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却赢得认可,英国“鲜肉”们是如何做到的?
2017-06-22 14:46

非科班出身,却赢得认可,英国“鲜肉”们是如何做到的?

“我教你一个词儿,叫流量”


就在今天,冯小刚、宁浩、陆川、徐峥四名导演一起出席了一个叫做“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 的论坛。在论坛现场,陆川正在批判投资方坚持要使用偶像明星,而这些明星每天都在跑不同的活动,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参与创作时,冯小刚拿过了话筒说,“我教你一个词儿,叫流量。”

 

“流量演员”是近年来业内对某类演员的统称:这些演员通常以明星的身份,参与到各种影视创作中来。相较于普通演员,他们兼顾包括歌手,综艺演员等各种“头衔”于一身,由于自带粉丝量与曝光度而成为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常客。


而在演员的本职上,以徐峥的话来说,偶像文化与演员的本职是有冲突的,流量明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影视创作中。宁浩则认为,过多的曝光对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中国影视产业的体量越来越大,但在演员这一职位上,占据头部收入的流量演员们的专业水准确实令人遗憾——否则的话,这四位一线名导也不会聚在一起来“喊话”呼吁提升演员的专业素质了。


在论坛现场,几位导演分别从职业定位、剧组选角机制、工业化传统等角度阐述了他们心目中“好演员”的标准,但是就算这些标准一夜之间被产业全盘接受,仍然不能弥补中国影视产业缺乏足够多的优秀演员这一短板,而流量演员霸占屏幕,只不过是产业对人才缺失自发反馈而已,更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足够优秀的演员?

 

在这方面,以产出优秀演员著称的英国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尊重表演的社会环境,是优秀演员生存的基础


在英国,表演被看做是一门高雅艺术。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诗人、文化研究者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就把戏剧及戏剧表演艺术定义为与“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相对的“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作为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也师承欧洲文化的老祖宗古希腊和古罗马,给了戏剧崇高的地位,甚至与哲学并列。


相较与其他国家普遍认为演员得到的是名利场上的盛名,英国社会里的演员得到的是属于“艺术家”的崇高地位和认可。

 

英国社会对表演艺术的推崇还表现在头衔上: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甚至会被王室授勋。我们熟知的“甘道夫”伊恩·麦凯伦就因为对戏剧表演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1991年被女王册封为爵士。其他还有包括卓别林、丹尼尔·刘易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内的17位表演艺术家都获得过王室的册封。


(因出演《女王》中女王一角揽获小金人的海伦·米伦,被真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女爵〔Dame〕

 

在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的英国,这些名誉是金字塔顶尖精英阶级的专属。2016年卫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英国戏剧和影视演员中,有72%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有42%就读于私立学校,普通家庭出生的演员几乎要消失了。

 

与英国截然相反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三教九流,戏子不入流”的说法,演员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即使到了现代,围绕着演员这个词最多的还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样的固有印象。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观众对于演员的理解开始逐渐从外貌走向演技,认可了演员的专业性,对他们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多过对外表的盲目追逐。到了今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单靠明星“颜值”撑起票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观众更愿意去追捧一些真正有演技的演员。


以近期上映的国产电影为例,流行偶像黄子韬主演的《夏天19岁的肖像》以931万的票房惨淡收场,而同样是以明星为主打,2013年上映的电影《小时代》系列,四部电影累计票房却高达15.1亿,是华语系列电影中的最高票房,被观众戏称为“大型mv”也阻拦不了观众走进电影院,在大荧幕上欣赏明星。

 

185813qquqffnwf3rfrri3.jpg

(如果换在今天上映,不知道小时代系列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在论坛上,冯小刚提到了今年最热门的剧集《人民的名义》。这是一部全是“老戏骨”出演的剧集,尽管同期四月不乏流量演员“挑大梁”的大IP剧集《择天纪》、《思美人》等,《人民的名义》却一枝独秀,收视率甚至高达7.88,领先第二名的《择天记》4.35个百分点,成为12年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这部剧集没有流量明星,也与现在热门的玄幻、虐恋等题材都不沾边,全凭精良的制作和40多位优秀演员的精湛演技,在四月电视剧市场脱颖而出,从侧面也反映了观众对于演员演技重要性的认可

 

当我们开始讨论“老戏骨”、人民艺术家多过明星偶像,讨论演员演技多过“颜值”,那么一个尊重演员和他们的专业技能的时代就离我们不远了。


只谈情怀也不够:坚实的产业需求,才是优秀演员生长的土壤


如果说某一个演员的优秀来自于自身天赋和努力,那么大批量优秀演员的出现则需要庞大而完备的产业作为支持。徐峥认为,由于缺乏选拔机制,很有好的演员没有办法被发掘,这正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成熟的结果。相比之下,英国成熟的戏剧产业对优秀演员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产业,其总产值占英国GDP的8.5%,达1333亿英镑(2014年)。其中,剧院演出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达54亿英镑,占整个文创产业总值的6.5%。

 

根据2015年英国政府发布的《2013年英国戏剧行业报告》(British Theatre Repertoire 2013)显示,2013年,全英戏剧演出46,313场,观众达25,612,962人次,票房收入815,188,350英镑,其中46%的演出场次和66%的票房收入都来自伦敦,伦敦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戏剧之都。我们可以说,庞大的戏剧产业需求造就了持续产生优秀演员的土壤。


 

与英国相比,中国戏剧行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影视行业的体量却非常巨大,对演员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


早在2008年,就有专家预言2015年影视人才缺口高达20万。如今人才荒依然是影视行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导演冯小刚曾公开炮轰“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只有五六个”,导演何平也曾公开发言称中国电影业“什么人才都荒”

 

面对这样的人才缺口,传统影视人才培养院校只有寥寥数家,人才输出远远不够。那么,英国是怎样培养出一大批足以支撑产业体量的优秀演员的呢?


从中学到高校,从科班到行业培训,优秀演员需要专业训练


在英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会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在兴趣社团上,这些兴趣社团有不少都是与艺术相关的,尤其是私立学校的兴趣社团。

 

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这样的老牌私立贵族学校为例,它们都拥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戏剧社团,这些年轻的世家子弟们在中学时期就能接触到最学院派的戏剧表演熏陶。

 

伊顿有专门的剧院,由著名戏剧导演西蒙·多曼迪(Simon Dormandy)带领学生展开戏剧表演活动,同时还与英国最大的戏剧集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简称RSC)展开合作,培养学生。

 

(伊顿公学每年寒暑假会分别举办戏剧班,由专业表演教师授课,学生可以自由申请)

 

除了基础教育中重视戏剧的传统,英国高等教育中戏剧表演类专业也是名扬四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简称RADA),是英国表演艺术生的最高学府。这个位于伦敦市中心、只有几栋建筑构成的校园被视为全英国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表演艺术教育机构。

 

(这个位于大不列颠博物馆附近僻静小街上的朴素入口,通往的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戏剧艺术表演的殿堂)

 

从小就受到表演艺术的熏陶,决定了英国人对演员广泛的预备培养,而专业的高校则提供了进一步磨砺他们专业素养的机会。

 

而中国的专业表演教育在近年来也在默默地发展着: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三家专门院校外,其他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重视影视行业人才培养。

 

2015年,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大学将原本的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于正式更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并聘任导演陈凯歌为院长。今年二月,该学院在艺考中迎来4500余人的报考大军,表演专业更是吸引了2700余名考生报考。

 

除了科班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国影视产业自身也开始重视演员培训。2015年3月10日,华策影视与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携手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成为浙江省首个专业电影学院,于今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

 

通过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电影学院,扩大专业人才生源吸收,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可以近距离了解“表演“这门行业的机会;与影视公司合办培训机构则可以高效的培养出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这两者都是中国影视行业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演员的专业度的有效途径。


总算是个好兆头:市场和产业对于,演员的价值观都在回归演技本身


在今天论坛的最后,导演陆川提到,今年出现了好几部大制作但是平均票房只有一千万的电影,“这是在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他认为,观众虽然喜欢跟风,但他们也会迅速抛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市场是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它有一点延时。

 

而冯小刚更是直接喊话流量演员:“要么选择当电影演员,要么选择当电视演员,或者综艺演员,三选一。”是的,随着热钱的退潮,观众的成熟,在“后流量时代”,演技与专业素质才是演员的价值所在

 

只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足够友好的环境来迎接这些价值。

作者丨张荣棣

编辑丨郭天舒 & 靳锦


参考资料

         

[1]《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即将启动 助力人才培养计划》界面                

[2]《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电影新纪元》德勤中国 2015年11月                

[3]《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4] British Theatre Repertoire 2014

[5] Vanessa Thorpe  The talent, the twang: how the Brits and Irish stormed Hollywood                

[6] Carole Cadwalladr  Why working-class actors are a disappearing breed                

[7] Matt Wolf and Edward Kemp  Are British actors the best in the world?                

[8] David Harewood   David Harewood says black British actors may be better suited to American roles                


本文系「画外hoWide」原创,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至同名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