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将会颠覆什么?
2013-09-02 17:28

科技进步将会颠覆什么?

每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总有人说这项技术未来会颠覆某种历史悠久的产业。最近就有人说,互联网视频的发展,以及手机等自拍工具的普及,可能会颠覆电影和电视剧产业

很有一批人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比如,有人说,“照相机发明了这么久,也没见画家全部饿死。

确实如此。不过,照相机发明到现在,还真的有一些职业和产品被颠覆了:比如只能照证件照的照相馆,旅游景点的照相摊,拍立得相机等等,它们因为街边的自动拍照亭,以及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而退出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工作会被互联网与科技革命所颠覆,而哪些又不会呢?答案很明显,只有过时的技术催生的职业,才会被技术的更新而颠覆。

“工具性”职业将被颠覆

在技术过时速度相当快的计算机行业,这一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20年前,电脑初学者需要接触Apple II和LOGO语言,知道怎样操作小海龟;现在最吃香的iOS和Android编程当年连影子都没有。曾经的“网页设计三剑客”中,Fireworks已经不再更新,Flash也越来越多地被HTML5替代。当Adobe宣布缩减Flash Player的分发规模时,设计社区一片哀鸣,“闪客”们纷纷准备另谋出路。

不久的将来,自动驾驶汽车、语音识别、翻译技术、以及自动化应用将让现在流水线上的员工犯愁。因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而产生的职业,诸如翻译、打字员、司机、组装工人,甚至农民,都有可能在工具越发自动化、以及机器人普及的时代成为历史。

那么厨师会不会被淘汰呢?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个食品销售者只是在大街上卖柠檬水,或者在“便民餐厅”炒一点家常便饭,那么他未来会失业——自动售货机已经开始替代路边饮料摊;麦当劳的后厨服务员也许在遵守流程方面还不如机器人。

但如果他家的柠檬水是专利配方,他就不太可能失业。专利持有者也许还可以和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授权,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如果他能把自己的心血和独特配方融入餐馆的“招牌菜”,那么不仅不用愁餐馆关张,还可以让顾客为独一无二的体验买单。

“稀缺性”将是保证工具使用者在未来不至于失业的一道防火墙。使用工具并不稀奇,能把工具用出别人不会的玩法,那就成了一门学问。

如果新技术快速占领了大城市的某个行业,退下来的人可能会首先带着他们的手艺撤退到中小城市,那里尚未被机器占领,他们可以混口饭吃,给自己学习新技能的喘息之机。甚至就连可怜的Flash开发者也适用——小城市的政府网站,还有很多特效是用Flash做的。

创意产业不会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于人们创意灵感的职业——比如上面提到的电影行业——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这样的职业只是将工具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创意产业而言,技术能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灵感转化为作品,而不是从无到有给你灵感。比如,我们脑海里也许哼唱过旋律,做过小曲,但不会简谱或者五线谱。未来就可能有作曲软件,只要哼唱旋律,不仅能准确识别音高来谱曲,还能匹配你想要的乐器。但如果你脑袋里没有旋律,软件不会帮你创作出属于你的作品。

新工具的产生会培养一批新的创意输出者,他们习惯于使用更新的工具,也许效率也比以前高,但创意的产生,一定依赖于他们最顺手的那种工具。有些作家到现在还是坚持用纸和笔,不习惯电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写作,与其说他们不适应新技术,倒不如说他们的写作是一种仪式,用纸和笔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

我以前想过这样一种可能:如果人们都可以“心想事成”,将脑袋里面构思的所有奇幻诡异的画面和情节,直接以脑电波形式导出被别人看到,那么现有的3D渲染技术和视觉特效都可以省下了——牛逼闪闪!笨蛋们要几百个人没日没夜的赶工一年,我只要连上电极,想一想,就出来了。

虽说这可能是科技发展到大同境界了,已经没办法再往前进化了——但就算你的故事可以“通灵”,我们还是不能说你就此干掉了电影行业。人类终究还是需要艺术和创意产品。

我们脑补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不完整的,世界观会混乱,人物会变来变去,你说着说着回头就忘记了自己的设定。就连载体不同,人们的体验都不一样。一个故事本身是中性的,但通过阅读、收听还是观看,甚至读的人不同,看到的是纸书还是电子书,感受都不一样;如果100%不重样的给别人灌输了你的体验、感受、想法,就连中心思想都有标准答案,接受者便没有可能对你的故事进行再创作,融入自己的感情和体会。

科技只能无限逼真地再现故事的原始版本。而恰好是非科技的,艺术化的失真,作为创意传播过程中的媒因(Meme)突变,才带来了我们生活中的多样性,这也是我们“幸福的本源”。

或许,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如果生产创意产品的都是具有智能的机器人,那对懒惰的人类进行洗脑,最终把人类变成奴隶或者搞点儿种族灭绝啥的,简直太容易了。所以,一定要为从流水线上解放下来的人类找点儿活干。

其实,人工劳动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完全替代的情景有一个学术称呼叫“后稀缺时代”, 实际上也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在“后稀缺”唤起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改变会让大多数忙于满足稀缺性的人失去工作,要为那个时代的到来准备好一系列的应变措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