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嵩祝寺开会,在张爱玲的书房读书,这样的共享你买账吗?
2017-06-20 19:39

去嵩祝寺开会,在张爱玲的书房读书,这样的共享你买账吗?

本文题图为 ELSEWHERE 创始人范阳。


北京正在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市容环境治理,最新数据显示,截止6月中旬,核心区共拆除违法建设6341处共27万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6193处。


大小胡同里曾经喧闹的煎饼摊、烧烤店逐渐销声匿迹,同时,一些隐匿在胡同深处被改造过的、颇具设计风格的小店、空间也面临着封窗甚至撤离的现实。


范阳穿梭在这些胡同中拜访ELSEWHERE平台上的入驻的空间时,会不住地发出感慨。他与这些空间主人非常相熟,走进去的第一句问候是:“还好吗,打算怎么改?”


范阳创立的ELSEWHERE是一个专属空间的预订与共享平台,与 Airbnb 类似,这个平台连接了用户和空间主人,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按小时预订各类空间,平台按一定比例收取佣金;而与 Airbnb 不同的是,这些空间主要用于私人工作、会面、体验等,而非住宿。其中很多空间由私人提供——私人会客厅或建筑设计师工作室等,并非纯商用场地。


虎嗅随范阳拜访了几个在ELSEWHERE上共享的空间,有7平米大小的、由大杂院中的储藏室改造而来的冥想“小黑屋”,也有大栅栏边上、用一条“纽带”状曲面墙贯穿其中的四合院“扭院儿”,还有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院内,可用来几人开会的偏房。




冥想“小黑屋”改造前后



位于北京大栅栏排子胡同的扭院儿


这些空间们无一不印证着老建筑设计改造的流行趋势。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从有房住过渡到了有更好的环境享受,其中不仅包括对功能性的需求,更增加了审美的体验。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家装改造为主题,看到有关自我改造原有房屋的经验帖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播,看到书店变成了潮店……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在中国的走红更是人们对建筑设计加以关注的直接体现。


有趣的是,现在将“空间”、“设计”、“改造”挂在嘴边的范阳曾经从事的是一个与建筑设计完全无关的行业,理工科出身的他曾在纽约做风险投资,一边看着投行报告对房地产行业十万亿的预期,另一边被纽约这个云集着建筑师、艺术家的城市影响,2016年初范阳产生了回国在城市空间领域创业的想法。


城市人的“第三空间”,星巴克还够吗?


范阳不止一次地说起纽约对他的影响,他发现回国后接触的从事城市空间相关工作的朋友,很多都曾在纽约待过。在这个诞生了联合办公鼻祖 Wework 的城市里,人们不断探讨的不仅有居住环境、工作环境,还有除了这些之外的“第三空间”。


所谓“第三空间”,就是家庭客厅和办公室的延伸。星巴克就以“第三空间”为经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人们在这里不仅是点一杯咖啡喝,还要在这个空间里社交会面、处理个人工作等等。


但范阳觉得,在消费升级乃至城市升级的大背景下,咖啡厅作为第三空间已经远远不够。在北京、上海存在着很多不为公众所知的个性化空间,这些空间拥有者往往不想将空间放在大众性的场地分享平台上,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但会愿意有志同道合、或想欣赏他们空间的人来使用、交流。


Architizer  CEO、TED演讲者马克·库什纳在《未来建筑的100种可能》中写道:


“无论用途如何,建筑都是用来促进社交活动的有力工具。”


这层含义无疑赋予了私有空间分享行为更多的价值。


对于那些有建筑审美需求而无太多触达途径的用户来说,如此一来,他们朋友小聚、开小型会议、沙龙,甚至一个人放空独处,都能有新的去处,“第三空间”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同时潜在的社交可能,也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粘性用户。


范阳将目前 ELSEWHERE 上的空间应用场景分为3种:


1、会客厅:个人工作者工作、独处,或3、4人会面使用

2、会议空间:十几人使用的

3、多功能活动空间:公司发布会、大型会议可能有几十人或者上百人使用


例如上文提到的 7 平米冥想空间就适合1-2人使用,每小时的价格在几十元左右,多功能活动空间的价格每小时 200-400 左右。最近的一次统计显示,用户在 ELSEWHERE 一次典型消费的区间在 200-1600 元每次。范阳透露,截止本月, ELSEWHERE 在北京已经聚合了 150 余个空间,在上海已经开拓了 20 多个空间资源。


使用空间,是痛点还是痒点?


在北京二环里的四合院和几个闺蜜吃个下午茶,在上海张爱玲用过的私人书房里一个人静静地看会书,或者只是在一个安静的琴房里发会呆,这些听起来美好得不像话。


但是同时问题也来了,虽然 ELSEWHERE 上的空间环境相比商用场地更个性化,价格也相对便宜,但由于目前上线空间密度较疏,且对空间提供者、使用者都有着较高的门槛,这样的共享交易行为是否会偏低频?这些使用场景,真的是刚需吗?


范阳的回应是:“如果未来中国在这个2C的领域还有可能出来一个比滴滴更大的公司,它一定是做房子的。因为只有房子的市场比车大。以及,它其实根本就不是低频的一个需求,因为每一天城市里面有无数的使用空间的场景,所以咖啡厅才会一直增长。咖啡厅是(目前)收割这个市场唯一的一个business。”


而对于共享平台都会涉及的平台法律责任的问题,范阳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都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在预订空间时需要实名登录,阅读签署使用协议,未来迭代的版本会接入芝麻信用。


算算“空间”这笔帐


今年一月,ELSEWHERE 获得来自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个人的300万天使轮融资,和范阳同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美国 The Explore Club 会员的张颖在和范阳聊完共同兴趣之后,在半个小时内做出了对 ELSEWHERE 个人投资的决定,他对 ELSEWHERE 的期待是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期待很美好,但 ELSEWHERE 首先要想清楚的是,这门生意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市场规模?有多少潜在用户?需要多少空间资源来支撑?投资出身的范阳算了一笔账:


“北京有2200万人口,麦肯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知识型工作者的比例是20%,那么北京2200万里面有400万人对环境可能有要求的高质量知识型工作者,基本上所有的商业首先想找的都是这群人,然后根据产品找其中不同的层级,奢侈品可能找的是最上层的,我们找的是中上层,10%,那么这40万人是我们希望找的核心用户,其中真正二次使用、付费的可能是20%,所以我们需要的真正找的是这8万人。


多少个空间能服务这8万人?1000个,原因是,假如说北京二环、三环、中心区的地铁沿线的这些点加起来一百个,所有的这些圈儿加起来,辐射出去两千米的话,基本上要在中心区能保证我需要空间的时候至少能找到一个使用的话,至少一个点需要附近有十个空间可以用,不管是会客厅、会议室、练琴房还是别人家的客厅,这一百个点乘以十,所以1000个空间基本上能覆盖这些需求。


对于核心的用户付费的价值,每一个用户每个月我们的目标是让他支付300块钱。怎么算的呢?这个数字是星巴克告诉我的,根据我之前用星巴克APP的统计数据,我一个月以使用空间为目的,至少消费10杯咖啡,这大概是300块钱的价值,加上用户在空间里别的消费,我们设定一年、每个用户使用 ELSEWHERE 的收入目标是5000块钱,8万人乘以5000块,这是四个亿。”


范阳将以上这个经济方程式看作是 ELSEWHERE 未来的“生命线”。对于目前只有10人出头的 ELSEWHERE 团队来说,铺到目标数量的空间、人群都还需要时间和资金。


但范阳对于团队和合作空间非常自信,他认为以上列出的数字都是最小可执行数字,唯一变量是单个客户消费的目标能否达成。这需要对市场的培育,范阳打算接下来在这一块加大投入。


ELSEWHERE 还在不断向 Airbnb 学习,做平台型生意,但又不想只做平台,“其实很少有人知道,Airbnb 早期也自己装修房子,”范阳说。


于是,一方面 ELSEWHERE 不断拓展第三方空间资源,从个人空间资源逐渐拓展到一些政府事业单位正进行的老屋改造项目,以及传统地产公司的创新项目,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方面的建议,另一方面,他们尝试与平台上的空间提供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集结设计师资源,为空间提供设计服务,成为共同经营方,同时,他们还做自己的空间,引入智能家居品牌方进行合作,提供空间设计范本的同时,他们也想通过合作控制成本。


有着四个亿市场规模的愿景,拿着并不算很多的资金,带着小而美的团队,范阳给 ELSEWHERE 提出的小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把空间数量铺到 1000 个,建立起核心用户群。


共享经济的火,一路从住宿、办公空间燃到汽车、自行车,在虎嗅写下这篇稿子的前夜,马化腾和朱啸虎还在朋友圈里上演了有关ofo和摩拜的一场激辩,但范阳认为,到今年年底,共享经济的主角不会再是自行车,他说,大的科技公司们都在围绕移动的车子和固定的房子做生意,而两者相比,房子比车子的市场规模更大。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到时候,ELSEWHERE 能如范阳所愿刷出一波存在感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