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李楠说 Made In China 结束了,这是暗示新机要涨价了?
2017-04-11 00:54

魅族李楠说 Made In China 结束了,这是暗示新机要涨价了?

“盛田昭夫的那句话朴素的要死。但是这句话在 21 世纪的中国,面对以「大量生产,廉价,做得不好,低安全标准」构筑起来的中国品牌形象,又显得非常的理想主义。”


作为喜欢在知乎上发声的公司高管,魅族营销副总裁在知乎上发布了一篇名为《Made In China 该结束了》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长,总体上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


  1. Made In China 的强势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中国似乎并没有真正取得世界商业的领导地位。

2. 让世界改变品牌印象的努力,SONY 做的不错。

3.  60 后企业家已经做到了把中国产品铺满世界。

4.  70 后、80 后企业家应该做的,是把强大的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5. 份额之战结束了,品牌战争要开始了。魅族已经做出了微小的成就了。


李楠总结出了理想和责任,读完文章的我在认同“份额战争应该结束了,China Brand 应该做起来”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得到了两个微小且现实的解读:魅族马上要发新机了,而且新机涨价了。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同样骨感的现实是,受制于上游物料成本的上涨,以及厂商生存压力下产品线的调整,2017 年智能手机的价格将会普遍上涨。消费者想要花 1999 元买到一部旗舰手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而对于厂商来说,面临涨价压力,用什么样的产品留住消费者,则是个极为困难的事情。



成本上涨,性价比之路难以走下去时,手机厂商能做的事情是并不算太多,一是找到产品差异性和更多的功能亮点,二是提高品牌溢价,让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牌子掏更多钱,三是覆盖更多渠道,无论是线上到线下,城市到乡村,覆盖的范围越广,就越有机会榨取更多的购买力。



但对于魅族来说,2016 年的产品线真的是让人有些费解和乏味,2015 年只发布了 5 款新机的魅族,作为国产手机厂商中的演唱会大户,在 2016 年真的是“火力全开”。开了 10 场发布会,请了 12 组演唱艺人,唱了 26 首歌。最重要的,发布了 14 款手机。



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比起打广告,开发布会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宣传方式,但过于频繁的发布会,会直接降低消费者对于产品兴奋度的阈值。去年的魅族产品甚至会出现这种场面,消费者还没有抢购到一款新发布的产品,另一款新机就发布了。这种体验就不多说了,自行体会下那种糟心的感觉就大概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消费者开始粉转黑了。


但对于魅族来说,频繁发布会确实对整个公司来说还是奏效的。根据魅族公开的数据,2016 年魅族总销量达到了 2200 万台,也实现了盈利。


盈利是喜闻乐见的一件事,但这样的营销方式,对于魅族来说,其实有如吸血,在逐渐榨干自己的品牌价值。从产品的层面来说,最为一个了解手机的编辑,我都很难通过背后照片分辨出去年魅族新机的型号,也很难通过命名来一下子快速说出不同型号间的配置和功能差别,想必也有不少消费者和我有一样的混乱印象。但这样的产品路数,恐怕在 2017 年是很难行得通了。



从 2016 年底到现在,所有发布的新款手机都有这样一个趋势,在找产品差异化,而作为最根本的购买驱动力,外观成为了厂商寻找产品差异化的最直接途径。高端些的做全面屏,曲面屏,高屏占比屏,直接点的直接搞定制机、限量机、换颜色机,并且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的眼球也确实被吸引过去了,没有太多人会像一两年那样去单纯谈手机配置了。


显然魅族也是清楚自家在 16 年的问题和 17 年应该专注的方向的。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李楠也自己承认过魅族去年的产品太多了,一年 14 款新机,这个在 2017 年一定要改善,聚焦可以让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进一步的提升。而且“产品少一点,聚焦多一点”的情况下,产品少了自然不需要太多营销精力,所以“今年将不会做各种各样的营销花样了”。


2017 年的魅族,将要聚焦的重点其实不难总结:IPO 和稳定销量。



在 3 月初期魅族被曝光出一波比例约为 10% 的裁员,在避免大公司病的同时重点还是降低成本,挺进 IPO。另外想要稳定销量,其实还是在为更多的盈利做准备。早期的魅族虽然体量很小,但是产品大多是两千元左右的定价,2016 年的魅族卖了 2200 万,但从 14 款新品中的比例也能看出,几百元的魅蓝手机一定在国内 2000 万的销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这部分机型,利润率其实是非常低的,魅族要在 2017 年把产品做少,聚焦几款产品,那么别说增长,守住销量都是件不易的事情。


产品是能“开口说话”的,魅族能不能完成 2017 年的目标,还要看接下来发布的新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虽然李楠说快要召开的魅蓝发布会就会有有些新亮点,但真正关乎魅族品牌形象的,恐怕还是主流的 MX 和 PRO 这两个系列产品。


最后附上李楠在知乎的文章全文:


#Made In China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今天社会的中坚力量才是一个刚刚落地的婴儿。而他们的父辈,开启了一场影响世界的革命: Made In China 。


最终, Made In China 在很多领域统治了全球市场。比如鞋(下图),玩具,甚至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手机。



到 21 世纪, Made In China 的强势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中国似乎并没有真正取得世界商业的领导地位。


问题是什么呢?

.

#China Brands


从某个层面看,答案并不复杂:

JWT 的报告清晰的显示,虽然,中国在「物理上」占领了世界,但是,在消费者「心智」上,还远远没有。



「Made In China」和 「Made In Japan」在美英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反,却又令人悲伤的对比。中国这边是「大量生产,廉价,做得不好,低安全标准」,而日本那边是「高品质,可靠,好的设计,有风格」。


有趣的是,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而且,还恰恰是日本曾经面对的问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东京通讯工业公司」的创始人在给公司改名字的时候,说了下面的话:

「(改名字是)为了使公司拓展到世界各地,旧名字外国人不容易读。我们希望能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各地)品质低劣的形象」。


说这个话的日本人,叫盛田昭夫,而这家公司的新名字,叫 SONY 。


60 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盛田昭夫的心愿,已经变成了现实。 JWT 的报道里面清晰的显示,「 Made In Japan 」在 「高品质,可靠,好的设计,有风格」等个个在消费者心智中的高端品牌项目上,都有非常高的得分。


# 60 后


SONY, Toyota 等日本品牌,通过多年的努力,改变了全球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认知,而中国今天悲惨的美英消费者心智,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看到,主要是国企和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国品牌,构筑了英美用户的消费者心智。


这些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其实是 60 后甚至 50 后。甚至我们认为是高科技新兴企业的百度,李彦宏也是个标准的 60 后。而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是 40 后。



这里并非想把中国品牌的问题归咎于他们。 60 后们企业家肩负的使命,是「把中国产品铺货到全球」,他们已经完成的不能再好了。

.

# 70, 80 后


今天 70 , 80 后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魅族的创始人黄章, 76 年。控制了中国几乎主流 O2O 互联网业务的王兴, 79 年。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干脆就是 80 后。


相信真正有野心的企业家,不会满足于仅仅重复他们上一辈做的那么成功的事情。那么,成就强大的「中国品牌」,就成了一个非常可能的选择。


未来对于中国的企业,产品,效率和财务仍然非常重要。但是与此同时,品牌,设计,品质和消费者的沟通,会变得尤其有价值。


盛田昭夫的那句话朴素的要死。但是这句话在 21 世纪的中国,面对以「大量生产,廉价,做得不好,低安全标准」构筑起来的中国品牌形象,又显得非常的理想主义。


而「务实的理想主义」,可能恰恰是构筑中国品牌最需要的企业精神。毕竟 SONY 已经证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要求,可以兼顾。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则列举了更多追随这种精神的伟大公司,包括惠普,强生,甚至波音。

.

#最后的话


「Made In China」的份额之战,应该终结;而「China Brands」的心智之战,才刚刚开始。


讲理想主义,盛田昭夫当年为日本所做的事情,今天也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中国去做。


讲务实,魅族的产品凭借设计登上「连线」杂志,也是这个大潮中迈出的一小步。



盛田昭夫名声太盛,而 60 年又太长。但是,你我的年龄恰恰能遇上这个挑战,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努力。


利益相关:魅族员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