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营业利润暴增82%,光线凭啥抵御“行业寒流”?
2017-03-23 15:35

去年营业利润暴增82%,光线凭啥抵御“行业寒流”?

文/梁观


在2016年年末,王长田发文纪念光线投身电影业十周年。文中,他道尽光线在电影行业风险迭起之间的兢兢业业,申明光线10年91部、200亿票房成绩的来之不易。文末,他笔锋一转,慷慨地承诺年内(2016年)全司将平均提薪20%。

 

看来,王长田虽然口头念叨着道阻且长,脚下却步履稳健。近日,光线影业公布了2016年的业绩简报,各项数据确实表现抢眼。

 


相比营业总收入同比仅上涨13.78%的有限幅度,光线的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却能够实现同比大增82.62%和78.39%。在接下来的公告里,光线对这一耀眼的增长率解释为:

 

一、公司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2016年度票房收入的影片共十五部,总票房为64.2亿元。

 

二.同时,公司电影投资成本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减少。

 

“因此2016年度电影票房毛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简言之就是,“花的少、赚的多”。但这只是结果,产品投放的策略、发行的规模优势则是其背后的原因所在。


补位市场空当,发力青春类型,利润可靠却产品单一


财报里,光线总计将15部影片的票房,计入了2016年的营收。这其中,《寻龙诀》、《恶棍天使》在2015年上映,财报里只计入它们的部分票房。

 

光线在另一份业绩预告中罗列了它们在2016年的重点影片,总计6部:“《美人鱼》、《谁的青春不迷茫》、《火锅英雄》、《大鱼海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的名字。》”在下表中用蓝色标出。

 

 光线2016年片单


从上表中可见,片单中的影片相当一部分具备了“青春”类型元素。15部影片中有8部属此类型,占比为53%;6部2016年的重点影片中4部属此类型,占比为67%。

 

王长田曾清晰地阐述过光线面向的目标人群:“现在中国观众的平均年龄大概20岁、21岁,他们是天生的青春片观众……广义一点的青春片受众应该有几亿之多。”

 

除此之外,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还有两个更加现实的原因影响了光线的市场定位。昔日,华谊和博纳在业内表现强势,以及主流影片中面向年轻人群的类型较少。光线的定位也是有意避让前两者的强项。同时,补位市场上影片类型的空缺。

 

显然,青春片的高占比是光线推行这一市场定位的阶段性结果。

 

经过了《致青春》、《同桌的妳》、《匆匆那年》、《左耳》等多部青春类型影片的历练之后,光线积累了一套操作此类影片的、较成熟的制片模式。

 

在搭建演职人员团队时,光线倾向于启用新人演员和新人主创,以便控制成本。《谁的青春不迷茫》就是由这一标准锤炼而成的范本。本片导演姚婷婷和众鲜肉演员,知名度有限。

 

王长田曾透露:“本片成本2000-3000万,属中小成本。几位主演的片酬打包价不过几百万。此外,主演在宣发阶段的配合度也很高。路演时,他们对相关待遇的要求,也比知名演员低很多。因而,本片的宣发费用要低于同体量的其他影片。”

 

虽然本片票房的落点在1.8亿,并无过人之处。但是成本低,利润也就相对可观。并且因为成本低,光线可以在一年中制作多部。多部影片的利润,可能难敌一部在大档发行的热门影片所获票房。但是,却能够为光线提供持续稳定的收益和现金流。

 

还有,在光线的规划下,多部影片中的元素并不会过分一致,而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尝试混合其他关注度较高的元素。如《少年》中的暗黑元素,《奔爱》中的悬疑元素。光线确有意识尝试另开类型库,但就本期来看,尚无有说服力的案例。

 

当然,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样的大IP、大卡司、大制作的年度大作里,光线不会轻易冒险加入其他类型元素。从本片人物显得过于单纯的作为上,和爱情至上、现实与理想冲突等世界观设定上,可以判断本片是一部亦步亦趋的光线范“青春”新画。


光线发行贯穿全年,小档小片筑底部,大档大片冲业绩


以发行起家的光线,在发行布局上也已淘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法。

 

2016年光线影片档期表


将电影项目的发行,相对平均地分布在贯穿全年的时点上——重要影片之间的相隔时段会更长,以便于公司均匀分配人力物力,这是具备一定体量公司的常用打法。除了这些常法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在重要档期,光线总有与档期体量相当的影片上映。

 

重要档期是一年中票房的爆发期,会集中释放相当一部分市场容量,是内容公司年度营收规划中的最要紧的节点。它们年度营收的丰歉,就取决于能否在重要档期发行一部热门影片。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光线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均有年度大作上映,并且这三部影片的票房也让人满意。此类光线“无处不在”的强势策略,也是如今它在发行上持续领先对手的关键。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类小而美的影片,虽然成本可控,利润稳定,但是能起到的作用也仅是为公司业绩铸就一个坚实的底部。想要冲刺业绩上限,还需年度大作发力才有可能。因光线在《美人鱼》中担当的是联合发行,所以此前对光线制片模式的分析中没有提到这部影片。

 

现在,我们将光线、华谊、乐视三家民营影视公司在2016年上映,由各家主投主发,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影片列出,比较它们在映后四周的票房走势。


光线


华谊


 乐视


光线、华谊、乐视映后各周在总票房占比的中位数


光线、华谊、乐视映后各周在总票贩占比的平均数


从图表中可看出,光线在三四周的票房表现,无论从中位数还是平均数上都要优于华谊与乐视。通常情况下,影片上映两周后,在宣发上就不会再有大额支出。此时,制作成本也早已固定。因而,影片在三四周的票房将会更多地转为片方收益,此时片方纯利润上升幅度会大幅高于前两周。

 

做到这些,只有在光线的制片与宣发团队,对影片从研发制作阶段的类型、市场定位;宣发期的预热、造势;再到上映期的护盘、口碑维护等等,做到分阶段适当操作,才能实现。

 

光线历经十年确立了贯穿青春类型影片从生产、宣传、发行到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光线为此组建了相应的团队,重整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立了青春光线等“青春向”的公司。

 

在电影内容生产这样的轻资产领域里,如土地使有权等无形资产、行业领先的生产线等固定资产都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建构行业壁垒。只有如光线这般建设专业知识完备、建制完整、经实战遴选的内容生产和营销推广团队,才是筑成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壁垒的真材实料。

 

行业内普遍认为,主流观众群体每5年即会轮替一新。新观众自然会有新喜好,会对内容提出新要求。同时,数年来,大量青春题材影片轮番登场,观众的消费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稍许透支。行业观察家们也依据市场回馈屡屡提出,观众对青春片消费热望已有衰退之虞。

 

像光线这样拥有成熟内容生产模式的公司,能否新增生产项目,对它们下一期是否依然保持向好的业绩至关重要。仅从本期光线现在新类型上的开拓来看,它对现有青春题材仍具有依赖性,未有新类型能够担起支撑业绩的重任。


题图:光线传媒 王长田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联系:壹娱观察(个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娱观察(公众号ID:yiyuguancha)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