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299元,小米就能占领智能音箱市场?Naive!
2017-07-28 08:30

卖299元,小米就能占领智能音箱市场?Naive!

在7月26日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探索实验室MILAB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小米AI音箱“小爱同学”。


一眼望去,就会发现这款音箱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应该是最近密集发布的智能音箱中唯一一款长方形产品。美丑咱们就不予置评了,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被第二个特点吸引住:这款音箱只卖299元。


要知道,仅仅一个月前喜马拉雅的AI音箱“小雅”还是定价999元,预售699元。三十天过去,密集的产品发布和定价屡创新低,将所谓的AI音箱推向了全新世界。


一个月前还是千元智能新品,如今已经完全成为了跟普通蓝牙音箱竞争的低价硬件,这有点让我想起了智能手环所讲述的故事。即使抛开所谓的AI不谈(这个价位产品真没有多少AI新技术),低价智能音箱真的能无风险击穿市场吗?


在我看来,至少有几个成本压力问题围绕在低价智能音箱左右。综合多个市场要素来看,智能音箱可能并不具备“低价占领=拥有未来”这样简单的逻辑。


压力1:智能家居始终都是低频需求,版权却是长期消耗战


小米的小爱同学,在发布会上被给予的定位是“开启智能家庭的钥匙”,主打跟各种小米智能家庭硬件的控制与联动。比如说通过智能音箱控制小米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等等。


当然,通过智能音箱建立整个家庭物联网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被互联网巨头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的一种商业逻辑。而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也确实有积累,主打这个模式本身对小米来说是成立的,至少对比其他竞品也是加分项。


但一定要知道,通过音箱控制智能家居,是一个从用户习惯到产品体验都需要长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即使被广泛定义为成功产品的亚马逊的Echo,根据用户调查数据,主要使用功能也就是闹钟和听音乐,通过音箱操纵家电很难成为核心场景。


这件事不难想明白: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语音叫音箱开空调,和我用遥控器去开能有多大区别呢?何况大部分家电还是需要传统交互,语音控制的只是小部分,甚至多是小家电。


所以,指望开启智能家庭作为市场的攻坚利器恐怕并不容易,毕竟绝大部分音箱用户的需求还是内容。


但这里的问题就来了。小米在智能音箱的发布中,对内容的定义是“容纳海量互联网内容”。但这海量从何而来似乎没提?在同类竞品井喷的今天,内容和版权应该会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重点。尤其智能音箱的闭环逻辑,是无法外接其他内容播放的,而用户买了硬件却不能听喜欢的东西,这显然不行。


持续购买版权,丰富内容品类,甚至进行智能化推荐,是关于智能音箱的“美好未来”之一。内容和版权需要持续烧钱,给低价音箱产品带来的成本压力可能也会持续上扬。


压力2:击穿蓝牙音箱,硬件不能有明显短板


显然,299元的音箱,定位就是抛弃其他智能硬件打造的“人设”,直接了当的杀向普通蓝牙音箱市场。


就用户体验来说,智能音箱击穿蓝牙音箱是毫无问题的。毕竟蓝牙音箱有各种限制,内容源不独立,操作体验也存在巨大漏洞。


所以小米这款智能音箱一出,很多媒体惊呼每年数百万出货量的蓝牙音箱市场要劫难了。


但事从两来,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就算我们假设那些传统蓝牙音箱厂商都不会改成智能版(事实上这不可能,智能音箱门槛并不高),蓝牙音箱的固有消费群体也会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对音箱在音质层面有需求。


因为蓝牙音箱本身不是刚需,使用场景甚至比不上耳机。除去免费附赠的蓝牙音箱之外,真正愿意掏钱购买音箱的用户,几乎必然是希望获得一部分音乐体验的。


这就要求互联网品牌的智能音箱,必须具备能够在硬件和音质技术上淘汰蓝牙音箱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短期收割。


可是这个领域并非完全没有技术门槛和效率门槛。尤其在低音处理、声颤感等中高端蓝牙音箱的强项上,智能音箱目前恐怕还不具备秒杀能力。


想要兼并硬件优势,又将给低价战略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在传统音箱和耳机厂商各自入场之后,这个压力只会更大——想要收割,先问问辣么多同行答应不答应吧!


硬件+内容+竞品过多,三座大山给盈利周期带来隐忧


令人咂舌的低价战略,确实曾经带来硬件市场的天翻地覆,比如手机。但是同样的战略,在平板、手环,以及其他智能硬件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答案或许在于,智能手机是刚性需求,快速普及占领用户群,可以通过用户价值实现翻盘。但缺乏真实需求的硬件产品却很难达成这种效果。你想低价卖出几千万台,这几千万人却可能根本用不着。智能音箱这种硬件,实际成本可以毫无底线的低下去。因为普通的语音交互和WiFi模块本身要不了很高成本,这也是为什么蓝牙音箱更多是被当做赠品。


但这个东西,真正的价值是用户的依赖度。换句话说想做好并不容易,智能音箱本身的优质硬件和内容资源的比拼,都是十分烧钱,并且容易引发对飚战的领域。


加上竞品如此之多,一旦快速推广受阻,陷入内容和硬件的肉搏战,低价智能音箱可能面临的成本压力将会骤增。


小米音箱一出,很多评论都确定这款产品的盈利必须依靠出货量——那么如果出货量又卡在某个环节了呢?


最大的陷阱,是伪入口和污名化连锁反应


当然,小米音箱这单一产品的胜败,对于行业并不重要,甚至对于小米都不重要。


但重要的是各家互联网品牌集中挤在了智能音箱领域,并且短时间内掀起了价格战的趋势,可能把整个智能音箱产业带入陷阱。


首先,屡见不鲜的拼低价战略,带来的很可能是在成本配比上的失控。低价意味着低成本,而成本无非是在硬件成本和技术成本上节省。但要知道,智能音箱这东西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作为音箱出现的,它更大的野心在于打开人工智能落地的第一步,成为未来物联网家居系统的中枢。


但这些远景需要大量的技术成本和硬件成本去投入,一旦市场陷入低价竞争,这些成本投入也许无复谈起。所谓的人工智能入口,可能最终沦为宣传话术上的伪入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陷入低价战的智能音箱,很可能呼唤出更不计代价,甚至毫无底线的山寨竞争者和烧融资的创业者。199元、99元的智能音箱,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市场中绝非不可能。而价格竞低的多米诺效应,带来的必然是产品不断劣质,甚至随便送的智能音箱泛滥于市场。那在用户群体中,对于音箱,甚至对人工智能本身带来的污名化,可能是数年洗不掉的阴霾。


小米今年的很多宣传主题都离不开“性能怪兽”。希望这次299元的智能音箱不会放出另一群“怪兽”,比如无节制的价格竞争和技术收缩。


如果有一天,智能音箱只卖9块9的时候,想必会有很多人恶心这四个字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