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贺岁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2017-12-13 13:29

冯小刚贺岁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文/江宇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芳华》宣布定档的那天,冯小刚发了条微博:“久违了贺岁档,物是人非了。”



如果说内地有哪位导演最有资格说“久违贺岁档”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冯小刚。20年前,由他执导的《甲方乙方》正式开启了内地贺岁档的历史。此后20年里,他又陆续拍摄了11部贺岁档影片,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贺岁片的发展。

 

从最早为了获得拍电影的机会,放弃文艺片开始拍冯氏喜剧,到后来追求自己想拍的电影屡次遇冷而潸然泪下,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一直紧紧和“贺岁档”绑定在一起。但在“贺岁档”之外,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

 

过去政策不允许,后来市场不欢迎,冯小刚一直在外界给他划定的圈子里小心前行。直到近两年,他才渐渐放下种种顾虑不再去想票房,痛痛快快去拍电影,拍一部像《芳华》这样关于他自己的电影——哪怕这种变化,会让他丢掉“最卖座导演”的位置,会让他显得与这时代有些格格不入。

 

他说:“我一辈子没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点出圈的事。”

 

 “嚎啕大哭”后的冯小刚,拍喜剧把观众请回电影院

 

冯小刚将自己1997年之后的导演生涯分为前后两个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前十年他基本上在“顺势而为”,通过更具商业属性的作品,将中国的观众们“请回”电影院。

 

说起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历史,很多人率先想到的都是张艺谋和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英雄》。但事实上,早在张艺谋之前,冯小刚就靠着他的“贺岁三部曲”,让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看到了商业化所具备的强大影响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开始恢复,大量外国文化涌入国内,令常年只能接触到“主流价值观文化产品”的中国民众们“大开眼界”。随着DVD和录像厅的兴起,中国观众逐渐对相对较为陈旧的国产电影产生了厌倦,更倾向于能带来更多“刺激”的海外、港台商业影片。


受此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在90年代初期陷入了寒冬期:数据显示,1993年~2003年十年间,中国电影的票房降至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常年总票房不足10亿,中国观众越来越不爱进入电影院。

 

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编辑部的故事》《永失我爱》等作品而小有名气的冯小刚,也屡屡遭受挫折。因为内容过于现实与震撼。1997年之前冯小刚参与制作的三部作品《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接连被总局“枪毙”,数千万的投资随之打了水漂,更让他成了投资人们望而却步的“投资黑洞”。

 

绝望之下的冯小刚一度在北京电影厂里嚎啕大哭,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于心不忍,便为他找来一个拍喜剧片的机会。据冯小刚此后在自传里回忆称,当时韩三平对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


于是,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档影片《甲方乙方》就这么诞生了。对冯小刚个人来说,这部电影能上马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他在自传里用极为夸张的文字记录下了剧本过审时的心情:“喝酒!哥哥的剧本通过了!谁再说电影局不好我跟谁急!”

 

但这部电影真正的意义远不在于此,它在当时创造了两个重要的“第一”:它既是中国第一部导演不领取报酬而是参与电影利润分成的影片,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电影。换言之,从这部电影开拍那一刻起,它不仅创造了“贺岁档影片”这个概念,也让中国电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不拿报酬、参与分成这种风险共担的模式,对于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的冯小刚而言,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味道。好在,这一次的冒险是值得的:《甲方乙方》于1997年年末上映,收获了极好的反响,最终斩获3600万票房,位列当年内地票房榜第九。而这一票房成绩几乎占到了当年全年总票房的3.3%。


《甲方乙方》经典台词 


此后两年,冯小刚继续在贺岁档发力,“贺岁三部曲”的后两部《不见不散》与《没完没了》分别于1998年年末和1999年年末上映,收获了4300万和3500万票房。要知道,1999年的总票房也不过9亿上下,冯小刚一个人两部影片就占到了近8000万,一个将近十分之一的数据。

 

在《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中间,冯小刚曾萌生将当年因“讲述婚外情”等而被叫停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成《一声叹息》,并重新投入拍摄的想法。然而当他将项目报到电影局,却得到回复称“贺岁片应该是三部曲”,他已经拍了两部,应该再拍一部,然后才能拍自己想拍的。

 

无奈之下,冯小刚写了《没完没了》的剧本。虽然从结果来看,《没完没了》也是一部颇为成功的作品,但拍摄的过程却令冯小刚十分痛苦,就连几位主演也叫苦连天,冯小刚回忆说:“我们拍到一半的时候,葛优每天都坐在门口台阶上跟我说,咱能不能不拍了?”


好在冯小刚坚持了下来,拍完了《没完没了》,完成了“贺岁三部曲”的同时,也顺势坐稳了中国贺岁档第一人的位置。

 

“那个时候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把市场建立起来,因为没有人进电影院了,要把观众请回来,靠什么?就是要靠你这个片子能够让他们进来并且喜欢看。”那些年,冯小刚始终抱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在创作,“接地气”也成了那些年冯小刚作品最大的特点。

 

和同一时代许多“曲高和寡”的国产文艺片不同,冯氏喜剧所带有的那种市井气和观众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也让观众在选择电影时更青睐于此。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统计,1997年~2006年十年间冯小刚共拍摄贺岁档影片6部,总票房3.25亿,除《甲方乙方》外均为年度票房前三,单片的平均票房占比高达5%,最高的《天下无贼》当时的票房是1.2亿。


虽然这个成绩如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在14年前的2004年,全年的票房才15亿,而这部影片单片票房就占到了2004年总票房的8%。这个数字放在2017年的电影市场,就是《战狼2》级别的电影。可以说,2007年之前冯小刚不仅是贺岁档的领军人,更是国产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


 

(通过这十年的运作)我们把这个市场带热了,观众从一开始离开电影院到慢慢回到电影院,那个时候也形成了一个品牌,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这么一个品牌。”经过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导演们的努力,贺岁档逐渐成为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档期之一,现如今每年能贡献数十亿的票房。

 

在冯小刚看来,这第一个十年,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不想看就别看”,和时代格格不入的冯小刚终于不再妥协

 

2015年《老炮儿》上映时,冯小刚曾对媒体说:“我和老六一样,跟这个时代都有点儿格格不入。”


这话若放在二十年前,一定没人相信。在许多当年和他共事的人看来,爱说好话、十分油滑的冯小刚一定是最能融入到一个时代中的人,因为没人比他更懂得“妥协”所能带来的好处。当年,为了能拍电影,他逢人必称“老师”,好话一串一串的,坊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他拍人马屁的轶事。此后拍片陆续受挫,他又暂时放弃了自己想拍的文艺片,转而去拍商业喜剧,哪怕有些作品并不真的是他想拍的。

 

正是因为懂得让步、变通与妥协,在很多同年代的导演逐渐因无法被市场接受而淡出大众视野的时候,冯小刚却能一步步由一个美工成长为中国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像当年拍《一声叹息》时那样,承受妥协所带来的挣扎,一位观众在《我不是潘金莲》的豆瓣影评里说:“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苦闷就在于,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创作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随着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冯小刚需要妥协的地方变少了,这位曾说“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贺岁片、喜剧好,你就没完没了拍这个”的导演,开始找寻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这一年,冯小刚第一部非喜剧类贺岁档电影《集结号》上映,他说:“2007年,我拍了《集结号》,从那儿开始我的创作就转身了。”

 

《集结号》后的十年里,冯小刚共拍摄了7部电影(包括《芳华》),虽然影片还是集中在贺岁档,但纯粹的“贺岁片”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莲》这样更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或许是离开了熟悉的领域,冯小刚不再像过去那般“得心应手”。冯小刚转型这些年,正好赶上中国电影市场爆炸式增长,10亿+的作品不断涌现,破亿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了。但冯小刚非但没有趁势打造出一部10亿+的作品,单部作品的票房占比与排名反倒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冯小刚电影票房曲线 


《一九四二》上映前,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可当电影正式上映后,这部投资高达2亿的电影最终只收获了3.6亿票房,而同期的徐峥电影处女作《泰囧》成本只有它的一半,却拿下了创历史的12亿票房。

 

这一次,冯小刚又哭了。他和主演张国立喝了几次酒,常常喝着喝着眼泪就掉下来。事后张国立感慨:“如果十九年前拍或者十九年后拍都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个时代要笑声,不要磨难,大家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

 

为此,冯小刚愤怒过,甚至还曾多次向观众和市场开炮,抱怨称自己认真拍的电影不好卖,“瞎拍”的却总是能买大钱。


但值得欣慰的是,相比于过去只能“放弃”,如今即使可能失败,冯小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九四二》失利后,出于对资方的愧疚(早年间的经历也让他一直对这类事情有些耿耿于怀),他和老搭档王朔合作了《私人订制》,尽管电影本身深受诟病,但却卖出7.1亿,也算是把《一九四二》的坑给补上了。


 投资高达2亿的《一九四二》最终只收获了3.6亿票房

 

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或许是有了这层底气在,不必再因内疚而束手束脚,等到拍《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几乎已经抛下“妥协”,转为“任性”了。电影的圆形画幅早在开拍之初就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可冯小刚仍旧坚持要这么拍,他觉得“圆”更能表达他想要的那种荒诞。据说在拍摄期间,他还和王中磊带去探班的大佬吵了起来,并宣称:“我就这么拍,你们不喜欢看别看,没人投资我投,我自己看。”

 

“每一个导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他的电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电影的终极目的变成是赚钱。我觉得那我就可以不做这件事儿了,我不能被这个绑架了。所以我还是应该在能够掌握一些资源,一些话语权之后,拍一些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成绩也算不上好,单从排名和占比来看甚至创造了冯小刚最差成绩,但他本人倒是看开了。他说:“现在票房前十名、二十名,都不是我,所以我觉得我倒反而一身轻松。”

 

正因如此,尽管《我不是潘金莲》创造了其二十年来的“最差成绩”,但他并没有像当年那样再拍一部《私人订制》来补窟窿,而是转头就投入到市场前景未知的《芳华》拍摄工作中。

 

业内有种说法,冯小刚的“思想和语言轮廓都来自王朔”,之前的许多作品,他都一直在拍其他作家的故事,大众化且受欢迎。而这一次的《芳华》,许多东西都来自他个人的体验,他不止一次说起,拍摄缘由就是当年在文工团时,洗完澡后湿着头发的女兵为他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冯小刚感慨,他已经很难迎合当下的观众了,所以他更想拍能给他带来更大乐趣的电影,拍一部年轻人可以带着父母到电影院里去看的电影。他说:“他们看完这个电影回到家里头,大家吃饭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父母突然变得想说话,想表达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冯小刚本人曾发微博解释道:“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冯小刚说,他这叫“顺心而为”。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