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看了全球只5家影院支持的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建议将此作为旅游项目去看看
2016-11-08 20:35

虎嗅看了全球只5家影院支持的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建议将此作为旅游项目去看看

提示:本文结尾涉及少量剧透,介意者可在提示处,戛然而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是一个看完令我悲伤且感动的电影,尽管如此,电影之后观众们的自发掌声还是有些尴尬,李安并不会从屏幕后面走出来接受这一切。


对于我这个职业来讲,看电影并不完全是个娱乐项目,是mission。就像比利·林恩在战场杀敌、立军功,对于他来说,这不是荣耀,是他的生活。


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的mission,在看电影之前我反常识地去看了些影评,有些甚至涉及剧透。坦白说,评价大致分为两类:摸起来软软的120帧技术赞美文、对影片失望文。


“120帧”技术最初令这部电影受到分外关注,不同于以往电影的拍摄与放映标准——每秒24帧(电影常被称为“24帧的艺术”,此前《霍比特人3》曾挑战过每秒48帧频率),该片首次采用了每秒120帧技术来创作《比利·林恩》,同时还有4K、高亮度3D技术。


该片导演李安在采访时提到,他对于新技术的期望是,“新的速率、新的清晰度、新的分辨率、亮度,这些讯息在观众脑筋里的诠释感是不一样的,你会变得更聪明、要求更多、然后情感更丰富,这也是我现在才知道的。”


(李安与主角乔·阿尔文)


因此,人们都在观望《比利·林恩》是否可以像《阿凡达》一样,为电影行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最能体现120帧技术优势的是动作镜头,毕竟当电影画面出现快速动态时,每秒通过更多帧画面,影像可以不至于糊成一片。两张图帮大家脑补一下120帧技术:


1834569295.gif

1478498740610035.jpg

(每秒60帧和每秒24帧的画面对比)


在真的可以用眼睛感受这种技术之前,人们都很想知道过来人怎么说,我也是。


在那类对“影片失望文”中,我看到了一位失望的观众(为“保护信源”,就不提供链接了),ta评价道,“最让人失望的还是电影银屏,从外观上看也就是个普通款的 SIZE,视觉落差太大,和 IMAX 等巨屏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止镜头的对话,或者是各种角度对于人物的特写,让人感觉所谓120帧技术用在这里简直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养了条狗捉耗子 —— 完全没用对地方”。


不过,我并不这么看。


在全球仅有的5家(分别在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支持120帧拷贝播放技术的电影院之一——博纳国际影城(悠唐店)内,《比利·林恩》的海报贴在大厅上,以一种类似手机低、中、高配的方式,以技术划分电影品质与售价。品质由低到高分别为24帧+2K、60帧+2K、120帧+4K,博纳影城官方消息称,电影采用错峰售价方式,120帧在黄金时段售价为,非会员价 320 元,会员价 260 元。


就像我们都很想拥有256G内存的iPhone 7 Plus一样,120帧的《比利·林恩》最好也最贵。


电影开始前,我同事跟我说,我手中的3D眼镜是特制的,每个800块。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之前在采访中也调侃,“观众如果特别喜爱也请不要拿走,因为少一个眼镜我们就卖不了下一张票,丢眼镜就损失惨重。”


WechatIMG5.jpeg

(价值800元的3D眼镜)


价值800元的3D眼镜为分色3D眼镜,配合高亮度、更难保养的白幕,成像效果远超主流的普通3D技术+偏振3D眼镜组合。原因是,原先主流的3D电影由用两台投影机做的偏振式3D影片,光线经过幕布反射,再穿过3D眼镜在视网膜上成像,亮度理论上会丢失一半,尤其有的影院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在投影用的氙灯超期服役亮度下降时,依旧使用导致画面更暗。


基于以上新技术,我看感受到了强大的现场感,并没有某些北美观众所说的“图像和细节越清晰,反而显得越假”的体会。雾霾吸多了,去空气质量优的城市会醉氧吗?不会。


提示:后文涉及少量剧透。


整个影片,有三个镜头最让我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临场感:


1、Shroom的葬礼上,镜头给到班长及后面士兵的特写,我看到了他们身体随着呼吸而轻微摇摆的细节;

2、伊拉克市集上,镜头移动展示市集的样子,我感觉自己像坐在观光车上游览市集一般;

3、橄榄球场上,士兵们互扔橄榄球,其中一个向观众方向飞来,逼真到我本能地闭眼且躲闪;


总体来说,你会觉得故事就发生在你的眼前,导演以主角比利·林恩的视角带你体验主角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李安首次采用的新技术,最直接的结果是让你尽可能接近一个大多数人无法体验的身份——军人——的内心世界。


最终,我被电影感动哭两次,很难说故事本身与技术的影响孰高孰低。


比利·林恩因在伊拉克战场上英勇保护队友、击杀敌人而被美国全国被封为英雄,在军人一场又一场战争的“中场休息”中,比利·林恩随队友回国接受荣耀一刻——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幕,配角Brooks坐牢了50年,当他终被假释后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牢笼,他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规则,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最终选择了自杀。


2942380-e2c75f73e3572fac.jpg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Brooks


《比利·林恩》的数个段落都会让你联想到这个角色,常年在战场的士兵们早已经被战场的价值观改变,且会时刻保持紧张,时刻备战,甚至他人的推搡、广场的烟火都会令他们以为是战争开始的信号,进入战斗状态。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士兵们在经历战争后留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病,可对于包括比利·林恩在内的士兵来说,战争就是生活,杀死敌人不是荣耀,而是他们每天按部就班需要做的事情。


被外界认为立下卓越军功的那天,其实确是比利·林恩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他的好友Shroom战死,而自己也在鬼门关走了个来回。


而当有人对战士的工作不以为意甚至进行侮辱时,这也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认为外界对于军人的生活一无所知。


无论是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还是价值观,都是与军人格格不入的,他们由战场而来,也终会返回战场。就像结尾那句台词一样,“快让我们回伊拉克吧,回到那个安全的地方,在这儿早晚会被弄死。(台词大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