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缺席、星光暗淡,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何越来越“冷”?
2017-04-25 15:40

影帝缺席、星光暗淡,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何越来越“冷”?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  黄梅梅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落下了帷幕,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各个奖项也都有了归属。备受外界关注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不负众望,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奖,范伟在金马奖后凭借此部电影再一次获封“影帝”。



格鲁吉亚战争背景影片《卢卡》摘得最佳影片奖;伊朗女星戈拉布阿迪娜凭借《姐姐》摘得影后桂冠;赢得最佳导演奖的则是《他人之屋》导演卢苏丹格鲁吉泽。


奖项之外,明星走红毯一直都是各大电影节备受瞩目的环节。但是,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却显得异常冷清。对比此前的电影开幕式全靠“达康书记”吴刚一人贡献流量和热点,本应该明星聚集的重头戏——闭幕红毯,却比开幕红毯还要尴尬,来此亮相的剧组和明星寥寥无几,陈正道导演的《记忆大师》以及吴京的《战狼2》已经算是红毯上较有看点的电影剧组了。


即便如此,《记忆大师》的主演黄渤、徐静蕾也没有出现,只有导演带着几位配角亮相。



就连获得天坛奖“影帝”的范伟都缺席了,据说是因为身在加拿大,没有办法参加颁奖礼。


文创资讯不禁要问,如果这次不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而是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那么这些本该亮相的明星还会缺席吗?相信答案一定截然不同。


事实上,这么些年来,中国的明星们竞相在别人家的电影节上“打酱油”、“蹭红毯”的消息屡见不鲜。可是,为什么到了自家门口的电影节,却一个个变得那么不那么积极了呢?果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尴尬:宁可去国外打酱油,也不来国内电影节领奖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国内各类型的电影节纷纷应运而生,官方的、民间的,让人目不暇接,“电影节经济”高烧不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40%以上的增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


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电影节和电影交易平台,于是国内各类电影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电影节的影响力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好电影,一个是大明星。但是,放眼最近几年的国内电影节,常常陷入这样那样的尴尬:



1.明星给奖才出席,只要到场就有奖


一场电视播出的颁奖礼,自然要考虑邀请入围明星嘉宾。而明星经纪公司面对颁奖礼,一个默认的潜规则是:能得奖就出席,不得奖不出席。而主办方为了播出效果,自然也不会把奖杯颁给不在现场的明星艺人。一方是一定要能拿奖才出席,另一方要你来出席才可能拿奖。电视直播的颁奖礼的前期筹备,简直就是一场主办方和艺人公司之间的博弈。


博弈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主办方坚持原则,按照评选标准只把奖项颁给获奖人。入围明星知道拿奖无望,就会拒绝陪跑出席。于是颁奖现场局面就会变得极为尴尬,不仅舞台上星光稀落,获奖名单也显然毫无悬念。


另一种结果是,主办方为了获取明星的加盟,在奖项上作出让步和牺牲,使得严肃的评奖变成“排排坐分果果”、人人有奖皆大欢喜的“平衡”。毕竟每一个当红明星背后都是庞大的粉丝团队、潜在的收视群体和往后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利益关系的驱使下,很多主办方不得不费尽心思创造各种奖项名称,尽量让每个人都有奖可拿。


2.小明星不让来,大明星不屑来


或许正是上述这些“暗箱操作”,让国内诸多颁奖礼失去了公信力,熟悉其中套路的明星们自然提不起兴趣,最终能否参加,要么看档期(这个说不准),要么看“报价”(很多明星出席颁奖礼都是要给出场费的,而且腕儿越大价越高)。总之,那种为了荣誉而战的大明星们,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初出茅庐的,或者正出于事业上升期的“小花旦”或者“小鲜肉”,想通过奖项来抬高身价的,这一类明星在最近几年的颁奖礼中十分常见,当然主办方也乐此不疲。


就拿去年的第33届百花奖来说,冯小刚、邓超、黄渤、赵薇等大热选手齐齐落败,最终冯绍峰与许晴荣膺本届百花奖影帝影后。而在《大众电影》环节,百花奖则把最佳男配角颁给了李易峰,一时间,“百花奖打败了演技”等议论刷爆了朋友圈。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当然还有那种想上不让来的小明星。据业内人士透露,经常会有一些电影在上映前,想通过国内比较有名的电影节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但是因为主演名气不大,最后都被主办方用各种理由回绝了,比如太临时了、没有场地等等。


3.有空国外“打酱油”,没空国内领奖


每年的奥斯卡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不管中国电影有没有拿奖,中国明星总不会缺席。“中国明星爱上蹭红毯”一度成为“佳话”,成为国际影坛上一道尴尬的“风景”。


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中国电影颗粒无收,创下24年来最尴尬记录。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华语电影入围任何一个单元,而且在各个单元的评委阵容中也没有任何一位华语电影人。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明星刷存在感。开幕式当晚的红地毯上,华人女明星巩俐、李冰冰、倪妮、刘亦菲、赵涛等高调亮相,把“打酱油”打出了不一样的姿态。


事实上,这些年来,爱跑到国外电影节上去“打酱油”的明星,不在少数。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大咖,像范冰冰、章子怡、赵薇、周迅、杨幂等等也都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常客。在文创资讯看来,像巩俐、成龙这样的华人明星凭借自身影响力和实力走上红毯,无可厚非,怕就怕那些既没作品又没演技的明星,不惜花重金倒贴去走红毯。


出路:着眼于国内市场,用作品说话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了中国举办电影节时就说人在国外、没有档期甚至给奖都不来,可是到了国外,就是不请自来,甚至花钱混脸熟呢?国外的电影节,影响力是大,可是你没有作品说话,注定只是昙花一现,谁会记得你?


再说了,去国际舞台亮相,最后给你们报道宣传的还不都是中国人,人家外国的媒体怎么会舍得为你浪费版面?


当然,可能中国明星海外电影节蹭红毯,本意是想给自己“镀个金”,增加曝光度,为自己聚敛人气和流量,但流量明星也不应该是演员的唯一追求,不然大可去做网红或者“毯星”,没必要从事表演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业。作为一个演员,理应有几部代表作、代表角色傍身,“打酱油”所不能给予的。


诚然,在某些领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未来几年也有望超越北美继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的影星们,是不是应该把野心收一收,更接地气一点呢?要知道,中国才是你们真正的主战场。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