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会员畅享妙投服务,按年开通最低至3.5元/天。
点我开通
会员畅享妙投服务,按年开通最低至3.5元/天。
点我开通
本周值得看-会员专享周报(2016年第52周,12月17日—12月23日)
限免 2016-12-23 19:51

本周值得看-会员专享周报(2016年第52周,12月17日—12月23日)

本周周报共4450字,15分钟看本周值得关注的行业、好文、知识点。



 




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叫好不叫座

 

共享经济热度不减。昨日网约车《新政》落地,京车京户、沪车沪籍的门槛没有打破,滴滴与神州专车大战的竞争有了新风向;此外,ofo与摩拜在单车大战中还在持续加码。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也在明显升温,外有奔驰car2go入华,内有首汽gofun应战,玩家不乏比亚迪、北汽等传统汽车厂商,姿势各异。另有两年前就打着“共享租车”P2P概念却没做起来的公司,如今想借助分时租赁涅槃重生。

 

本期周报,虎嗅为您解读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火热的驱动因素,及其叫好不叫座的现实挑战。

 

虎嗅观点:

 

1)新能源车政策利好不等于分时租赁市场爆发。近年来政府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并不吝啬:2009年我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启动补贴,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已经累计发放了补贴资金334.35亿元。且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2.7万辆和4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0%和60.4%,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但要说新能源车分时租赁能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其实很有限,目前看来,它只是新能源车的一种普及方式。按照上海市最近发布的“小目标”:到2020年,全市分时租赁服务网点超过6000个,纯电动车超过20000辆。在一个过500万机动车的一线城市,这点数量撬动分时租赁市场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2)对汽车厂商而言,当前的分时租赁价值=市场推广价值。汽车厂商在每一款新车正式向市场推出前,都会找汽车媒体人进行评测,在网约车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后,汽车厂商与约车平台进行合作推新款。虎嗅在今年5月份时了解到,当时易到与广汽某款新能源车在北京供100辆给易到司机3个月试驾载客。同样,新能源车厂商可以将分时租赁作为一个市场推广及评测的方式。

 

3)制造成本、运营成本高,影响到新能源车的普及度。虎嗅根据相关报道选取统计了市面上几款主流国产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的厂商玩家(如图)

 


与共享单车的制造成本压制不一样,新能源车毕竟是机动车,在材质与性能上要求要高很多,偷工减料不可行。那按照上图中新能源车补贴后的价格看,也在10万左右,加上充电、停车、维护,一年下来一台车最少也要3万。按当前各分时租赁平台对用户的补贴及收费,里程价基本与充电成本打平,别说盈利,投入成本就远高于共享单车。

 

4)直接挑战:停车、充电及车辆管理问题。众所周知,北上广深等城市都实行单双号限行,公共区的停车资源非常紧张,新能源车要满足人们个性化、及时性需求,对停取车网点有分散要求,但城市聚集现象十分明显,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也要面临停车难、停车贵(由平台方面承担)的问题。

 

此外,还要匹配相应的充电桩网络。只要在运营时间段内,新能源车要保持正常运转机能,就不能停下来,如何快速补电、提高中转率是最切实的问题。从运营的角度,新能源车不像自行车可以批量托管、运投,需要的线下运营、维修保养团队在规模与技能上的要求都会挺高。

 

5)人工智能技术会是分时租赁的驱动力。城市交通数据开放,结合地理位置、车载数据,对分时租赁的能源车路线优化设置,提前预判拥堵路段,计算到达时间,根据路况天气情况,提前进行约车等等,但城市的上班潮汐规律不可逆,多数分时租赁的能源车是“两座”,在高峰是能否进行顺风车模式?以及如何用技术、运营机制来优化用车诚信体系,避免违章、刮蹭、毁损、丢车的风险,也是一项挑战。

 

6)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必然要受地方政府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上,昨日工信部对外公布新能源汽车的调整方案,将调整财政补贴政策,包括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由事前拨付改为事后清算,这提高了补贴车型的准入门槛。二是政府会在分时租车的公共提车位、网点、充电桩的资源上进行调控,不会允许像共享单车一样由企业主导而生乱象。

 

以下为行业速览:

 

据统计报道,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国内进入新能源汽车租赁的运营商已经超过100家,未来开展或准备引入新能源汽车租赁模式的城市将超过50个。以一线城市为例,北京主要运营的公司有恒誉、首汽、一度等。累计新能源汽车有8874辆,预计年底将超1万辆。上海目前主要运营的公司有环球车享、北斗交大、左中右等。累计新能源汽车有4400辆其中EVCard4000辆。

 

事实上,分时租赁在国外发展有悠久的历史:

 

(第一电动网制图)

 

  • 1960~1970,随着汽车电子系统在汽车上运用,汽车共享得以继续缓步发展。

 

  • 1970~1980,汽车共享项目出现了系统性服务,在法国ProcoTip系统出现,但是因为种种技术上的限制仅维持了2年。Witkar项目在阿姆斯特丹推出,用的也是小型电动车,整个项目运用电子技术来进行车辆预定和规范,计划覆盖整个城市的大部分车站,该项目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后期,最终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而被放弃了。

 

  • 1980~1990,Car-Sharing真正扎根的时代,在瑞士、德国、瑞典、荷兰、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缓慢但是持续发展,主要由非盈利机构运营。

 

  • 1990~2010,Car-Sharing出现一批大型商业公司,如Autolib,City Car Club, Greenwheels,JustShareIt, Stadtmobil, Zoom, and Zipcar。

 

  • 2010~至今,Car-Sharing持续发展,汽车公司纷纷进行试探性运营。使用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来运营项目。诸如戴姆勒的Car2go项目、宝马的On Demand项目、雷诺的Twizy Way和丰田的CMOS,分别运用电动Smart、Active E、Twizy和CMOS等纯电动汽车进行实证研究。

 

2016年4月,car2go进入亚太地区第一站重庆,取中文名“即行”。寓意即时共享的出行方式。近日有媒体曝出,12月18日,重庆市民王某在当地租了一辆Car2go,但行驶途中突然起火,事发后抢险人员迅速扑灭了还在燃烧的车辆,所幸无人员伤亡。

 

(第一电动网制图)

 

在国内各大汽车厂商、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都一股脑挤入其中:北汽、上汽、力帆、吉利康迪、比亚迪、江淮、微租车、一度用车、E享天开、苏打科技、Ucar、绿狗租车、空中租车、壹壹租车……

 


上图,以绿狗租车产品租赁价格表为例,国内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分时租赁都是由“租时价+公里价”组成,停车、行车违章等收费会从注册押金中进行抵扣。目前平台方为了获取新用户,一般都有注册红包补贴,为维持良好的用户留存与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的习惯,也有优惠券返利活动,整体还在试水期。



 




文章标题:零售业奇迹的好市多(Costco)是如何构建企业文化的呢?这里有一份大揭秘

 作者:Neal Gabler


比沃尔玛成立晚20多年的Costco是美国第二的零售商(近期被亚马逊赶上,排名第三)。沃尔玛成功的秘密在于通过对商品选址的创新和高效的运营效率将成本收入比降到了22%~23%。而Costco更进一步控制在了10%左右,这基本上不及沃尔玛一半的水平,这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Costco的模式被认为是“全球零售业的奇迹”,被雷军等企业家所推崇。

 

其独创的会员制,或许难以相仿,但这篇文章从企业文化和人员管理层面来揭露为何Costco能够高效运转,或许可以学习一番。

 

好市多是一家追求高效率的公司。比如,其基本费用(包括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行政费用)只占总收入的10%,而沃尔玛则为20%左右。体现好市多效率的事实包括,它不做广告;它的商品选择有限——好市多只有3700种商品,远低于沃尔玛和亚马逊,后者的商品类别分别为14万和5亿。这使得好市多能够与供货商讨价还价。加兰蒂表示,好市多的分销系统能够填充其95%的货运能力,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数字。

 

好市多不得不一切从简,因为布罗特曼和辛内加尔早早就立下一条规矩:任何一件品牌商品的价格上调幅度不得超过14%;自有品牌科克兰的零售价不得超过其成本的15%。这是一条不可侵犯的红线,它是好市多的价值主张。(低售价在一定程度上被每年55美元的会员费所抵消,会员可享受在那里购物的特权。会员费收入占好市多利润总额的3%。)正如该公司的计算结果所示,鉴于汽油和碎牛肉等商品的利润率极低,好市多的平均价格上调幅度是11%,远低于沃尔玛(24%)、普通超市(30%)、家得宝和劳氏公司(35%)。

 


 




演出票务的黑色产业链

 

这两天,王菲演唱会一票难求,“32秒”内售罄,前排门票售价被黄牛抄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消息炸开了锅。但有微博大号爆料称之前主办方为炒高价导致演唱会门票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各有说辞,最终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这也反应了一个现象:在国内,一场演唱会的票价从几千元到几百块不等,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场馆的座位走阶梯式定价。场演唱会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大片“灰色地带”,其中票务、主办、黄牛、合作方、歌迷甚至于普通观众等等,都有各自的角色扮演。

 

虎嗅综合多方材料,简单总结下:

 

1)演出票务黑色产业链前提:明星演出会前推广,营造商演票务供不应求的假象,一场商演被审批下来后,为明星造势有以下几种方式:



主办方会在票务渠道商进行规划,分给各代理商,按照销售节奏控制放量,根据明星热度制造“饥饿营销”。

 

2)票的来源上:演出票来源多来自大型的票务公司,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黄牛”,虽然也是黄牛,但大黄牛的批发价格低,票源充足,所以这次出事的“大黄牛”牛魔王可以保障用户拿到票,并且给用户比黄牛更高的服务标准。

 

规范的票务公司中也难免有投机倒把分子,他们与黄牛里应外合,通过“内部关系”把票搞到手由黄牛进行出货。另一部,来自媒体、投资方、治安总队、场馆等赠票流入黄牛手中。稍有技术含量的是从电商购票网站进行刷票,简单一点的是抢票软件,手法与阿里抢月饼事件差不多。而大麦网、永乐票务等网站已经设计了自己的“打黄牛”反作弊系统——不过对高技能黄牛而言,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分销渠道:黄牛们一般早已用他们的马甲打入了明星粉丝圈,用行业话术叫“精准营销”,形式各异,有微博微信XXX明星粉丝团,也有各自粉丝贴吧。高调一点的黄牛也会在淘宝、微信朋友圈以及二手票务网站进行兜售,而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演唱会现场蹲点售卖。

 

售票情况不理想,主办方在认定这场演出注定亏本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弥补损失,会与黄牛之中的“大头目”(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合理的二级分销商)取得联系,一手交钱一手交票,主办方以较低折扣将部分门票转卖给“大头目”,“大头目“们会再动用人脉将这部分票以比入手价稍高一点的价钱卖出去。

 

最终,不管票炒得有多贵,反正有脑残粉买单。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演出商需要花高价才能获得一场演出的承办权,而黄牛的介入分走了他们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黄牛们盈利,主办方们更多选择主动与黄牛们“合谋”,获取自己的利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妙投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妙投APP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