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和IBM达成合作,前者得到了什么?后者又得到了什么?
2017-03-20 15:00

万达和IBM达成合作,前者得到了什么?后者又得到了什么?

2017年3月19日晚,中国云计算战场增添了一名来头十足的玩家,IBM。消息称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将通过此次合作,把IBM云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IaaS 与PaaS)以及IBM Watson、区块链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公有云服务的形式引入中国企业。

 

所以万达得到了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万达科技所相关的项目。第一个说的肯定是飞凡,该项目是一种“实体场景+互联网”的服务运营商。以实体商业经营和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整合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为实体商业的经营者、商家和消费者搭建一个互联网开放平台。

 

飞凡的主要服务范围为购物中心搭建Wi-Fi、Beacon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停车、找店、排队、电影等服务,增强消费者线下购物体验。于是我们再来普及一个云业务所带来的好处:降低计算量部署成本,简化运营管理。此外,公有云的特点是敏捷度高,扩展能力强。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云业务的融入是飞凡商业模式所需要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它是必备属性。其实说到这我们不妨多谈一下IBM公有云的特点:IBM拥有一个模块化云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为PMC。这个平台为专门企业提供基于开放技术 OpenStack 的企业级基础架构云解决方案。

 

那么PMC能够带给飞凡的大致就是通过集成BSS和OSS系统的公有云平台加速传统IDC供应商的云转型,另外则是降低前期投资压力。

 

第二个受益的在我看来会是万达征信。万达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为万达金融集团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数据来源于万达商家和万达旗下销售体系中的个人消费记录。众所周知,征信体系正在往精准化发展。也就意味着需要平台通过大数据和消费数据去深挖,从而形成刚才我们说到的精准评估。

 

IBM云业务有一套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包括数据服务、分析服务、数据托管、Cloudera托管、MonoDB托管,还有Riak托管。万达网络科技为万达征信提供计算量以及解决方法,刚才我们也说过了,征信依托的是消费数据,由此可知其平台需要很高的负载能力。所以,IBM本身的基础架构可能也是万达网络科技选择他们的原因。

 

于是此时我们就不难猜测第三个受益者:快钱。快钱公司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2014年和万达达成合作,业务覆盖了移动支付、融资信贷、投资理财等方面,是基于实体产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鉴于所对应服务和万达征信类似,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所以IBM得到了什么?

 

公有云是步入云时代的一道门槛,跨过去才有接下来更深层次的云业务。所以你能看到西门子、微软、亚马逊,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强推旗下公有云业务。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云本身不是计算,而是服务。而公有云本身扩展能力强,在快速部署以及水平业务上就显得非常迅猛。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云供应商推广公有云,无疑是为了扩大其云业务覆盖面。基于不稳定增长,公有云业务主要以服务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为主。而中国大量这类企业就处于这种需要云来帮助他们降低部署成本的阶段,因此我们才说中国云市场成长空间极大。

 

此处应该有疑问,“那私有云和混合云呢?”。私有云不像共有云那样以不变应万变,而是更加偏向于客户需求,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私人定制”。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一种本地服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那种端到端的感觉。

 

私有云重心完全砸在了“服务”这两个字上,所以这项业务的水平拓展能力远不如公有云。大量垂直化的东西被运用在后端,才能实现客户前端给私有云供应商的需求。同时,云业务也受到企业业务线的制约。如万达网络科技这样庞大的业务线,私有云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出IBM更愿意把万达当作一个接口去水平拓展公有云业务。当然,结合蓝色巨人自身属性来看,我觉得他们其实是想让客户推崇他们那套对混合云的理念:

 

即使工作量指定私有云,有些更适合本地部署,而另一些 则更适合由第三方进行外部托管和管理。关键是特定工作 量的安全性、可扩展性、经济效益和其他要求可指导企业 对各种云类型进行选择并针对其环境交付所需模式。这些 公司看到了使用多个云模式的优势,意识到云计算的未来 不仅全在于公有云或私有云,而在于二者之间——混合云。

 

另外则是万达集团的体量大,在和万达网络科技合作以后,客户案例可以被万达集团其他子公司看到。但是万达集团也正在和阿里云进行合作,多为物联网项目,暂时和IBM的合作方式没有冲突。

 

IBM其实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不过其云业务似乎离我们还很远。和万达网络科技的结合也是一种增加弹性,积累本土资源的过程。现在这年头真正推进业务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广告了,而是客户案例。万达在中国的地位,可以说是光摆个名字出去,这案例分量就已经足够了。


到了最后当然也没有忘记IBM的人工智能,Watson。只是我觉得这个产品过于概念,短期内怕是没有什么大动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