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之后,在北京上海开网约车还是笔好生意吗?我算了笔账……
2016-12-22 13:46

新政之后,在北京上海开网约车还是笔好生意吗?我算了笔账……

该来的总要来,京沪两地《网约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正式发布了,各大网约车平台都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回应,几家欢喜几家愁,喜不上眉梢,愁不过滴滴。


滴滴的官方回应在我看来还是陈词滥调,还在“恳切希望……”,滴滴有很多事情要做,唯独关于政企博弈的事情不要做了,尘埃落定了,就算还能争取到轴距要求下降5厘米或者10厘米也不会关乎生死。


算笔账就明白滴滴有多愁


我最初写文章批评滴滴的C2C模式专车的原因就是与大量的司机师傅交流之后,发现这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收入的工作,很多人被套牢了,因为大多数人不回去算运营成本。今天我就帮目前还能在北京从事专车运营的司机师傅们算笔账,就算运营成本。


首先,至少15万以上的车符合标准。


北京《实施细则》将轴距要求从2700mm下调至2650mm,排量要求则从2.0L或1.8T下调至1.8L,略有宽松。但实际上,这一规定仍然将绝大多数15万元以下档次的私家车挡在了市场之外。


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车型大众朗逸轴距2610mm,别克英朗轴距2640mm,福特福克斯轴距2648mm,均未达标;而起亚K3、雪佛兰科鲁兹等虽然轴距达标,但排量均小于1.8L都被排除了。


符合标准的车型中,根据我从事修车行业的经验,优先推荐量产足够大的成熟车型运营成本才合理,丰田凯美瑞、大众帕萨特、起亚K5,现代索纳塔9,日产天籁,别克GL8,宝马5系等等B级轿车,轴距通常在2700mm以上,排量则为1.8T或2.0L,符合标准。


所以很容易发现,放宽了5厘米的轴距几乎对车型选择没有影响。这其中最便宜的估计就是丰田凯美瑞低配版,能够拿到最多的优惠的情况下15万裸车。咱就算15万购置成本。


为了去开专车就必须将私家车的身份转化为运营车辆,咱就算一下需要增加多少成本,仅供参考:


1、 保险费:增加2342元


私家车购买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保20万元)、车损险、划痕险(保5000元)、司机险(保1万元),含车船税,一年大约交5488元。转变为运营车辆后,需在上述保险的基础上,增加乘客座位责任险,一年大约交7830元。成本增加2342元。注意第三者责任险还没有增加,保20万元其实太低,目前多数司机选择保50万元以上,这里就按最低算。


2、 维修保养费:增加6400元

私家车平均一年保养1次,费用1000元;平均一年维修1次,费用700元,总计1700元左右。仔细点开车基本就够了,新车第一年还有送保,平均差不多。转变为运营车辆后,就参照出租车一年跑6万公里算,北京这么大,平均一天跑200公里,年工作300天,平均一年保养得6次,约6000元;平均一年维修3次,约2100元。增加成本近6400元。


3、 年审费用增加300元

私家车6年内免审。转变为运营车辆后一年一审,约300元。


4、 车辆折旧加速,运营性质车辆转手困难,第一年增加1.5万元

低配版凯美瑞以15万元计算,私家车第一年折旧约20%,贬值3万元。转变为运营车辆后,第一年折旧在30%以上,贬值大于4.5万元,前提是没有大事故。


5、 获取两证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肯定不是免费

私家车从事网约车需获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驾驶员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从业资格证。


我认为这已经特别保守计算了,一辆售价约15万元的私家车转变为网约车之后,第一年成本增加约2.4万元。要算第一年的车辆基础运营费得把3万元折旧也算进去,5.4万,均摊到每个月4850元,基本跟出租车的份子钱一样。第二年开始这个数还得增加,与出租车相比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北京城区的出租车都是远郊区县的司机为主了,我深刻怀疑这样的一个工作机会能吸引多少北京人?


C2C模式专车在停止补助之后,滴滴要进入利润收割期,司机的负担比B2C模式的专车与出租车司机明显要重的多。


这个供给侧的高成本必然会转嫁到需求侧,那么需求侧的客单价要多高才能消化掉成本劣势?高客单价还能有现在的用户规模吗?用户数量一旦下降,需求侧再把竞争压力转嫁给供给侧,还能留得住多少司机?


《实施细则》后时代,网约车的星辰大海在哪里?


网约车能有今天的市场规模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出租车保有量的长期供给侧不足造成的。《实施细则》落地之后,整个出租车行业就进入规范化时代,大家都在公平的市场准入与监管机制中发展。


网约车实际是在做增量市场,一方面来自需求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其实就是消费升级,原有的出租车用户群中多年积蓄了大量愿意接受更高的客单价去享受更优质服务的群体,比如高端商旅群体,甚至是消费观念相对超前的群体,但是不包括只看重补贴优惠的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

 

滴滴目前最大的困境根本就不是各地政府的《实施细则》,而是其1899亿元的估值。


如何将估值调整到合理的水平才是滴滴要做的事情,自降估值不可耻,反而能够证明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在需要从业人员(司机)与生产资料(车)密集投入,同时还要兼顾公共利益(司乘双方)的出行领域应该不存在规模效应带来的所谓的互联网红利,这个行业的红利应该来自于消费升级(优质优价的高端用户群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