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当道,主播不死
2013-09-30 09:56

数据当道,主播不死

昨天虎嗅登了一篇推广大数据的付费评论,里头认为:在体育赛事直播的同时,一台什么背景信息都知道的智能手机,可能会让普通观众聪明过电视台的解说员,这就能让电视解说员下岗。文章说:

“在体育新媒体技术眼里,某些电视解说员就是个战斗力为零的……如果体育解说员再没有点自己拿手的东西,‘关了声音看比赛’的观众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我对这样的论调感到愤怒。

体育比赛之所以存在,其意义就是为了展现人们自然的运动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使用兴奋剂是作弊,使用高科技装备,使用数据进行所谓的“科学”训练,其实已经有作弊的意思了。只不过,一边本着可能会让比赛更好看的目的,一边为了为国争光的心愿,不对人们身体进行改造的科技辅助手段,大家一般都还是认可的。

但是,在观看比赛的时候,给我弄一大堆数据上来,以字幕的形式展现在这里,这就大可不必了吧?我看的到底是人还是数据?

往往一个优秀的体育主播,是他站在台上而不是我们站在台上,不是因为他比我们普通人懂,更是因为他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只有十几秒钟的跨栏,用得着你在话筒那边对我一个劲吼刘翔?我要的不就是你在那边能够一口气连贯地喊出大家心中共同的话语吗?

韩乔生的天然呆,黄健翔的怒吼,大家都已经见识过了,在粤语圈,有另一个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名字,则是伍晃荣。他做了44年的体育记者,口头禅“球是圆的”用来形容比赛不到最后一刻,总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已经是一代香港人熟知的名言,还被时任香港特首的曾荫权拿来引用。


伍晃荣播报足球比赛,经常充满趣味,妙语连珠。他的金句还包括“守门员最好的朋友是门柱”;“有一次也都可以再有第二次,可惜1+1=2就不是足球了。”

2008年,在北京奥运还有100多天开幕的时候,伍晃荣突发恶疾去世。这么多年,围在他身边的主持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却总是他掌管六点半新闻报道的最后三分钟。

他儿子有一次问他,“老爸,你每天上电视就只讲三分钟啊?”他回答:“我一天工作10小时,只把最精彩的3分钟拿出来给人看。”

这种积累和贡献,不是任何机器和数据可以代替。因为浸透了汗水和努力,即使是念错球员名字,事后回味,也会充满着萌点。

我不希望任何一个优秀的体育主播下岗,正如我不希望任何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下岗一样。说到这,我想起NBC的早间节目《Today》里面,那个连着做了39年天气预报员的阿尔·洛克(Al Roker)。


他不曾像站在他身边的三位同事那么风光——《Today》节目的主播,每一个都深入过新闻现场,采访过各国政要,新闻当事人,有着被高度浓缩的丰富经历。他比不上他们。他只有在跟天气有关的内容时,比如台风,比如洪水,可以到现场去连线。

他也不是专业的气象学家,事实上NBC所有天气主持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坚持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每天坚持到节目录制场外跟观众握手互动,他遇到周日直播橄榄球会激情四射的大喊“Sunday Night! Football Night!”他会站在高处俯瞰洛克菲勒中心外的热心观众,对他们呼喊“My People!”他不在意舞台小过自己的同事,观众所在的地方就是他的王国。

这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只是万贯家产。8月7日,一次小小的失误,让他和我们都切身体会到了他的巨大价值。那一天,他睡过头了,39年职业生涯中头一次错过了晨间天气节目的直播。

推特圈和媒体都炸了锅。各大报纸像追星一样报道他这次罕见的失误,甚至麦当劳还在官方推特调侃,会为阿尔提供免费的叫床服务。

我都有点想替他感到骄傲了。什么样的辛勤敬业,才会让他得到大众如此的重视和尊敬?无怪乎《Today》被称为“所有美国人共同的客厅”。

正是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让电视也好,广播也好,那些优秀的主持人,都能在无数次被预言末日来临之后,依旧幸存——别说体育节目了,就连你拿起手机就看得到的天气预报都是如此。人的个性和情感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但任何一个具有个性和情感的优秀媒体人,都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开始做起的。这篇无知到滑稽的文章所要的,无非是能填饱肚子的“最后一块面包”,却不知道抽走了“第一块面包”,“最后一块”也是不可能诞生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