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家乡没有好大学?
2017-10-07 00:17

为什么你的家乡没有好大学?

9月21日“双一流”名单出炉后,社交网络再一次被调笑和段子淹没。

 

复旦学生“再不敢说自己是一流的新闻学院的香港记者了”;北航和西工大的校友相拥含泪,看着别的学校评上了一流航空学科。西南政法和东北财经,双双成为非985、非211、非一流高校、无一流学科的四非院校……

 

但无疑,又有无数年轻人的命运,将因为“重点大学”队伍的改换而受到影响。为什么有的省份“双一流”林立,而有些省份形同教育资源沙漠?我们试图从数据中找寻答案。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54年10月5日,中央下发《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北清人大等6所高校被确定为全国性重点大学。接下来数十年,重点大学名单几经变动。“211工程”于1995年启动,共建设112所高校。“985工程”于1999年启动,共建设39所高校。

 

学子们自此开始了被985、211支配的恐惧。求职市场上,用人单位首先会问:“学校是985、211吗?”更有甚者,直接用关键词筛选对应聘人员名单进行批量删除。

 

而本次新出炉的“双一流”名单中,更彰显了马太效应的威力:

(1)非985的211,整体存在感减弱,以后更强调学科和专业;

(2)教育资源进一步向京沪和东部地区倾斜

(3)“谁是高教第三城?南京、武汉or西安?”有了答案:南京胜。


(985、211及“双一流”在东、中、西部的分布)

(985、211和“双一流”在不同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的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从985到“双一流”,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格局已然非常明朗。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公式

 

对比985、211名单,此次“双一流”调整中,获得较大增量的是北京、上海等几个省份(直辖市)。获得增量较小的,则是以河北、山西为代表的几个省份。


 

 

虽然遴选标准和流程尚未公开,但若要考察双一流院校和学科在地域间的分布,不妨对一些常见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指标进行分析(人口、经济总量、教育经费等)


在检索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财政部关于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后,我们发现,某省的双一流学科数(X)可能和下述因素存在正比关系:

 

人均GDP (a)、GDP增速(b)、人口流入流出率(c)、生均教育经费(d)、原有重点大学数量(e)→X

 

来,我们验证一下,教育部是不是也采用了这套算法。


首先,把各个省份上述数据整理成表,再加权汇总。以北京为例——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全国各省份五项加权值排序——



接下来就是验证,将全国省份的五项加权值与“一流学科数”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上述公式能够解释此次双一流名单中的绝大部分现象:

 

(1)浙、粤两省有着全国除京、津、沪之外最高的人口流入率——13.27%和20.42%,分列全国五、七位的人均GDP——83923元/人和73290元/人;

(2)江苏,人均GDP位居全国第四,GDP增速则是稳健的7.8%;

(3)河北省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预算为7162.19元/人,虽然并不低,但它是东部省份中唯一一个GDP没有过45000元的省份,且人口处于流出状态——净流出2.9%,6.8%的GDP增速也是东部倒一。

(上述三条结论中的GDP为2016年数据,人口流动为2015和2016年数据,教育经费为2015年数据)

 

唯一有些例外的是,前述公式所列诸要素中无一表现突出的四川,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原因,却似乎很难被找到。2016年,四川省人均GDP39847.03元/人,居全国24位,GDP增速7.7%,居全国中游水准。人口净流出9.9%,而上年其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为5274.63元,仅强于安徽、湖南和山东。如今四川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位居全国第4;14个一流学科,列全国第7。


是什么让四川成为了幸运儿?

 

少不入川——不要让孩子去四川高考

 

无论四川出身的郭敬明如何回忆高中校园里亭亭而立的香樟树,却始终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作为曾经的四川籍考生,他经历过中国最为残酷的地区高考录取率的洗礼。搜索“四川高考录取率”,结果令人震愕——不同于“河北山东等省份是高考洼地”的惯常印象:四川省常年以绝对劣势,占据着我国大陆省份本科录取率的倒一。



而对成都和绵阳之外的考生来说,高考几乎是地狱模式。据2016年数据,成都以全省19.4%的人口占据全省37.22%的GDP产值。而“四七九”(成都四中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成都中学、成都九中树德中学)三所高中则有着文科80%,理科90%以上的升学率,再加上绵阳,两地的优质高中几乎对优质升学名额形成了垄断。而郭敬明的家乡小城自贡,其人口至16年仅有三百余万,GDP仅为省会成都的1/10强。

 

另一方面,四川本省的重点大学,也不那么好考。根据四川大学官博数据,川大在四川当地的录取比例,也低于同类的985和211。据《中国高质量的大学入学机会和招生偏好研究》的研究,各985和211依据不同统计模型,在属地省(市)录取的均值为27%至30%。


 

四川紧张的本科录取率,曾得到轻微缓解。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意见要求:“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教育部要求高考压力较小的北京上海等省市拿出14万个招生指标支援中西部。

 

当时获益最大的是贵州省,拿到了42300个名额。四川省仅有6400个名额,仅占当年考生总数的1.12%,杯水车薪。


因此不能否认,此次四川“双一流”获利排在全国前列,有某种历史亏欠弥补的因素。

 

新时代的寒门

 

任何大型政策的出台,背后都是多方力量的博弈。在“双一流”名单出炉后,南方周末在报道《谁属于一流学科?“双一流”遴选专家投的是条件》中引用专家言论指出:

 

“双一流”建设不是普惠性的”,“始终将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和潜力作为最优先的考虑”。

 

“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和潜力”,这句话被隐藏掉的主语,是学校和学科,但教育资源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发展状况各异的省份。再具体下去,是那些在高考前学习了十几年,再用两天或三天时间答完考卷,面临命运抉择却又面目模糊的年轻人。

 

人们总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如今,寒门在教育层面的意义已经不再单纯指代农村,而是一个人出生的省份——


(图片出自网友@文华轮回)


但好在,正是有很多不信命的人,才让高考这场游戏显得丰富有趣。2017年6月5日,在“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一位考生于课桌上对命运二字进行解读,写下了本文开头题图中的两句话。


本文编辑:伯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