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好才是核心竞争力
2017-11-24 07:18

命好才是核心竞争力

当一起伤害公众利益的恶性事件出现后,人们会愤怒;而当十起类似事件发生后,人们会茫然——为什么?怎么办?没人管吗?还会好吗?是不是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但这种愤怒并不致命,因为当不了解事件发生规律时,人们依然会殷切希望此种灾难是可预防、可规避的,并认为自己能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或货币手段,防止这类伤害加诸于自己头上。


所以如果当人们得知“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规律,也难以完全通过个人力量预防,主要看运气”的真相时,真正的绝望才会涌上心头。


比如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


虐童事件似乎越来越多?


怎么一夜间,出来这么多把手伸向孩子的恶魔?这是我们的错觉,还是媒体常见的“井喷式报道”效应?


可能都有,但决定性因素更简单——第一个原因是,每年幼儿园里的孩子都越来越多了。从2011到2016这五年间,全国幼儿园里多出了990万(近30%)的孩子。更关键的是,全国的入园率都在快速提升。预计到2020年时,中国的幼儿园入园率将达到85%。



即便我们假设某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遭到虐待的可能性为一个常量X%,那么随着入园基数的增加,虐待事件自然也应水涨船高。过去几年至少应该涨三分之一。


这也正是第二个原因——这个X%,很可能不是个常量,更可能是个会随机增加的变量。


为什么出了丑闻的幼儿园还能继续办?


每逢类似事件发生,媒体上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放开牌照管制,让市场加速竞争,淘汰不合格的幼儿园;二是提高门槛,不能再让缺乏硬技能的“中专生”们当幼师。


可惜,这些观点都存在巨大的错谬和误解。


首先,我们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私立学前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尤其在媒体聚焦和微信群监督最有效的一线城市。


这是幼教行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近年的动向——

  



不难发现,2015年似乎是个转折点。无论是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在2015年时都获得了巨大的突破。那么2015年发生什么了呢?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被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其中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允许取得“合理回报”。但是,由于教育法规定“任何人或组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学校”,民办学校(幼儿园)举办者无法真正实现营利性教育。


2012年,教育部启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工作。2015年1月,包括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内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过,开始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并在2015年8月经过一审。2016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工作。2017年9月1日,新法施行。


新法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允许开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允许收费按照市场调节,学校自主决定,办学者可以获得收益。至此,资本介入最后的障碍也被扫清——资本热潮汹涌的2015年,正是新法提交修改,并获得初步通过的标志性年份。


而2016年实行的全面二胎政策,更驱使产业链条的每一环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原本生产LED屏幕的威创股份,以8.57亿元全资收购了“金色摇篮”;原本生产白酒的皇台酒业也停牌重组,拟从白酒转幼教。无论原来是干出版的,还是干地产的,A股上市公司们纷纷开始投资幼教。当然,最一骑绝尘的还是红黄蓝——这家公司跑到纽交所敲钟去了。


资本的热衷,难免给人以“这些公司应该很赚钱”的误导。非也,红黄蓝从1998年就创业了,然而根据IPO材料,这家公司到了2015年还在亏损。原因在于,红黄蓝近75%的营收来自旗下直营机构的营收,开放加盟制起步太晚,自己搞直营幼儿园很难有规模化收益。


所以民办幼儿园都非常热衷于搞品牌连锁加盟,金色摇篮为什么敢和威创股份签对赌协议?因为加盟制搞得好,净利润高啊。


加盟的条件也不复杂,对方只要有“办学许可证”和“办园场地”即可快速加盟——这正是外界对民办学前教育的重大误解。以为只要放开管制和牌照,就能迎来市场之手快速的筛选,大浪淘沙。


其实即便没有牌照管制,开幼儿园也是个门槛极高的生意。因为和任何其它学校不同,这个学校是非常挑地方的,或者叫“地域垄断性行业”。大部分家长只会把孩子送往3公里以内的幼儿园,然而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好地方基本已经全被占满了。


下图是中国五大城市,北上广深杭在2015年时的入园率。



为什么很多幼儿园曝出丑闻后,休整一下还能继续营业,并且火爆如常?因为这个行业所有的门槛都在牌照和土地上了,如果这家幼儿园不开了,附近的家长会瞬间感到不便。尤其是当国家大力鼓励民办教育的当下,牌照的门槛已经远远低于土地。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上文的内容——


1.二胎及政策红利导致资本热潮

2.资本获得回报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加盟

3.加盟的瓶颈,在于极高入园率背后的无地可拿


不难发现,这个行业的主要竞争不是教学水平的竞争,不是教师资质的竞争,而是土地所有权的竞争。能拿地或者能买地,才是幼教集团真正的竞争力。


家长们花钱越多,孩子们遭受虐待的可能性就越高


再往下推论,如果幼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土地资源的话。那么在资本热潮中入场的幼儿园加盟方(资方),实际上是优质土地资源和牌照资源的所有者。好,这是第一种人,我们叫他园主。


幼教行业的另一个特色,叫园长责任制。这也使民办连锁幼儿园的标准化管理难以落地,有的幼教集团,旗下几十个园就有几十种风格,完全因人而异。这是第二种人,我们叫她园长。


而每次幼儿园出事后,都被网民们拎出来吊打的“中专姑娘”们,则是我们最熟悉的第三种人,就是幼师。


实际上,就是这三种人,园主园长和幼师的素质,而不是什么教育理论或者硬件设备,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会受到虐待的X%。


说到这里,先普及一个常识。目前已经有大量翔实的调查佐证:在幼师这个职业中,厌童早已是一种普遍性的高发情绪了


1987年,国家教委“适应我国实情,提高幼儿素质”课题组,对十省市1000多名幼师及两万多名幼童做了调查。有34.3%的城市幼儿园教师,明确回答“对儿童的喜爱程度一般”,有3.26%的幼师直接说“不喜欢儿童”。


1993年,“当前我国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六省市964名幼师做了不记名调查。有31%的幼师表示,“对于有些孩子我就是爱不起来,有些讨厌”。


2016年,有学者对Y市78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准幼师进行调查,结果有34%的准幼师表示无法完全接受儿童调皮的样子,甚至会因此而生气发火,“做出不合教育的事”。此外,还有4%的准幼师认为儿童“无知、恶魔”。


如果说幼教从业者门槛高,我认为门槛不在于她的学历或技能,而是天赋。这个职业首先要求无论从业者是否已经婚育,都应当具备足够的激素以体现母性(雌、孕激素、催产素、催乳素与母性行为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幼师应当是人群中为数并不那么多的“天生喜欢孩子”的一员。如果天生不是亲子体质的,基本应当直接pass。


其次,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有着异于常人的,对噪音、啼哭、非理性行为、无序场景的容忍及处理能力,从业者应当有与金融从业者类似的心理机制——适应与未知复杂系统打交道,并能够在接收大量无效信息的前提下,继续对该系统输入大量有效信息。


这个门槛有多高,每个在网上骂过“熊孩子”的人心里都知道。


那么,那些在资本热潮中加盟的地主,被请来替老板看场子的园长,为了谋生而选择当幼师的年轻姑娘——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具备以上天赋的?


资本热潮增加了许多从事幼教的岗位,又招聘了许多并不适合干这行的人。一方面是门槛低,大量根本不喜欢孩子的人当了幼师;另一方面是收入低,即便喜欢孩子的人也很可能留不下来。这样的逆向淘汰久了,幼儿园自然就成了危险之地。X%更成为可能会不断增加的变量


家长们也很可怜,正是这些父母供给的热钱,将整个行业推向失控的境地。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谁年少的时候看到这种话,不是嗤之以鼻呢?


然而这种没什么逻辑的“华夏智慧”,却还真就跨越千年还有现实指导价值。一个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遭遇,和家长花多少钱无关,和所在城市无关,和教育集团的品牌及理念无关,甚至和媒体监督都无关。基本上,完全只能依赖于园主园长和幼师们,谢不虐之恩


必须就那么碰巧,在家附近不远的地方,有家园主对业务上心、园长和蔼可亲、幼师细致耐心的幼儿园,才能基本保证孩子安全度过学前教育阶段。这完全是个赌博,没任何技术含量。


细想想,这种事情还真不少。


比如2016年,哪个在中国一线城市购买二手房的人,不是提心吊胆,烧香拜佛希望房东不要突然失踪,突然说不卖了呢?


所以说命好才是核心竞争力,在不讲逻辑的混沌市场上,大家都是赌徒。当然久而久之,人们也就麻木了,看到某人出事,不过是认为又一个运气不好的家伙被清盘而已。


祝各位赌运昌隆。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赞赏文章的用户2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