律依据。


我们知道,目前第二代身份证还不能挂失、“人证合一”要靠查验人对着持证人和身份证照片费劲地主观对比,这些弊端一直在被大众所诟病。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在线下实体环境作为人证合一的辅助手段,可以解决身份证线下应用的部分弊端,但这一技术在线下并未得到官方认可。相反,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已说明新办二代身份证要强制加载指纹,加载指纹的二代身份证和可识别指纹的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普及后,靠二代身份证加指纹识别而不是人脸识别才是解决线下“人证合一”问题的正确之道。

 

第三,网上人脸识别的技术可行性问题

        

人脸识别在网上大规模应用本身面临不小的技术难题: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不是精确的信息比对,而是一个相似度比对,由于人脸识别算法技术路线不同,阈值的设定方法完全不同,评判的标准自然也不同,即使从识别实际效果看,包括误识率、拒识率等((1)误识率(False Accept Rate, FAR):这是将其他人误作指定人员的概率;(2)拒识率(False Reject Rate, FRR):这是将指定人员误作其它人员的概率)。这些结果受到训练和测试空间样本的影响,很难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


其次,大规模使用面临资源问题,人脸图片的采集如果不做活体检测的话,很容易招致基于用户照片的重放攻击[[5]]。而活体检测的话,对后台的计算资源和网络的传输资源要求较高,所以在目前实际上线的人脸识别都是非常容易攻破的,笔者亲自尝试过好几个,这里就不点名了,至于在人脸识别基础上发展的视频识别技术就更别提了。

         

再次,人脸数据在网上采集难,如果基于公安人口库在线下采集,在线上使用的话,谁能保证这个信息库不被黑客攻破的,一旦出事,全中国人的脸就要在互联网上丢尽了,非常危险。

 

第四,网上人脸识别的抗攻击问题

    

一个人具有生物特征,包括人脸、指纹、虹膜、DNA等,这些特征在一起,可以确定我们的身份,但是当这些特征被各种传感器信息化提取后放到互联网上,就成了生物特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能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就要看这个提取过程是否安全,会不会被复制、伪造、合成?在网上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用于法定身份识别是不是经过对抗性分析?在网上使用人脸识别的过程中,面部信息被存留怎么办?采集的面部信息被盗取怎么办? 2011年,csdn密码泄露(据说还有人人、天涯、开心网),结果全国网民纷纷改密码,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人脸库泄露了,我们该怎么办?换脸吗?


信息安全行业对于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是慎之又慎的,许多问题太专业,我就不展开了,挑几个典型的例子吧。

    

  • 3D建模轻松破解支付宝人脸识别 [6]

 article_content_201609_25_172345346227[1].jpg

    

  • 面部表情建模破解活体检测 [7]


article_content_201609_25_172344104152[1].jpg

 

生物识别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在网上大规模用于身份识别?

 

第五,隐私保护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事关你我。

        

现在网络上各类隐私信息泄露已呈泛滥趋势,有人说面部信息不是隐私,那宾馆不能把酒店住客的监控录像放到网上?如果宾馆不可以,那能不能在大街上每个单位门口按一个摄像头?Google地图中为什么要给面部打码。

 

最后,生物识别因其不易更改性,不满足一般访问控制机制里对身份识别凭证能定期更改以降低风险的要求,根本就不是个适合大规模身份识别的选择。种种不可为,很多人也明白,笔者不禁要问,谁在背后反复炒作?意欲何为?

 

[1] 韩国身份系统灾难给我国敲响警钟  <http://tech.hexun.com/2014-11-05/170047406.html>

[2] Michael Cherry,Reasons to Challenge Digital Evidence and Electronic Photography. 21 Oct. 2015 <http://www.clpex.com/Articles/ScientificPrinciplesbyTomFerriola.htm>

[3] 指纹vs颅相:持续半个世纪的斗争<http://www.guokr.com/article/47885/?f=wx&page=2>

[4]曝司机冒充赵薇老公骗过人脸识别卖掉其千万豪宅<http://www.legaldaily.com.cn/legal_case/content/2015-10/20/content_6312459.htm?node=33834 >

[5]人脸识别安全吗?朋友圈里有多少自拍,别人就有多少钥匙<http://www.chinaz.com/news/2016/0902/575155.shtml>

[6]3D建模技术新升级,传统“刷脸支付”危机四伏<http://science.china.com.cn/2016-09/05/content_9011143.htm >

[7] Face2Face人脸操作软件或成网络诈骗黑科技

< http://mt.sohu.com/20160323/n441658436.shtml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