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寺院让信众们可以“云供灯、求安慰”,但把礼佛这件事变得太容易真的好么?
2016-10-21 08:00

智慧寺院让信众们可以“云供灯、求安慰”,但把礼佛这件事变得太容易真的好么?

“做这个项目从始至终都是随缘的,我来这儿也是一样,没有做任何正常资本市场应该做的调查和判断就来了,就好像是(注定)……”在和智慧寺院副总裁董大鹏聊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的谈话终于有了些许禅意,他在普华永道就职5年,临近升职,却“鬼使神差”地加入了智慧寺院网。


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存的深山小庙们,在移动互联网冲刷下开始寻求新的(弘法)运作方式,智慧寺院网充当了这个帮助他们改变的平台角色。


这个APP(也有网站)连接两拨人,一边是寺庙和寺庙里的师父,一边是笃定和潜在的佛教信徒,信众可在此提问、随喜、供灯、供牌位,僧人们可以发布新闻、募捐、做语音开示、与信徒交流等等。


(图为智慧寺院网站主要功能介绍)


寺庙间也存在流量分发的不平衡


董大鹏说,智慧寺院最先帮助的大多是深山小庙。


创始人张勋同时是一家名为德鲁安规划设计院的院长,2009年以来,他为国内外70多所寺院做了规划设计却很少建成,没有充足的建设资金和缺乏宣传是两大主因。互联网裹挟之下,很多庙宇都上线了自己的官网,却不懂也没有时间去更新维护,而且,深山小庙虽不至于无人问津,但由于知名度不高,举办禅修活动或是招募义工都很困难。


这是我们并不熟知的小寺院僧团的生存状态,与动辄几万十几万日客流量的名寺古刹没有任何可比性。这就好比成熟的服装品牌集团与独立设计师店、买手店之间的区别,知名度和地理位置的偌大差别导致客流量的极大不平衡。


“深山小庙有这么多问题,有师父和张勋提出来,能不能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帮忙宣传、募集建设资金,于是张勋找到了CTO顾毅,去年11月项目正式上线,最开始是3个寺院在试用。”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没有营销推广的前提下,两个月的时间就有100个寺院使用了自己的产品,“从100到1000是三个月的时间,到现在的5000多是两个月。”


智慧寺院已经拿到了天使和A轮两轮融资,但“投资人是谁不便透露”,可以披露的是,智慧寺院上的注册法师和信众数量分别是5000多和近百万,这些数据的基数是:全国笃定的佛教信众有1.9亿,潜在信众5-6亿。


可是,既然互联网化程度并不高,寺院间传播速度怎么会如此快呢?


“领域特殊,寺庙之间、法师之间、信众与信众、信众与法师之间是个封闭的圈子,流传很快。”按照董大鹏的意思,这是一群信念共通且联系极为紧密的人,看来口碑传播到哪里都是通用的,但前提是要有撑得起口碑的产品。


网络硬件设施在深山中够发达么?对比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往往成为横在项目发展中的绊脚石,寺院呢?董大鹏却告诉虎嗅:“很发达,上次我们去拜访一位大师,听到他给联通打电话:’你们赶快来,我这儿要WiFi!’。”


这不是寺院师父的办公软件么?信众还能“云供灯”、求安慰


从产品角度出发,智慧寺院的APP除了并不算美观和功能的确很“佛学”之外,依然是老实本分地提高效率、打破时空限制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产品图发一波#心疼磊哥被压扁的头像30秒



从智慧寺院网培养法师和信众的三个习惯介绍起:


  1. 每天佛教信徒进行日行一善,“供灯”、“供牌位”、“结缘”、“善缘”基本与此相吻合,“活动”、“义工”也在这个范围内。

  2. 一分钟语音开示,说白了就是大师每天来一条约1分钟的语音大道理,信众可以利用闲散时间听一听,净化心灵,给自己“洗洗脑”。

  3. 全天候的大德说,简单讲就是网上的心理医生,信众可在此访问法师,解开心灵困惑,可匿名,对回答满意的还可以给大师点赞“随喜”。这个栏目是纯文字的,智慧寺院网说这样才有利于对内容的检测。在大德说栏目下,用户可以看到师父回答问题的数量和受关注度。


“星云法师、延参法师会有么?”


“以后肯定会有的,我们之前在关注深山小庙,不过香港和台湾那边很多大法师已经在和我们沟通了。”




此外,寺院法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发布新闻、招募义工、筹集善款,智慧寺院自己也会发一些相关新闻,做做运营维护。


不过,怎么保证寺院是真实存在的、法师是经过认证的?


董大鹏介绍了审核标准,5个条件:


  • 宗教场地登记证

  • 寺院的银行对公账户许可证

  • 法师的戒(度)牒/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管理部门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出家人身份的凭证)

  • 法师的身份证

  • 带有寺院名称的照片


显然,智慧寺院APP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寺院和信众的时间,这不就是僧人们的办公让、普通人的心灵辅导平台么?效率是有了,最初帮忙筹资建庙的初衷似乎也能达成。小马宋曾发文,讨论互联网消费无形产品,时间成了唯一刚性资源:


罗振宇在9月份《势能创造》深圳站的演讲中,说到了他对互联网的六个认知,第一个认知就提到: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观点与李丰类似。


而罗胖在第五个认知中提到: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现在的新兴中产阶级,其实已经买不动东西了,在未来你给人送个礼物,如果这个东西要占据对方的家庭空间,其实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个负担。


所以,未来的战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


这样看,智慧寺院网是赶上了互联网的下半场?


没了身体力行的仪式感,礼佛这件事会不会变得太容易了?


想到寺庙,曲径通幽的山林禅院,在葱郁的树林后渐渐浮现,或者高耸入云的千年古刹,带有肃穆之意,日照之中泛着金光,往往身临其境才更能心生敬畏、得到洗礼。这是任何所谓线上平台无法替代的,佛教信众一步一叩拜的虔诚,也绝非动动手指结个善缘所能媲美。


所以,没有了身体力行的劳累,当这样的行为变得太轻易,信众自己都没什么感觉了吧?


又或者,智慧寺庙仅仅是在时空不便之时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一种心灵慰藉?


如何生存下去


尽管捐赠祈福供养的金额在增长,尽管有投资人曾暗示互联网项目收取手续费在合适不过,智慧寺院网却强调不会对法师和信众收费,“既然做了这样的项目,你也得心怀敬意,拿别人的香火钱合适么?”


那要如何生存,如何养活公司几十个员工,让项目可持续呢?


“现在依靠投资人的钱把量做起来,长远看,线上我们不排斥广告,但要和我们很契合,线下我们会做成全产业链。前端有寺院规划设计,这个肯定要收费的,(寺院)建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帮他们选择优质的建筑公司、维护公司;我们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品牌,比如佛珠、僧衣僧鞋,让法师有更好的供货渠道。”


也就是说规划设计依然在进行,辅以寺庙运营维护,外加寺院“周边”产品的买卖。不过,除了规划设计,这些仍然是谋划之中的事情,并未真正实行。


据悉,智慧寺院网即将上线海外版,他们曾参加多次国际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和海外人士沟通中发现了这个需求,“对佛教感兴趣的外国人大有人在”。


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会和移动互联网擦出更多火花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