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哪些让人跌眼镜的得主?
2016-10-14 19:25

除了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哪些让人跌眼镜的得主?

昨晚对很多文学读者来说, 是个很特别的夜晚,没有比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的消息更让人吃惊的了。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鲍勃·迪伦究竟写了什么作品?他算是一个作家吗?”而国内各媒体也纷纷用“爆冷门”“大新闻”等词来形容这次诺奖结果。


但如果从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颁奖历史来看,瑞典人把奖项颁给非文学圈人士却并非没有先例。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曾三次颁发给哲学家,一次颁发给历史学家,一次颁发给政治家。而鲍勃·迪伦的获奖只不过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什么人完全取决于委员会对奖项创始人诺贝尔遗言的理解和阐释。毕竟“创作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真是一个足够宽泛的概念。


今天,界面文化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那些年,诺贝尔文学奖选择的让人跌眼镜的“作家”。


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蒙森获奖主要是因为他的历史巨作《罗马史》。他原本计划将著作写成五卷,最终只完成了四卷。但这丝毫不阻碍瑞典文学院把《罗马史》视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学杰作。他们在颁奖词中还这样写道:“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事实上,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奖的第二年。好像打一开始瑞典文学院就对获奖对象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不很在乎。



蒙森还曾是德国显要的政治家,担任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期间是自由派领袖,其主要政敌为大名鼎鼎的德意志首相俾斯麦。蒙森在《罗马史》的写作中有意贬抑庞培,对恺撒高度赞扬。这被认为意在抨击俾斯麦的暴政,以恺撒的民主形象来反衬俾斯麦的专制。


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Rudolf Eucken)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特奥多尔·蒙森之后又一位文学圈外获奖者。这在当时似乎就引起了舆论的一片争议,以至于奥肯不得不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对记者做出这样一番解释——他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认为自己的获奖符合一切必备的条件,而他的作品将在全世界越来越“热门”起来。其代表作有《一种新人生观的基础》、《精神生活漫笔》等。



欧肯的哲学思想体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关注人现实的精神经历。他不相信抽象的唯理智论和分类学,而把自己的哲学重点置于实际的人类经验之下,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精神生活哲学”,在哲学史上属于生命哲学一类。无独有偶的是,在哲学上同属一脉的哲学家柏格森在他自己的时代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亨利·柏格森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7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因他的《创造进化论》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此书1908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时即引起轰动。他的思想和写作风格独特,富有诗意。许多人拥入法兰西学院聆听他讲授自己的生命哲学,在法国出现了“柏格森热”。


柏格森宣称,所有最能长存且最富成效的哲学体系是那些源于直觉的体系。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众所周知,他的这一思想深深吸引了文学巨擘普鲁斯特,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发展出的意识流笔法则广泛影响了后世文学。



他的代表作还有《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1950年:伯特兰·罗素


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西方近代哲学上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是分析哲学的创建者,与怀海特合写的《数学原理》则被称为20世纪“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之一”。而观其一生,他孜孜不倦地参与着争取平等和捍卫自由的政治活动,晚年和爱因斯坦、萨特等人发布多项宣言,成立组织关注核武器问题,反对战争。


他的社会和伦理学著作《婚姻与道德》(1929)被认为是为他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书中,他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现象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些激进观点引起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甚至导致他于1940年初受到法庭审判,被禁止入纽约市立学院任教。



此外,他还有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写成的散文著作《幸福之路》。


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毫无疑问,在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直是该奖项历史上跨界跨度最大的得主——现如今这个头衔似乎要让位给鲍勃·迪伦了。1953年他凭借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丘吉尔在1945年就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那几年他刚在大选中被工党击败,身份仅是一名国会议员、在野党领袖,以及一名不折不扣的职业作家。在下野六年中,丘吉尔专注于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其最后一卷于1953年问世。


瑞典文学院院士齐凡尔茨的颁奖词写道:“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丘吉尔的答谢词则回应道:“但愿你们没有错。我觉得你我双方都冒着相当的危险。”


丘吉尔在自己九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中还写过多部传记、战地史和小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