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部电影不足30部赚钱,2017年80%的国产片仍在亏钱
2017-08-24 16:57

237部电影不足30部赚钱,2017年80%的国产片仍在亏钱

文| Kerry   

编辑| 于华东

微信公号:一起拍电影(ID : yiqipaidianying)


头图来自Pixabay免费授权(基于CC0 Creative Commons协议)


暑期档在《战狼2》和《二十二》的意外火爆声中接近尾声,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单片独大的背后,是其他炮灰影片的大面积亏损。


2017年上半年,票房总量271.73亿,七月下旬终于突破300亿大关,相比去年同期的290.98亿的票房仅增长2.7%。今年总票房390亿中引进片承包了大头,45部占票房总比的60%左右,而国产片却以多引进片出近5倍的数量票房却不敌,一地寂寥。


国产院线电影截止如今已上映237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共30部,其中暑期档14部,占总比10%;破千万未过亿的约60部,占总比约25.3%;余下的65%没有逃脱沦为炮灰的命运,没有在市场激起一丝水花。



市场的规律如此,能赚钱的都是少数,亏钱的才是常态。正如“二八定律”,只有站在金字塔顶端的20%才能获得收益,剩下的80%都处于亏损状态,无法盈利。从今年春节档后,国产片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是不争的事实,直到暑期档,个别头部内容的出现,才有所回暖,但是国产片的“普遍亏钱”,依然是不争的现实。


什么样的国产片才能稳赚不赔?这是片方最关注的问题。


2017上半年国产电影盈亏现状——80%的电影都在亏损


2017年国产电影的现状不容乐观,自春节档后,能够赚到钱的电影屈指可数,反而是亏损的电影前仆后继。现在按照预估盈亏以及持平将电影分为3个梯队。





(以上表格中的部分制作成本、宣发成本为估计值,所以盈亏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从数据不难看出,2017年国产电影依然有80%的影片都在亏损,真正可以绝对赚钱的,只有不到10%的头部内容。


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影收益渠道逐渐增多,票房只是其中一种。本文主要从票房回收的角度来考量盈亏,其实在视频版权,商务合作,续集开发,植入甚至公司资本估值的层面来说,片方都是有自己的回收体系的。收益渠道的多样化也为更多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票房只能作为其中一种参考,多种收益渠道并进,完善产业链,电影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电影市场才会更加的繁荣。


2017上半年,都是什么样的电影赚了钱?


市场冷遇,明显可以看出亏损的电影占了大多数。这不仅引起投资人的深思,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电影能赚钱?


从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盈亏总数据,可以总结出3个规律:


1. 喜剧类型最安全,档期合适很关键


喜剧在类型片中一直都是“宠儿”,最受大众和市场的欢迎,其合家欢和轻松愉快的氛围适合当今快节奏的大环境,尤其是在贺岁档,春节档这种特殊的档期,喜剧片基本上可以承包整个市场。


以2017年来说,能够推算出来稳赚不赔的7部电影中,其中4部来自于春节档,均为喜剧类型片,在票房上也是同年电影中最为突出的。喜剧片类型遇上合适的档期,爆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当然,这些喜剧成功,除了在题材和档期的优势外,不得不提的是在重工业上做出的突破,《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在原有优势的加持下,加入了重工业,成为了今年为数不多赚钱电影中的佼佼者。


2. 文艺片正在崛起,小投资也会有春天


文艺片市场有逐渐升温的趋势,新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需求下,文艺片开始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尽管在主流市场上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市场的多元化来看,多种题材的兼容并包是一种更开放、更进步的表现。


但是市场并没有从大局面上改变文艺片的整体现状,成本9500万左右的《明月几时有》折戟在暑期档,收获票房仅为6200万。跟同为文艺片《冈仁波齐》的9600万票房比起来,《明月几时有》的高成本反而成为了劣势。


相对来说,小投资的文艺片不失为一种稳健型“打法”,文艺片市场上逐渐会拥有一部分固定受众,小投资是在丰富市场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保证收益。

 

3. 悬疑、民国、武侠等冷门题材风险较大


2017年亏损电影中,动作悬疑,民国,爱情类型片最多,市场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民国、悬疑、武侠、爱情四大类型的不受欢迎。


《非凡任务》《拆弹专家》《记忆大师》等电影,都是悬疑类型,影片在质量上都算过关,但是在票房表现上都不尽如人意,悬疑类型的电影对剧作和手法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容易出彩,在票房上难以有大的突破。《抢红》《上海王》《健忘村》等民国题材的电影,环境上脱离现实,加上前几年民国题材影视剧泛滥,消耗观众,民国题材几乎已经成为赔钱的高发区。


只有避开这些类型片的坑,才能保证稳赚不赔。


想要做到稳赚不赔,档期、宣发、内容缺一不可


2017年国产电影大环境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电影处在赚钱与亏钱的中间,这些本来有机会成为赚钱的影片因为有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导致了错失良机。要想改变影市冷遇的现状,将这些“第二梯队”的作品提到“第一梯队”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如何在保证电影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出黑马影片?这里有三点建议:


1. 档期:避免同质化扎堆 


具有辨识度很重要,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主创,类型等等方面。


很多电影本身质量不差,但是由于前期消耗观众以及市场同质化严重,毫无辨识度,最后没有拿到该有的成绩。


举例来说,五一档是个好时机,但是五一档四部爱情片上映,《喜欢你》《傲娇与偏见》《春娇救志明》《大话西游之大圣娶妻》,同质化严重的同时又撞上了档期,所以导致了两败俱伤的结果。


反观成功的案例清明档《嫌疑犯X的献身》成为黑马,5000万的成本拿下3.9亿的票房,清明档档期空间较大,本身就具有IP影响力的《嫌疑犯X的献身》成为同档期有鲜明特点的悬疑类片,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所以要想做到稳赚不赔,在做好内容的同时,档期也很关键,避免同质化扎堆,才能保证票房。


2. 宣发:受众定位清晰


大部分的影片在考虑受众的时候往往是尽可能的覆盖更多更广的受众人群,这种做法在不具备特殊属性的电影上是通用的,但是在某些类型属性明显的电影上,精准受众定位更容易吸引观众。


例如《春娇救志明》作为系列类型的第3部,港式爱情片其实已经拥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受众了,宣发方在进行宣发的时候应该做到精准营销,避免无谓的浪费的同时做到转化最大化。


对于中小成本的电影来说,“精准定位”比“广撒网”行而有效得多,相对来说,赚到钱的几率也会大的多。


近期上映的《闪光少女》主打2.5次元,在二次元观众中有着较高的人气与话题度,现已斩获近5000万票房,对于这种成本不高的青春片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成绩了。这种行而有效的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宣发,才是宣发方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这部电影前期争议也较大)


3. 内容:向中产阶级审美靠近


电影市场冷遇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观众不肯再走进电影院,导致国产片一派低迷现状。观众的审美升级与国产电影停滞不前之间的矛盾的直接结果就是票房上巨大的落差。


从2015年井喷之势发展滞后到如今,速度却慢了下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中产阶级消费升级下,观众的审美提高,国产电影却没能够跟上脚步,观众被分流,引进大片成为了主战场,国产电影的不景气成为了必然。


要想留住主流观众,就必须精耕细作,优质内容,深刻内涵,向中产阶级的审美靠近,升级产业,缩小差距。


以《抢红》《上海王》来说,电影题材不受欢迎,内容上也无甚亮点,这种口碑平平的电影自然而然票房表现也较为一般。没有深刻的立意,在剧作、表现、制作上都表现一般,审美升级的观众已经不愿意为这种电影买单,亏损是必然的事。


相反《提着心,吊着胆》《冈仁波齐》尽管是小成本电影,但在剧作、制作、表演等等方面都可圈可点,符合观众的审美,观众愿意为好的作品买单。


《二十二》这种小成本纪录片只要做到质量过硬,也能够拿到漂亮的成绩,市场会奖励用心做内容的人。市场要想稳赚不赔,留住观众,内容上就必须向中产阶级审美靠近,精细内容。只要有好的内容,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稳赚是必然。


一部《战狼2》带动暑期档,得头部内容者得天下


暑期档30余部影片,总票房100亿左右,《战狼2》单片票房55亿(预计),一部就占据了整个暑期档的大头,带动了整个暑期档。《战狼2》告诉我们, 中国电影市场告别银幕拉动时代,而正式进入内容驱动时代。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的十年间,票房增速与增量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院线银幕数量的增长,来带动整体票房的上升,然而靠硬件驱动票房并不是电影市场健康长久发展的常态。


从2016年起,在硬件设施、渠道的饱和,缺少好的电影内容的情况下,市场就很难再增长。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从渠道拉动票房的时代升级位内容带动票房升级的时代,作品质量如果不够硬,没有头部内容的助推,票房增长就无法实现。


一部《战狼2》带来的意义远超于100部垃圾影片,只有持续走向头部内容的开发,向工业化转型,保证影片质量,才是未来市场的可行之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