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流量红利与线下空间
2017-12-27 17:31

谈谈流量红利与线下空间

编者按:从O2O的商业浪潮开始,直到今天的共享经济和新零售,人们日益意识到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最高渗透率的国家,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不断被运用到线下的生态中。本文作者通过对线下流量红利、线下空间两方面的探讨,解释互联网产品模式的升级到底给线下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郑庆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城市样貌驱动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一直以来,线下空间结构和线上的产品模式就是互相影响。以城市为例,如果我们把发达国家的城市和中国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则是经过更多的设计和规划产生的,理性改造的因素相对较强。但是全球大部分城市的演化,则相对缓慢,城市格局的差异对随后产生的互联网时代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做过一个试验,走在东京和台北的社区里,每隔几个街口就拍一张照片,你会发现,每个街区的景观非常相似,在马路两边陈列着从面包店到鲜花店,从保险公司到夜校补习的不同店面。同时城市内部大马路相对较少,因此在局部形成密度很高、很成熟的社区,人们的生活可以在1平方公里之内完成大部分的功能,非常便利。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又一个类似的社区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内复制,既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却常常会导致互联网和电商的低渗透率。

 

同时,中国城市的特点相比欧美、日韩等同等人口规模的城市而言,人均密度较高。但是经过规划之后,街道支持的商业却相对较少,在同等面积大小的街区中,社区商业功能常常是不足的,城市功能偏弱导致互联网边发展边补充边完善,这种线下空间的变化变相促进了包括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的繁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一种既有被证明有效的模式,往往在技术被突破的时候,既有优势常常转变为劣势,这是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故事。互联网发展二十年,这种影响力逐渐从线下对线上的影响,反转了过来。

 

线下的流量红利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从门户时代到微博微信,一波又一波的流量红利,每一波流量红利都能催生出若干大公司。另一方面,流量红利过了之后,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就不断上升,从淘品牌的时代开始,许多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线下流量的意义,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结合。

 

线下的空间结构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提供了很多的用户交互界面:街头巷尾、车站、电梯、大堂、办公室。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名字叫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把这种线下空间的复杂写得非常清楚。线下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拥有更多用户交互界面,这也就为产品模式提供了更多机会。


最早去探索线下流量红利的是分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最早的时候二级市场投资人理解分众的模式都需要一个过程,站在当时的时间点看,是很难相信这样一家公司会成为中国主流媒体公司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很大的质疑来自于大家走进电梯时都在刷手机,谁会看广告屏幕。事实证明,大家会刷手机,但是广告屏幕里面的内容也会在脑子里留下印象。我很喜欢这种“回到历史的当时”的感觉,去体会这种反转,历史常常帮助我们收集“自大做出判断最终又发现错误”的那些案例。

 

随着我们对线下空间理解的加深,近期越来越多的线下位置或者说交互界面被创业者发掘出来,像共享单车、无人零售、共享办公空间、无人货架、共享打印机、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所有的进化都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所有的试错过程也正是升级过程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一升级过程将持续下去。

 

所有的共享模式和无人模式都伴随着空间的运营。传统零售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空间运营中的一种而已,今天我们看到的智能新零售终端的铺设、共享单车的运营、共享商业空间的布局都构成了崭新的空间运营,各种崭新的运营方法论(Know How)被创造出来。

 

任何一种新的方法论对旧的方法论都是向下兼容,最终和旧的方法论合二为一,完成结构上的一种统一。有理由相信,线上线下方法论的彻底融合,会深刻地改变我们对流量、对交互界面、对零售、对空间设计、对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看法。

 

线下空间的变化趋势

 

当然,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线下位置最好?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曾经说过的,互联网的演进是一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试验。什么地方可以被称为流量红利?什么地方是伪模式?所有的位置都是试验出来的,是属于宏观进化的范畴。

 

非常多的互联网创业者,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模式辨别闲置空间,并逐步将其填满,出现各种无人或共享的模式。这些地理位置原本是不值钱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是为它赋予了价值。这样推导下来,中国会进化出非常与众不同的城市社区。最终,中国的城市同样会展现出一个个成熟社区拼图的样貌,只是驱动力不来自于传统的自然演进,而是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下形成的。

 

在我们投资摩拜单车的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容易接触的线下交互界面加上高频的产品模式,爆发力是多么的惊人,在完全没有强推广的情况下,共享单车让我们在一年时间里变成“自行车大国”。

 

更具象的表现,我认为大量的线下位置是分为功能性和体验式的,所有功能性的商业实体的地理位置会后退,离开最繁华的街道和线下人流的入口,转而依靠互联网的导流。一个基础原因,就是因为导流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完成,那么到线下,街边开店的意义就不大了。当然这个过程并非绝对,便捷性的需求会让部分的模式继续发展,而街边体验式的商业实体比例会大幅度上升。

 

所有的商业演化都会像流水一样,一开始冲掉最大的障碍物,然后淹没和填满每一个细节。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和线下获客成本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而创业者会不断利用动态中的价差调整不同的产品模式。

 

在这样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任何对于最后终局的谈论都为时过早。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


  • 线下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帐户体系,而线上最大的挑战是交互界面单一;

  • 线下是没有帐户体系的流量产品,而线上是没有行动成本的街道;

  • 我们会越来越发现,互联网不仅是创新经济,互联网更是实体经济;

  • 互联网会深刻地改变城市的面貌。而毫无疑问,中国会再一次走在城市变革的前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