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真的如此「堕落」吗?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大海另一边的英语世界
2016-11-28 14:29

直播真的如此「堕落」吗?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大海另一边的英语世界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仑的女儿冯小小,她长期在国外生活,接触到的世界非常广泛、生活也更具有未来感。对媒体和传播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她,想把她在英语世界中的所闻所得,讲述给更多中国读者。大冯、小冯风格不一样,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冯小小将秉承自由与创造的价值观,以新的视角为大家带来新资讯、新观念和新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fengluntalk),作者:冯小小,原文标题:《意义没那么重要,而无聊也没那么糟糕》,虎嗅获授权发表。


九月,硅谷知名风投 A16Z 合伙人 Connie Chan 的一篇《16 Observations on Live-streaming in China:关于中国直播的16个观察》使得太平洋两边的互联网圈都愈发认清一个现实:经过近两年裂变式地疯狂发展,今天的中国直播行业已不单单只是一轮局域式热潮,而是值得引起多元化、多角度讨论的社会现象。


直播是什么?直播从哪儿来、将到哪里去?直播有多中国,又有多国际?挪动时间与地理维度交叉的坐标点,我们试图从宏观、多元的小角度来思考直播背后的商业、文化、人性逻辑。

 


倘若让初次体验直播的菜鸟用户用一个词形容感受,那极很可能是「匪夷所思」。在这个充斥着钱与噪音的网络秀场中,成千上万的主播与观众们正共筑一场盛大而诡异的狂欢:娱乐本身就是目的,而内容质量似乎变成了最无意义的伪命题。疯狂、暴躁、空洞、过度消费......一片消极形容中,自诩精英的批判者开始对互联网年轻用户的审美情趣提出质疑。

 

直播真的如此「堕落」吗?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无聊」内容的集体痴迷,混沌中是否有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性?

 

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大海另一边的英语世界:在这里,同样有一种以「无聊」与「无用」为核心的原创视频形式正迅速崛起,其中,人气最高的创作者们更是收获了流量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今年 26 岁,居住在英国海滨城市 Brighton 的女孩 Zoe Sugg(Zoella)是目前全球最富有、人气最高的 Social Influencer 之一。自 2009 年开设个人 Youtube 频道以来,这个起初躲在卧室,用电脑摄像头录制美妆教程的女孩已成为 21 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年轻人,更是拥有超过 1500 万 Youtube 订阅量、Instgran 及 Twitter 粉丝总数近 2000 万的全世界社交网络女王。


▣与男友 Alfie 或其他 youtuber 好友一起拍摄的整蛊、游戏等小视频也为 Zoella 吸粉不少。

 

 ▣开朗阳光不做作的 Zoella 是英国年轻人心中「魅力人个体」的范本。

 

如今,在经营「Zoella」及「MoreZoella」两个频道的同时,Zoella 还推出了个人同名彩妆、洗护、家居、文具等一系列产品,出版了《Girl Online》系列小说(英国2014全年度销售速度最快的出版物),并与其男友 Alfie 共同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个人蜡像拥有者、2014 及 15 年度全球 Teen Choice Award(青少年选择奖)的获得者。据估算,Zoella 目前身价高达 350 万美元,其个人平均年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




 ▣Zoella 团队推出的各类产品都力求在外包装上突出少女心的梦幻气质,既符合她本人的形象定位,也让目标消费人群(多为未成年的年轻女孩)无法抗拒。



▣虽然一度传出由影子写手代写的质疑,但 Zoella 根据自身经历写著的系列青春小说还是大为畅销。

 

尽管目前 Zoella 的主频道内容依然以美妆时尚为主,但是,关注她的人不难发现,真正帮助 Zoella 完成爆炸式人气增长的,是她的 Vlog 频道,MoreZoella。

 


在这些平均点击量超过 90 万的 Vlog 视频中,观众会看到身材娇小、古灵精怪的 Zoella 揉着惺忪睡眼素颜与粉丝们道早安、与男友Alfie(同样为英国人气Vlogger)及小狗 Nala 一起嬉闹做早饭、穿着睡衣在家看电视、去好友家做客一起烤蛋糕打游戏、与其他 youtuber 一起拍摄工作视频、在家一封封拆粉丝寄来的信及礼物,并逐一读出名字表示真诚的感谢.........


通过将镜头举向自己、直接对观众讲话的方式,Zoella 会兴奋地碎碎念自己刚从超市发现的好吃零食、抓着头发表达缺乏创作灵感时的工作焦虑、也会认真地敞开心扉与大家分享自己与 Anixety Disorder(焦虑症)多年搏斗的悲伤与绝望(迄今,Zoella讲述自己患有anixety及panick attack经历的视频是其点击率最高的内容之一,并在整个Youtube界引发了关于此议题的公众讨论)

 

▣这则时长六分半、Zoella 全程素颜躺在床上碎碎念的 vlog,收获了超过 500 万的惊人点击量

 

▣通过分享自己与 Anxiety 搏斗过程中的种种脆弱、挣扎跟不放弃努力的决心,Zoella 的个人形象变得更加励志。

 

在粉丝心目中(大多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Zoella 是充满正能量的偶像、是完美生活方式的的目标(life goals)、是励志又耐心的大姐姐、是平凡真实、生活中的那个「她」。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以 Zoella 为代表的 Vlogger 们将镜头对准自己、按下录像键时,他们便击碎了与粉丝间的第三堵墙,开始塑造一个立体、可信赖的「真我」形象。对观众们而言,Vlogger 仿佛好客的主人,热情召唤着大家进入其私密的个人空间。这种不设门槛、自接地气的低姿态,无疑是让人产生好感的致命利器,更是撬开用户钱包、将流量变现的终极法门。

 

 

与国内「独立平台、各自生产」的现状不同,英语世界里,互联网视频内容的流量大头全部被 Youtube 紧攥在手。这家从创建初期便意识到原创重要性的商业巨头,在过去几年里大力推广与创作者收入分成的广告激励项目「Youtube Partnership」,并成功将全球各种形态的视频 UGC 内容创作者笼络旗下。

 

▣出书是如今西方世界「视频网红」(Youtuber)最常使用的变现模式之一。

 

纵观如今 Youtube 的 UGC 内容生态圈,除了最受欢迎的游戏、美妆、时尚、美食等领域外,Vlog 这种自成一派的内容形式也愈发引人瞩目。据 2013 年的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在 Youtube 订阅者最多的 100 个原创频道中,以 Vlog 为核心的频道达到近 20 个,广告分成收入可达年均 70 万美金以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 Vlogger 也开始积极跨界,探寻从线上打通线下的商业模式:美国最红的旅行达人、职业 Vlogger Casey Neistat 就在走红后开始了其 App 创业生涯,并自主拍摄、制作了一系列纪录片及影视剧作品。这一切的实现过程,都在其每日更新的 Vlog 中作为内容进行了播出。


 ▣通过高端的器材、艺术性强烈的拍摄手法及全世界周游的生活方式,Casey Neistat 的 vlog 成功打造出「精英流浪者」的个性气质。

 

某种意义上来说,Vlog 作为一种影像内容,本质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直播的综合体:尽管最终呈现出的是经过剪辑编辑、与观众有时间差的独立视频,但是其内容所展现的并非真人秀的戏剧化情节,而是与直播相似的「普通人」属性。


曾经的由人「演」戏变成了在戏中做「人」,这些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线,时长多在 10-30 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们,创作门槛的确不高:只需一枚镜头与一台电脑(或者再简单粗暴些,一部智能手机搞定所有),任何人都可轻松完成这种个人色彩浓厚的生活记录。


拍摄角度可以随意、画质可以简陋、剪辑可以粗糙,但是视频内容本身,一定要真实、简单、轻松,让观众觉得有可触及、可实现:舍弃脚本与后期的精心修饰,Vlog 的核心,恰恰正是与直播不谋而合的日常感。

 


▣同样来自英国、以化妆教程起家的 Beauty Vlogger Fleur 个性更加稳重,也因此更能抓住轻熟女观众的心。


▣「即时反馈是Youtube最好的一点。」 ——来自 Google 的强大技术支持,确保了 Youtuber 们可以在发布内容后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对用户而言,目前 Vlog 所依托的 Youtube 平台虽缺乏直接聊天、打赏等成就感激发机制,但在专心收看影像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屏幕另一端创作者的情绪及思想,并从而引发强烈、细腻的感性共鸣(许多Vlogger会通过在镜头前哭泣、保留没对焦或破损的镜头等来增强其「刻意」制造的「真实」脆弱感)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Vlog 在保留了一定艺术主体性(剪辑手法、配乐、字体安插甚至标题选择等)的同时,也为个人隐私留有了余地:与直播间内大家对主播的「全方位凝视」不同,Vlogger 对入镜的场景、人物、时间等拥有更大掌控,并可以通过画外音、字幕、音乐等元素来对内容进行选择性渲染。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 Youtuber/Vlogger 塑造「立体感」及「个人特色」的空间不如直播间内的主播来得宽裕,但创作者却对作品内容、传播方式等保有更多主动决策权。孰优孰劣,自有权衡。        


  

诚然,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如今两方的互联网商业生态:Vlog 是 Youtube 这一商业帝国生态链中孵化出的独特产物,其对创作者个人空间的保护(或限制)与西方个人主义强调隐私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国内,当下「模式」大于「内容」的直播生态是互联网平台们野蛮生长后瓶颈的体现,而这股群众运动般疯狂的直播热潮也与消费升级、中产崛起的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

 

▣虽然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产业看上去正加剧区域化,但人类对个人价值感的感性需求是普世且永恒的。

  

不同的技术与文化决定了 Vlog 与直播的不同受众,但归根结底,这两种内容形态的走红反映出的,是全人类普世、共通的心理诉求:我们热衷于窥探 Vlogger 与主播们的平凡日常,是因为这日常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平凡——别忘了,人们总会倾向于对与自己相似的同类产生好感,并在好感对象身上,不断找到我们自己。

 



深谙此道 Vlogger 跟主播们,之所以能赢得用户的痴迷与打赏,正是靠不断输出「我与你一样」「我跟你在一起」的心理暗示。


 

寂寞的现代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屏幕里拙略的表演、粗糙的画质已无关紧要。或者,换个角度说,盯着屏幕的我们早已不在乎对方是否在演戏,而只介意 Ta 是否是真正的「人」


在 Youtube 或直播平台上守候的我们,一旦开始相信自己与某位表演者(Vlogger、主播、网红、明星.....或是随便什么)进入了亲密关系,便会迅速丢盔卸甲,毫无保留地献出时间、金钱与感情——在为爱与信任的对象奉献的过程中,我们找到存在感、感觉被认同;我们无限卑微,却感觉无比强大。


 

还在嫌弃直播、Vlog 之类的形式「没内容」「不艺术」吗?何必呢。细想一下,在观众与喜爱的 Vlogger、主播们耳厮鬓摩的相互陪伴里,陪伴本身便已是内容,而看似「无聊」的陪伴,恰恰是使得这种虚幻亲密让人上瘾的的重要原因。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本质是无聊的个体,但是,在现代高压社会中,又有谁能逃得脱平凡生活所带来的无聊与空虚?越是想要逃离蝇营狗苟、日复一日的琐碎庸常,烦躁孤独似乎越是挥之不去。因此,当无聊袭来时,与其耗费精力对付它,不如将视线转到手机屏幕,与心爱的 Vlogger、主播、及千千万万同样无聊的用户们一起寻找慰藉——大家钻进泡泡,集体展开对世俗道德标准与社会压力的逃离。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曾说:

 

「世界上最有趣的事往往是在最无聊的状况里发生的,而世界上最无聊的事,往往在你最希望它有趣的时候发生。」

 


承认吧,人类真的没那么伟大,而无聊也真的没那么糟糕。你瞧,此刻人类世界最有趣的事之一,正在中国的网络直播秀场里发生着:在这里,大量个体的无聊正以惊人的速度汇聚在一起,不断膨胀着变成一个全新、巨大的「无聊生命体」。

 

还有什么,比这个过程更为有趣?

 


此文章已获得冯仑风马牛授权,任何第三方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fengluntalk)获得授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