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周报-实体书店】实体书店复兴,能成为一个小风口吗?
限免 2017-07-14 19:48

【周报-实体书店】实体书店复兴,能成为一个小风口吗?



实体书店向文化、生活方式体验中心转型,前景如何?


前些年书店受困于租金成本、网店分流客户等因素影响,陷入关店潮。最近,实体书店似乎又重新火了起来。很多购物中心都引入了实体书店,客流量也不错。为什么书店又重新火起来了?

 

虎嗅观点

 

一、从书店零售转向文化生活方式


从实体书店本身看,当下实体书店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由图书音像零售场所向文化休闲场所甚至生活方式展示中心转变,类似于普通的家装卖场向宜家的进化。所承载的用户需求更加多元化,不仅是购书需求,还有顾客体验氛围、休闲、缓解压力以及企业活动承办等多种需求。客户群体明显扩大。


二、购物中心是文化书店的好场景


从外部因素看,商场与购物中心需要书店来引流,增加顾客停留时间。购物中心供过于求,再加上电商的分流,顾客呈现减少趋势,经营难度越来越大。能够吸引客流的主要是电影院、餐饮店、儿童游乐场所等。通过引入书店这一业态,购物中心可以增加文化品位,为顾客提供更多身心休憩的场所,从而增加客流。书店则可以获得客流的同时享受一定的租金优惠,购物中心与书店可以实现双赢。

 

三、实体书店被消费升级大潮托起来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新零售背景下线下门店价值重估、消费品味提升与文艺消费的兴起、民众焦虑感的加增等,经济与社会因素都促成了实体书店的回暖。图书音像等文化消费,需要线下体验来辅助购买决策;文艺青年群体的崛起,为实体书店的转型提供了客流保障;民众面对各种压力,也可以通过书店的氛围来缓解多种因素都增加了对实体书店的需求。


四、书店的经营决策重心在变化


以往书店的经营决策,重点在于选址、选择图书的类型、摆放图书的次序、策划营销活动等。如今随着定位的演变,经营决策的重点转向了如何提升书店的品味、引入哪些非图书类服务、权衡图书业务与非图书业务的比重等。即如何在利用书店的氛围和品味吸引客流的同时,通过非图书服务来挣钱。

 

五、实体书店依然是微利的生意,较难成为新的风口


书店依然需要以图书为主,形成文化氛围,否则售卖的其他商品过多,逐步脱离书店的定位,也就与无印良品等主打生活方式的商户趋同,没有了自身特色,缺少吸引顾客的元素,也背离了购物中心想要通过引入书店来吸引客流、留住顾客的初衷。虽然非图书类业务可能带来更多营收与利润,但会受到场地面积等因素限制,但书店又不能为增加收入而盲目增加这些品类。书店需要在文化气息与商业化之间作出权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非图书类业务养活书店,书店保持微利运营,情怀依然是支撑实体书店运营者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行业速览

 

传统书店经历艰难。2010年左右,书店行业陷入低谷。有数据显示,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0000家。 2011年,全国民营实体书店更是集体跌入寒冬,不少行业佼佼者,如上海季风书店、北京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杭州光合作用等,都因经营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甚至面临关张窘境。


近年来业界谋求转型。一批多元化经营、注重消费者体验的复合型书店应运而生。特点是面积大、服务种类更多样、文艺气息浓厚。很多书店已经不再只是卖书,而是兼有销售咖啡、创意文化等产品,还会不时举办文化沙龙、签售、创意展览等活动吸引客流。以成都言几又书店为例,该书店位于成都著名商圈春熙路,占地近4000平方米,除了种类丰富的书籍,还有餐厅、精品超市、冰淇淋店、造型工作室、文创体验、电子产品、照相馆等11种不同的业态。另外,北京的Pageone、南京的先锋书店、青岛的方所书店、广州的1200bookshop等打特色牌的实体书店内部,不仅有暖色调灯光、舒适度很高的桌椅,还有咖啡和茶饮,不时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有些甚至24小时开门,有猫狗等宠物陪伴。

 

复合型经营带来书店收入的增长。北京单向空间书店总经理武延表示,在最初创办的几年,书店曾因房租上涨、销售乏力而苦苦支撑。如今单向空间已经衍生出沙龙、出版、餐饮、原创设计等多个品牌,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单向空间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文创产品,其文创产品“单向历”,对传统“每天撕一页”的日历重新进行创意设计,并结合增强现实技术,推出第二年销售就达十余万册。

 

政策上对于实体书店也有支持。2016年,中宣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实体书店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其中涉及工商审批、项目补助及奖励、公建配套等方面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意见。此外,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



文章题目:《马云的无人超市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作者:大城小胖

 

共享经济的热潮还未退去,无人便利店突然又成了新热点。阿里、娃哈哈等纷纷入局,创业公司缤果盒子也拿到融资,不断开店。这个集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零售两大热点的新模式,对带来哪些影响,最终能做成什么样子?

 

虎嗅作者“大城小胖”的文章认为,无人便利店会带来就业方向的变化,但从整体上可能不会带来就业率的下降。降低了营业员的工作机会,会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机会。但无人便利店在中国发展起来,难以理解之处在于:无人便利店无法降低租金成本,只有可能降低人工成本。但我国的现状是租金很贵,人工相对便宜。便利店经营者需要思考:改造一下到底值不值,是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能不能提高利润率?

 

以下是部分内容摘编:

 

无人超市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因为一种商业模式对另外一种商业模式的颠覆,必然会遵从商业规律,商业规律的前提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商业成本。

 

而目前来说,便利店的成本大头在于租金,无人超市项目根本没法解决租金的问题。而人力成本的上涨,完全是灵活可控,我赚得多,我多招点人,我赚得少,我就裁员。从目前的国内薪资结构看,无人超市以技术代替人工的方案并不能明显降低超市的运营成本,甚至在技术不够成熟的阶段成本还会有提高。我国的人工成本实在太低了,无人售货系统较为常见的都是人力成本很高的国家。

 

目前无品牌的便利店,都是个人经营,即便很多连锁便利店,很多都是加盟店形式加盟的,直营的占比有限,很多老板是直接加盟以后,自己或者老婆,或者招1-2个小姑娘帮忙一起经营,招两个小姑娘的成本一年也就在10万左右。对于这群人来说,我只要有个支付宝/微信收付款提高效率就行了,你让我省这10万人工费去整体重新改造,我改造成无人便利店,成本更加高。

 

而对于直营的连锁型便利店来说,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那么在新增的运营维护成本,系统开发以及维护成本以及失窃成本等等方面,真的会和人力成本相比降低了么?

 

上周,芝麻信用在北京、杭州试验了两家无人超市,没有收银员,购物付款全部自助,真实付款率达到了82%,也就是说另外有18%的人没付款,这失窃成本够高的了,貌似零售的成本逻辑不能用金融的营收抵扣坏账来类比或解释吧。

本周医疗和教育行业的投资量都比较突出,当然企业服务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挺。值得关注的融资项目有:Geek+智慧仓储机器人融资6000万美元;小鸣单车融资数亿B轮,当然跟头部两家早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被苹果翻过牌子的日日煮融资一亿人民币;商汤科技融资2.9亿美元也是刷遍了业内人的朋友圈;马上消费金融获投资数亿,创始人赵国庆来虎嗅会员圆桌讲行业讲得鞭辟入里还记忆犹新呢。国内基因届的头牌华大基因,今天上市了。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妙投APP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