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真的可以基于任何兴趣聚在一起玩儿么?
2016-12-09 13:36

年轻人真的可以基于任何兴趣聚在一起玩儿么?

虎嗅注:“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年轻人的。”我们无法用年龄去定义“年轻”,90后、95后的标签也不能一概而全,我们唯一可明确得知的信号是,他们是当下和未来最具话语权和消费力的人群。面对崛起的个体们形成的庞大消费力量,品牌和CEO们需要一直考虑并回答的问题是:年轻人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商品”?


那么,如何理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更为精准的传达品牌信息?#年轻的洞见#这个话题我们将会陆续更新那些日益从小众变流行的品牌们提供的洞见。最后,用塞缪尔.厄尔曼著名的《Youth》中的这句话:“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作为收尾。希望这些观点与实践可以帮助你去打开年轻人的“心境”。Good Luck!


12月4日,虎嗅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F&M创新节,Someet创始人白惠泽分享了“在个体独立时代对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探索”,成为下午“年轻人生意经”主题观众投票的最受欢迎演讲嘉宾。Someet 是一个青年活动社区,年轻人在这里基于兴趣自发地发起和参与线下活动。以下是Someet的演讲实录,虎嗅进行了删编。 



今天主要介绍一下Someet不到两年落地了6000多场活动,我们经历了哪些思考,我们验证了什么,我们未来还要验证什么。


Someet上有哪些奇葩的脑洞活动?


大家可能不知道Someet的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比如,一帮年轻人通过到街头给陌生人送拥抱,来表达我们每个人应该真诚友善地对待彼此;照顾好男生的初潮(男生们的大姨妈初体验);麻小爱好者的体验会等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几乎我们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年轻人生活中可以被定义为“兴趣”的事情,都会变成一场场活动落地。

                                



除了鼓励年轻人发起活动,我们发起了一些看似没意义其实很有意义的事情(无意义大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事情更好地鼓励年轻人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喜欢的朋友。比如:捏泡泡,分红绿豆,看隔壁大爷放鸽子看谁数得快数得准,用粗细相同的笔涂一张白纸看谁涂得快,空气吉他大赛。还有,在北京初雪的时候,招募年轻人们把他们的心愿藏匿在街头,吸引了超过2000个年轻人走到街头跟他们交换愿望;和公益组织发起了一个公益行动“我请你睡觉”,这是一个关注“发作性睡眠的罕见疾病”的活动等等。


(初雪愿望试管)


年轻人真的可以基于任何兴趣聚在一起玩儿么?


我心目中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我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社交的人,我希望能够基于不同的兴趣去交不同的朋友。所以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开始构思“线下社交”这件事情。反观外部环境,几年前开始有人提的关于90后的讨论,包括今年特别火的消费升级,其实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基于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让年轻群体出现了所谓的个体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趋势,这个趋势是个很重要的外部环境。


个体意识的觉醒到底影响了年轻人什么?几乎方方面面。年轻人绝不只是想享受优质的物质生活,年轻人也需要回归到个人的精神生活、非功利生活。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在周末应该怎样度过我的时间?怎样才能变得与别人不一样?以及我如何基于我这种个体来选择我的人际关系?


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验证了两年,这个模型叫做青年自发兴趣活动。调性相投可能很难量化,但是兴趣是比较容易定义和切入的点,所以兴趣可以提供一个良好连接和匹配的前提。只有自发才有可能让“年轻人自发兴趣活动”不断地激发出新的内容,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价值。


线下活动是很难把控的。比如如何教育市场(即便在北京,这也是极少数群体会做的事情);如何保障体验;如何量化标准;更关键的,如何复制。Someet有自创的机制,每场活动的发起人都会给参与者提三个问题,而参与者必须回答;每场活动过后都有评价制度。很多人会质疑说,做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壁垒的。但是为什么做了两年还没有人做出来超过Someet的事情?这就是巴菲特说过一个理论,叫做“看不见的护城河”——这就是传说中都能看懂但没法抄的“结构性优势”。品牌需要核心的价值来输出,文化需要用时间积淀,需要用制度来体现。比如Someet这个品牌创立的第一天,我们的每一刻、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视觉、每一位员工如何跟别人说话,甚至我们的办公室如何装修都要符合我们品牌的价值观(Find your people,Meet yourself)


年轻人愿意为体验付费吗?


最近半年,我们也在开始思考怎样让自己活下去的问题。一切都是实现理想的工具,包括商业,商业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很多人都说2016年是内容付费的元年,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中,体验式付费会爆发?


我们坚信会的。我们平台上的每个年轻人愿意花几十到几百元的活动经费,获得某种体验。对于我们而言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年轻人也愿意为我们这样一个构成、集合的平台付费。我们推出了会员制,每个人都需要购买三个月到半年的会员才可以参加活动,我们发现这件事是可以运转的。更好的机制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线下社交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刚刚提到,线下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流程,体验的环节很多,很不可控。在市场模型当中,这叫做匹配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不同于淘宝、Airbnb、Uber,对于我们而言,发起人和用户都是人,都非常不可控,连接他们的核心活动体验也不可控。所以这就是这个事最难的地方,但是难不代表不能做。我们有一句自己的话是“没有差的活动跟坏的用户,只有匹配对不对”。所以对于我们而言,长远来讲核心的方法论是如何做好最精准的匹配。


所以怎么样做更好的匹配?其实更关键的是如何沉淀人、沉淀人的数据。我们一直以来都会让用户给我们留下一个印象,就是用户觉得Someet是一个特别酷的平台,有很多很好玩的活动很多很好玩的人,未来会慢慢从内容平台转向更多沉淀人的资料的平台,你可以在别的地方找到很好玩的活动,但是你不知道那个人怎么样。Someet 会通过Ta发起过参与过什么活动,Ta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怎么样等等这些变成一个线上的profile(图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去做更精准的匹配。


另外,扩张是不可避免的。我坚信在中国的一二三四线所有城市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需求,个体独立的觉醒之后的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的探索需求,但是可能不同城市的环境不一样,大家的习惯不一样,但是没关系,我们因地制宜就好了。


年轻人可以基于天赋聚在一块去做事儿吗?


Someet两年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问题:“年轻人真的可以基于任何兴趣爱好聚在一起玩吗?”我们在两年之后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年轻人可以基于天赋聚在一块去做事儿吗?” 前者是非功利生活,即如何定义他自己玩的事情;后者是功利生活,即如何让自己的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说白了,Someet做的事情就是在解决教育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投入最大的事情是工作,很少人想过工作与天赋有没有关系,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希望通过线下社交可以帮助和见证年轻人的探索和成长,让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有新的尝试与好的发展。


最后一段话,说说我们的理想: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做你自己,一切想象和一切死磕都忠于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相信一群人长期专注做一件事情,不论多么天方夜谭,一定能在历史长河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想象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天赋做事,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热爱什么,都可以定义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安放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与真正喜欢的朋友去消磨时间。这就是Someet想要创造的世界。




关于年轻人的生意经,你有怎样的洞见?欢迎发送邮件至marketing@huxiu.com交流与探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