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芳华不喂狗?
2017-12-29 11:37

谁的芳华不喂狗?

虎嗅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曲高和众”(ID:m15875),作者:孟庆祥。虎嗅获得授权转载。

 

一个人的命运至少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

 

一、不可抗力。乔布斯牛逼,有无与伦比的威望、数不尽的金钱,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但他55岁就死了。他是极其想多活一些时间的,奈何天命如此。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幸仍然非常普遍,有那么多疾病无法治疗,有很多人活不到天寿,各种不幸,各种无奈。

 

二、时代背景。这又包括两个部分,物质部分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精神的自由性取决于社会制度环境。慈禧太后距离我们不远,但那个时代她也用不上空调解暑,无法治疗简单的痢疾。


三、个人性格、禀赋。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相对善良的人,也有比较坏的人;有聪明的,有笨的,等等。对于一个人而言,个人性格禀赋在决定命运方面的权重是很大的。


四、机遇。很大程度上,个人禀赋再好,也只能决定你过上不错的生活,拥有适量的金钱。小钱靠挣,大钱靠名,这个古训非常准确。


然而,由于人类的天性,总想把各种不幸归咎于时代因素。比如,在WG时期不能高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能高考就公平吗?按智力选择阶层就比按品格、按颜值选择更好?这件事是存疑的。所有的时代其实都埋没人才,因为机遇总是非常有限。相信所有人都见过智商高,情商不错,人品也好,颜值也可以的人混得不咋样,这事说不清楚。

 

我们再说说《芳华》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同为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和严歌苓,这是一部写给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这是电影的最主要目的,好看、好故事成就好电影。

 

但大众总是想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塞进电影里面,想控诉某个时代的人认为冯小刚太猥琐、懦弱,为什么不破口大骂呢?或者,同情冯小刚,设想他本来想大骂,由于审查通不过,所以只能如此。也有人认为,你冯小刚干嘛要把人物命运硬塞进那个时代,哪个时代没有歧视,哪个时代人不分三六九等?冯小刚是伪造故事生硬连接时代背景,等等。

 

要想些一篇负面的评论很容易,要想表扬一下这部电影,难!

 

从冯小刚到比他晚十多年出生的人,都被教育成控诉万恶旧社会、旧制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强化了一种本能——凡事就找能被人为控制的原因这个人一定不是你自己,而是他人。如果这个原因是时代性的,就为众人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突破口,这并不切合实际。冯小刚没有满足任何一方宣泄情绪足够的理由和故事衬托,所以里外不是人。

 

刘峰,这个剧中的男主角,就像和他差一个姓的雷锋一样,是一个纯好人。但好人没有好报,由于他向林丁丁求爱,激动的拥抱被撞见,被打成流氓分子,然后流放到云南做伐木工人。然后,越战上战场,失去了一个胳膊,成了残疾人。改开之后,生活在社会底层,各种不易。

 

有人写了一篇扯蛋的鸡汤文,说做好人不是图回报,而是人的天性。那么,既然是天性,就用不着你鼓噪啊!既然是天性,为什么也有比较坏的坏种呢?

 

何小萍,剧中不幸的女主角,从小父亲被斗,妈妈改嫁,不受人待见,到了文工团,又遭歧视。越战立功,成了英雄,受刺激太大精神失常。改开之后,何小萍又缺乏铺垫地精神恢复正常了,最后和她深爱的刘峰在一起。

 

急需控诉某个时代的人又开始狂喷,何小萍病好了,其实是冯小刚的讨好,是冯小刚的谄媚,是冯小刚不得已这么叙述。

 

我觉得,这是胡扯。从故事和人物命运发展的自然规律,何小萍好了是应该的,一辈子精神失常才是YY。何小萍在文工团是被歧视,被鄙视、捉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常有的事。任何时代,总有充满友爱的集体,也有水火不相融,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集体。

 

非要控诉那个时代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不是事实。很大程度上,青少年时期爱把人分档次,拉帮结派才是动物本能。食肉类屈居动物,灵长类动物哪个不是在青少年时代通过打闹划分阶级?

 

人类不一样,并不是天性和灵长类不同,而是要驯化,即每个人都要自我克制自己的天性,更加友爱、平等,相信每个人都赞成,或者假装赞成这种价值观。但你别忘了,天性就是天性。任何制度、任何背景下,人都有分层、分级的倾向性,人家不是歧视你,不理你,你不是也很难受吗?很多人成年后移民到发达的民主、友爱国家,还是万古寂寞?天性使然。

 

与其说何小萍被歧视是出身的原因,不如说是性格的原因。有人性格天生有魅力,有人不受待见,很大程度上,这不是时代造就的,也不是个人机遇培育的,而是我们身体中顽固的基因。性格即命运,据说这句话最早是古希腊先哲说的。现代科技下,基因即命运说得更深入一层。

 

按着人的天性,把各种不幸归咎于时代背景之时,你会发现,时代变了,人的命运还是这个鸟样,于是,又找新时代的原因。所以,就社会而言,永远充满不满情绪是必然的。

 

林丁丁,这个歌舞团的女神,刘峰爱恋的对象,在剧中略有反面形象。在刘峰拥抱她被撞见之后,为了自保清白,诬告刘峰流氓。后来又嫁给了澳大利亚华人,享受那个时代的荣华富贵。

 

《芳华》以萧穗子的视角,讲述故事展开。萧穗子是作者严歌苓本人的半个化身,戏份略轻,主要是痴痴的爱上了陈灿,后来才知道陈灿是军区副司令的公子,但陈灿选择了郝淑雯。电影中说原因是门当户对,但这只是萧穗子的视角,其实人家也未必就真是门当户对的原因。即使是,也不是什么不好。


萧穗子后来考上大学,过得也不错。其实,这是恋爱中最常见的事,我有真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恋爱这东西是双方的事,而且从天性而言,每一方都想高攀,所以大部分会以不满而告终。其实,真心不想高攀的爱情才容易满足,克制不想高攀的爱情次之,通过理智压抑自己。非要高攀不可,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事跟时代没有一毛关系。

 

然后,还是一个戏份更少的郝淑雯,嫁给了陈灿,改开之后,成了大款。在海口,她为刘峰打抱不平、仗义。和萧穗子猥琐的谈论发胖后的林丁丁,刘峰可能连假手都不想摸了。有人又借题发挥说,这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吗?你爱的女神,二十年后同学发现她变成了俄罗斯大妈,调侃、奚落一下,自己也更加释然。

 

《芳华》这部电影没有给所有那些特想要,特想有代入感,有情绪的人满足。每个人物的命运说惨也不够惨,说好也好不到那里。

 

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写极端的命运容易,把平凡的命运表现得有故事、有看头,难!每个人物的命运恰到好处的安排,合情合理,合乎逻辑,无斧凿之痕,这不是糟点,是优点。

 

电影故事从1970年跨越到2005年,整整叙述了一代人的青春到逝去。这么长时间的故事塞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挺难的。严歌苓用“我”讲述的形式串联漫长时间,风云变化时代的故事,是一种叙事技巧。

 

从文学创作、电影制作的角度说。没有什么时代比这个时代更好。美国好,但就像任何好时代一样,风平浪静,没有故事,只能拍一些外星入侵、地球末日之类的扯蛋片。中国改革开放富裕了,要说幸福或者更幸运也是争议很大的。

 

我读中学的时候,食堂只供应饭,不供应菜,每顿饭都是咸菜或者酱油拌小米饭。但不觉得苦,回忆起来也不觉得苦。在这个岁月里长大,反而吃什么都很香甜。在物质极大丰富时代下长大的人,反而不太清楚什么好吃。我们那个时代,能上大学的比例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但读书没有现在苦。现在千军万马头悬梁锥刺股赶中考、赶高考,我倒觉得现在的孩子更可怜。

 

严歌苓是文学天才,叙事高手,她的书我大约看过四、五本,《芳华》还没有来得及看。我欣赏她对人物命运恰如其分的把握,就像一个旁观者写作。林丁丁选择富贵,不是很好,不值得颂扬,但你要把这种行为打入十八层地狱也不客观,不宽容。


各种歧视是让何小萍委屈,但因此就成了终身精神病就过分了。歧视,是你我,我们身边人常遇到的事。刘峰失去一个胳膊不好,但渲染的太悲情也没有必要,正常地活着不容易。最后,也最符合生活实情。作为对比,路遥把润叶写那么惨,把田晓霞、贺秀连莫名其名地写死了,才是作者自身塞入感太过强烈。

 

我对这部电影最欣赏之处是它写的是人物的故事,时代只是背景和陪衬。有人硬要本末倒置,当然不满。

 

我这代人比冯小刚这代人小了一个年代,文革赶上一个尾巴,其实也只是开始的几年比较汹涌,我上小学时就是走街串巷游行一下。我们这代人都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巨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激情燃烧的岁月。即将老去的冯小刚、严歌苓整出来这么一部作品,我觉得更像是写给自己看的,你们爱咋说咋说。

 

据说冯小刚是悲观主义者,我也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时代,不是贫穷,而是自然的衰老,死亡。在《大明宫词》中,年老的武则天握着上官婉儿的手说,朕愿意拿整个江山换你的青春。

 

老和死,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生物存续的逻辑是必须让一种有意识的动物具有强烈的生存愿望,繁殖的本能,这是技术逻辑。但生物存续的法则从来就不包括幸福感,生存本能、老、死必然形成一种无法摆脱的矛盾。

 

世间有一种很傻的话,就是我把青春献给了XXX,你不献试试?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风光也好,卑微也罢,芳华总会被狗吃掉。严歌苓、冯小刚把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整成一个故事讲述,佩服啊,佩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