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煜说技术是有价值观的,那么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2016-12-26 15:53

王俊煜说技术是有价值观的,那么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圣诞节前,豌豆荚联合创始人,轻芒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在知乎说:“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想用来做什么;面对现实不意味着沉沦于现实之中;普通人今天也不仅仅需要娱乐,他们除了娱乐以外,也还需要更多。”几天之后,他的新作品“轻芒杂志”正式发布。


在发布会前一天,我和俊煜在东四五条的轻芒办公室交谈,我花了大把时间体验轻芒杂志,以及听他讲了他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1:杂志需要回归到单一主题




维基百科说,“杂志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如今,杂志更像是一个印刷版的门户网站,内容包罗万有。


从蔦屋到诚品,俊煜总会在书店杂志档驻足不前。但是很显然,独立书店贩卖的杂志和书报摊上的杂志是有区别的。那更接近于一种基于兴趣的“同人”刊物,杂志社一般必须搭配其他的方式来养活,例如周边淘宝店什么的。


广义的杂志“是一种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的出版物”,是装订成册的报纸,这种空有杂志之名的发展让俊煜略感失望。因为互联网提供了真正实时,更丰富,更完整的信息,杂志的内容从根本上可以被替代了。这样杂志就陷入了危机。


在我自己看来,杂志的式微其实分两步:首先是专业人士流向互联网,俊煜喜欢的专业性较强的杂志转为更庞杂的大众刊物,然后大众消磨时间的需求被新闻客户端大致满足,因此大众刊物也萎缩了。


不过,比较适合专业人士的新闻客户端还较为缺乏。这些人——或者俊煜称其为“内容创造者”——还是沿用十年前的RSS,收藏夹,Pocket,甚至做出一套复杂的工作流。对不懂技术的人来说,上述体验太不友好了,但现有的号称“不干预人性”的App又满足不了他们。


我提出,最佳的定制化“杂志”,就是以一个词或一个事件作为引子,从全网搜索,维基百科,史料,书籍,论文,最新新闻等所有渠道结合起来,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最终获得一个“懒人包”。俊煜回道,这个理想化的完美形式过于“兴师动众”了,而目前的所有信息过滤器和采集器,实际上都是这种理想的“子集”,区别就是帮读者做的更多还是更少。


价值观2:不能在“咖啡”分类加入“明星喝咖啡”的新闻


同理,不能在“酒店”分类看到某人去酒店开房,不能在“家居”分类看到“地产代理排名,链家居榜首”。等等。


新闻客户端简化了采集信息的过程。在降低门槛以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体会到差不多的信息过滤,能看到更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就带来了信息获取的民主化。当然,厂家不是做慈善,除了赚钱之外也可以“夹带私货”,把你自己的过滤器给了别人,同时传播的就是你的价值观。


从上古的新闻组,Hackernews,Digg开始,到Flipboard,读读日报,以及“朋友圈热文”,如果你偷懒选用了别人调教的过滤器成果,都是在同时接触制作者自己的价值观,这成为利他性地共享自己过滤器的报酬。


俊煜自己就说:“现实是人们总是懒惰的、贪婪的、虚荣的、好色的…但现实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只需要看八卦、娱乐、笑话。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面,还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今年早些时候他们访谈的王同学是22岁的的大四工科生(现已毕业)。他喜欢“键盘政治局”性的军事历史内容,自己看的客户端推送了一个《中南海保镖》,他对推送非常满意。


“当时我们觉得,我们这么小清新的一款应用,他是不会喜欢的,”俊煜说。后来王同学通过找战争主题游戏的资讯用上了轻芒产品,但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俊煜对他的定义完全可以看出轻芒的价值观。


(图/《iPad 生产力指南》少数派)


至于如水火般不容的人们怎样用上同一款应用,对此最佳的解释就是成功的将对立的人群区隔开,使他们彼此看不到对方。在这一点上,RSS等自我调教的阅读工具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例如,我在阅读器屏蔽关键字“Trump”,它就永远不会出现,直到我撤销这一屏蔽。俊煜在一款通用新闻客户端对一条特朗普的新闻点了X,下次还是会看到。“毫无办法,”他说。


点击X的时候,系统固然可以再也不推荐。但是现代的系统们总是假设读者是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无知之人,因此替他做决定,认为他“嘴上说不要,心里却很诚实”;更有可能是顾及到商业因素,所以永远不会禁绝。


在特朗普当选之后,媒体的反思当中就包含了社交网络的所谓“信息泡泡”或者“信息茧房”,人们在自己最喜欢的新闻圈子里作茧自缚,看到的其他消息越来越少。如果还是用泡泡作比喻,那么泡泡“纯度”越高,里面的人就会拥有越高的舒适感,而现在人们在呼吁对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大众群体,在泡泡当中加入一些“杂质”。这就给点“不感兴趣”无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信息泡泡中的“杂质”主要帮助用户看到外面的世界,看的不高兴的,不喜欢看的,就退回到温暖舒适的泡泡里。但是,俊煜不能容忍不提供纯度高的泡泡的做法。如果要做一个泡泡,还是要尽量做纯,要满足那些更有自制力,有追求的人。对于“杂质”的提供,主要通过在“精选”分类即主时间轴,提供没订阅的资讯来实现。


价值观3:希望用户看完能直接获得满足感,而不是激发行动


满足感大概指的是那种可以让你继续赖在床上不动的安静,舒适与获得感,而激发行动就是让你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笔记,写下“我不得不为此做点什么了”。


比如咖啡,在“轻芒杂志”的咖啡分类里,会讲述咖啡的冷知识,挑选咖啡豆的技巧,炮制方法等等。但是,类似“东京最佳十大咖啡馆”这类扫街类文章,虽然跟咖啡也可以是强相关,但写得再好也依然会降权。


因为俊煜认为,给身在京东的你推一个东京的指南是无效的,它会激发你去东京的行动的想法,但你做不到说走就走,所以这样的知识不会立刻作用到现在的你。但是,如果你订阅的是“旅游”分类甚至“日本旅游”分类,那么这类扫街类文章推荐度会上升。


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它基本是一种“反盈利模式”,跟促发消费的关键点背道而驰。资讯类产品能盈利的关键就在于促成行动。简单直白的直接插入导购链接,复杂一点的比如先给你种草,让你攒钱玩个大的,直接买日本旅游产品然后去探访咖啡馆。在Pinterest都加入导购信息的今日,外国月亮并不一定比中国的清白,大家都是“向钱看”的。


一直觉得自己团队“不差钱”的俊煜认为,目前阶段不在信息流本身加入盈利KPI,是确保内容不导向激发行动的前提。


这并不意味着轻芒会为用户体验而拒绝内容创造者的盈利需求。所有收录的文章哪怕经过排版,内部链接,淘宝导航,二维码等植入盈利信息仍会统统保留。而文章本身如果就是要激发行动,轻芒在收录时也不会故意阻拦,它们对文章的修改将仅限于修改“标题党”类标题。


价值观4:建造社群是为了服务内容,而不是内容从属于社群


通过独具特色的标注,笔记和分享模式,在轻芒杂志当中目前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基础的用户系统,那么做社群将会是一个衍生服务,还是反客为主成为一个盈利点?


目前主要的新闻客户端产品还都是比较注重培养社群的,更不用说多年前成为经典的“跟帖文化”了。俊煜认为,建造社群是为了服务内容,而不是内容从属于社群,甚至由社群产生。换言之,也就是走PGC(专业内容)而不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道路。


社群与内容关系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贴吧,先筛选同好建立社群,然后通过讨论孵化精品贴和吧刊;第二种例如Hackernews,是针对文章的讨论区,围绕文章、主题产生小规模讨论和交友。轻芒杂志肯定属于模式二。


当前,用户可以在轻芒杂志App内部进行的操作较少,圈点和评论已经是极限。如果用户要主动贡献内容(这类情形现在还很罕见),俊煜说可以找小花(内嵌的人工+智能陪聊),跟团队单独联系收录即可。


价值观5:定义什么是美好的,但不对“美好”负有无限责任


尽管俊煜自己说,他和他的产品的确要努力改变读者:“面对现实,我们是去放大人们的懒惰贪婪虚荣好色,还是去寻找、放大人们身上美好的一面?我反对把「面对现实」和「算了吧,我们不要去改变什么」划上等号。”


但是,假如要确保所有内容都倾尽全力做到准确,客观,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对于一个信息过滤器和采集器来说是过于沉重的负担。


怎么区分你获得的信息是正确的,还是看起来美味可口的毒药?比如,有人看心灵鸡汤,成功学,情感专家,(请勿对号入座。)这些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好一点的是正确的废话,差一点的甚至有强烈误导性。但是它们同样能让你假装自己已经得到了很多东西。


同样通过今年美国大选,主流媒体建立的“事实核查”(Fact Check)机制,就遭到很多质疑。主要是,要进行事实核查的责任太大了,而且“事实”与否的认定,涉及到利益冲突的群体,只能由用户自身决定这重不重要,他们想不想要。


例如,网传视频“4000流明灯光下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某专业机构辟谣:“这是灰,PM 2.5无法用肉眼观察。”然而,微博CEO王高飞批评道:“这种辟谣还不如不辟,公众看到这个视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空气居然这么脏’,你跟公众说‘这不是PM2.5’?这只会让公众觉得你在顾左右而言他,你还不如干脆说这视频伪造的呢。”



类似这类“事实核查”只会起到反效果,这正是特朗普支持者无视主流媒体“事实核查”的理由:很明显Check哪些Fact也是价值观。


俊煜将轻芒其中一类用户称为“上进青年”,说这个以刚毕业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希望通过“罗辑思维,李笑来,知乎Live”等产品让自己变得更好,梦想成功。也许他们是最需要及时引导,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群体。但总体上,“事实核查”能力只能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轻芒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不能在根本上越俎代庖。


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对小花倾诉任何事情。俊煜就说,人工客服在线时每天会收到多条咨询或调戏,也有当情感热线用的。但一切回复都是仅供参考。


最后我问俊煜,如果保留产品所有源代码,后台和技术文档,把团队成员全都换一遍,让不同的人来运营轻芒可以吗?俊煜说,“我不认为换人能接手运营轻芒,因为算法时刻需要不断调整,而算法背后永远是团队的价值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