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私房话实录 第40圈】睿意德董事索珊:中国新商业格局下的新场景搭建法则
2018-01-17 18:04

【私房话实录 第40圈】睿意德董事索珊:中国新商业格局下的新场景搭建法则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虎嗅注:

 

实体商业未死,借由场景重生。电商遭遇线上瓶颈,攻入线下,试图与实体基因融合。于是,眼下,一场电商、实体商业谁将成为母体的融合之战,拉开序幕。

 

目前看来,谁掌握了场景真髓,更有可能在这场面向未来之战胜出。

 

先看两个案例——

 

亚马逊实体书店依据网站大数据进行书目分类,用数据告诉你应该买什么。亚马逊在书店场景搭建上用足了心思:


在书目陈列方式上,让每本书都以封面示人,每排亚马逊书架上方都有一排 LED 灯,以较小的倾角向下打光。


而书架内侧的金属支架确保了哪怕某部作品只剩一本书,也会被顶到最外侧的灯光照耀下。


每本书的下方都有一张黑底白字或蓝底黑字的纸片,标着推荐理由,这些理由大多截取自亚马逊官网的书评片段,边上还有它在亚马逊网站上的评分。

 

日本一兰拉面则通过建构“一人食”的场景发展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拉面店之一。一兰拉面为集中座位鼓励零交流用餐,用餐人只通过座位帘子后的小窗口看到服务生,电子呼叫服务生下单,解决社交恐惧症及独自用餐人的就餐尴尬。

 

说到这里,你大概会认为,场景不就是空间装饰、装潢和IT/互联网的交融么。非也。

 

场景究竟是什么?场景背后实则是一场认知革命。此话怎讲?不久前,虎嗅邀请了国内最大商业地产服务商RET睿意德董事索珊,作为第40期大咖私房话嘉宾就商业场景搭建这个话题,进行了一场分享。

 

在本次活动中,索珊共分享了四大主题:

 

1.中国城市商业发展新格局

2.知识过时后的认知无能

3.开发企业与品牌布局趋势

4.实体商业格局新变化

 

本期大咖索珊,RET睿意德董事。RET睿意德为国内最大商业地产服务商,亦是实体商业互联网+领先实践者。索珊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与国内多家大型地产公司建立了良好关系,擅长商业、城市综合体定位及运营落地、商业项目营销策划及推广,亦为《地产》杂志等诸多财经主流媒体的专栏作者,时代光华管理学院讲师。

 

下面是本期活动文字实录,开始阅读进入学习模式吧。


 实体经济再度崛起的背后


互联网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变革。

 

电商实际上解决了很多标准购买问题,节省了时间成本、极之便利,所以也促使实体商业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

 

在当下,互联网的流量越来越贵,基本上热钱和技术都指向了实体商业。

 

所以如果在座的大家有做新媒体,或者在做SEO或SEM工作的时候,你们会发现在百度排名里面,商业地产竞价排名直线走高,实体经济变的越来越聚焦。

 

基于阿里提出的新零售,大家在聚焦解读新零售概念的时候,发现其实新零售指的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去解决实体商业原来解决不了的运营效果问题,让数据成为工具。

 

而这个定义,在实体商业当中,并不陌生,因为实体商业已经想到怎么去用数据的问题。

 

而做商业是看细的,我们不讲特别宏大的,讲宏大是看走势。当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你能解决小事,才能干大事,所以后来我们说先来分析场景。

 

当一个企业在社会当中发生作用的时候,是运用企业的一些运营规则和经济规则,把资源导向自己,再影响行业。那么购物中心作为一个平台,是把商业地产中的品牌、流量等输入到平台中去,再让他们在平台上起交易的作用,没有交易,平台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购物中心就是内容的集合体。

 

当我们看到商业地产的时候,过去的实体商业人很传统,以至于一度有互联网人见到实体的人会觉得太守旧,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不太一样,现在实体的人都在研究一些非常新的东西。

 

比如,空巢青年、Live House、嘻哈族群等,包括二次元。他们对新消费者,新的Burberry 的橱窗展示,已经变成了新时代的标志,穿上了礼服和球鞋,有了机器人、新技术的出现,实体商业人在变的更潮。

 

但是什么变了?是营销的触点,而并不是整个品牌内容。

 

知识过时后的认知无能

 

根据我们今年做的最新研究,这几年在做实体商业和互联网创新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时代变化了。不管是60、70、90,我们本身最大的问题是当你的时代过去之后,你对现实社会新事物的解读能力可能跟不上了。

 

比如说,本来影院不太care购票入口的事,可互联网撕开了个口,结果现在电影院的票房,都被猫眼他们给垄断了,所有的电影院都在用猫眼、大众点评等一些互联网平台在购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早期电影院的人是靠影片发行来盈利,后来影院开始介入拍片,对他们来讲,在最末端的时候,有好的内容,流量是自来的,但现在不是这样了,流量开始倒逼内容了。

 

所以在做商业的时候,永远要保有一颗对任何行业的敬畏心。这个敬畏心就是无论做实体还是互联网,必须有“存在即是合理”的强烈认知,并且要不断地思考,明确商业的本质逻辑,这样我们才能去做自己的事情。

 

当把触角伸到其他行业的时候,首先要搞明白本职工作,我们经常会说一些新的概念,但对新概念的理解却是懵懵懂懂的,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东西会消失

 

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新生事物没有敬畏心。

 

2012年颠覆论,马云和王健林对赌,电商即将取代实体商业;

2014年平行论,“腾百万联盟”,电商增长率下滑,O2O爆发;

2017年融入论,阿里提出新零售,纯电商已死,线上线下必须融合。

 

变化总在发生,无论互联网人还是实体人,都要学会拥抱变化。而商业地产做为产业地产,它靠的是品牌的资源导入。产业地产这个领域,是一个toB的生意,to B再to C。

 

比如我们拿到地之后,品牌会不会来,不知道,而品牌不来就是消费不来。当我们做了一个酒店之后,酒店如果没有品牌,那我们靠什么让消费者一定来,他一定是目的性的。而餐饮是个目的性的消费,因此实体商业这几年很关注餐饮行业。

 

为什么说餐饮是个目的性消费?因为餐饮一般情况下是多人聚餐,厨师的口感、技术和实现的成果是相对确定的。而当你在确定说你要吃一餐饭的时候,你的选择和消费也是确定的,而并不是我到了一个zara店里去逛,我买不买,不确定,所以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因素,构成了餐饮是一个确定性的目的消费。

 

梯队城市的非线性发展,商业创新才刚刚开始

 

当互联网渗入到产业当中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并不是互联网没有用,或者它彻底改变了你的行业,而是说,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是没有变的,它的效果会发生变化,搭建的原则会发生变化。

 

今年我们在做40强城市活力排行的时候去了宏观数据。在看一些城市对比商业的时候,我们通常情况下先看宏观,然后看土地指标。而当我们实现一个商业功能的时候,如果严格意义上,按照所谓的档次去区分,这个就是旧时代的区分方法。所以,在我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去掉了GDP,人均绝对收入,包括他的一些宏观背景这些指标。

 

因为我们每个城市就像孩子一样,他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我们很多父母说别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当你的城市生活就是生活的时候,你的购物中心就是生活场景的时候,我们在挣1000块钱时也能生活得很富足、很漂亮,但我们到1万块钱的时候,可能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所以当我用这些指标衡量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家可以看一下结果。

 


在指标当中,上海、北京之后,不再是紧跟着是深圳和广州,成都上来了,今年我们预判成都会爆发,不是说成都的存量会爆发,而是成都的商业指数,活力指数。

 

实体商业市场已经明显分化为三个梯队,北京上海以绝对优势领先,成都成为第二梯队领头羊。


第二梯队商业升级重点在于对北上新业态、新品牌的承接,三梯队商业升级重点在于体验型休闲业态的提升。

 

前两年我们发布了未来商业旅游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城市和城市之间可能是平的,未来区域和区域之间也有可能是平的,空间被重新规划是有一个变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空间里的人变了。

 

早期在做城市规划分析的时候属于资源型导入,资源型导入在很多时候都是沿海优势,深圳是非常依附着这种优势资源产生的,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聚集。所以当它没有持续投入的时候,沿海城市的文化跟北方会有所割裂。


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在广州和深圳,奢侈品一度发展得也不好,因为它们离香港很近,大家过了港口就去买了,但是轻奢在这两个地方起来了。


在这个时候城市的非线性发展,为未来第二梯队的城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所以大家如果再做开发、产业布局,不妨考虑这些非线性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城市。

 

技术与文化成为经济之外最影响商业的相对快变量


快变量是什么?

 

快变量是以经济为基础,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慢变量,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慢变量。

 

今年在做分析的时候,我们加入了快闪、明星、文创书店和买手店,为什么会加入这些?


这些虽然现在还很小,但是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跟我们谈无人零售和迷你KTV是一样的,它不能颠覆什么,但它绝对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告诉我们,标准化的东西都会过时,非标的东西价值越来越高。

 

当非线性发展在城市格局下变化的时候,如果商业还是在讲我卖什么东西给你,大家其实已经不太接受了,用户开始愿意为诗和远方付费了,商业社会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文化价值观,这样北京和上海的绝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上海和北京的时尚资源相对丰富,快闪店、买手店、明星店、文创书店均以北上最为集中。

 

所以当商业创新出现的时候,第一梯队城市发生了什么,第二梯队城市会紧接着跟进。技术和文化成为经济之外最影响商业的绝对的量,这也是未来商业存在创新的可能,旧的指标已经不能成为推断下一阶段要出现的创新的必然指标。

 

消费升级的探讨,开始进入到精神领域

 

消费升级带动了什么?对标40年前的美国,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特别像新兴的互联网,他们崇尚的是欧洲的文化和欧洲人喝咖啡的情怀。

 

而在欧洲喝咖啡则是坐下来,多人多次高频,所以场景的逻辑是大家的需求不一样。


消费升级,升级的是两端,第一端,一部分的人从原来用纸杯喝水,要进阶到用玻璃瓶喝水,这个是属于品质升级。另一端,我们解决的是70后、90后精神层次升级,他们需要的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自我的需求,需求的维度上,他们更关注于自己的价值观。

 

商业进阶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批发商时代,类似于供销社。那个时候是供需匹配的问题,物资匮乏,商品即价值。

 

第二阶段是零售商时代,类似百货的时代,商品丰富成了优势。早年的百胜、王府井就有这样的优势。

 

第三阶段是品牌商的时代,追求品牌成为当时的主流。LV有自己的开店计划,你就是给它钱,它也开不了。所以,就是在那个年代,我们说是品牌商时代。

 

而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其实就是互联网进入的时代,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时代。在人格化时代的时候,我们讲究的是现在的消费者怎么满足,一定是消费者议价权。

 

世界竞争的核心发力点:由劳动溢价、知识溢价向认知溢价进行转变

 

在最早期的时候,实际上是劳动致富,能掌握资源就可以有劳动溢价,这也是早些年发展中国家一直倡导的。

 

后来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教育,从基础的知识学科教育,上升到博雅教育,大学生可以赚钱了,白领和精英阶层开始了,白领的消费其实助推了中产,而中产的崛起让我们的购物中心丰富起来。所以在那个时候,是知识的议价。

 

现在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溢价的水平来自于认知,这个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喜茶,第一,按喜茶的规模,它在购物中心里面实际上是一个小品牌,它没有任何的溢价权。为什么它会进入到非常好的购物中心?认知不同使得自己的品牌溢价了,它已经不完全是一个零售的品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饮品牌,它是一个新认知的品牌,所以它可以把生意做到这份上。

 

当很多人说星巴克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很简单,确实是很简单,但是它卖给你的一杯咖啡当中,80%是品牌力,而非成本。所以到这个时候,你怎么认知这个事情,怎么认知你的生意,怎么传达你的生意模型和认知,就变成了未来核心竞争力。


 

持续、高度的物质舒适水平倾向于瓦解传统的快乐之源

 

当认知力不同的时候,商业溢价出现在哪?


为什么影院不太care它的票是怎么卖出去的,因为它有内容,只要是漫威的动漫,就有固定的粉丝来。商业其实一直在解决别人排解不了的问题,舒适这个事是很容易满足的,比如说我们坐在这,觉得有点冷,那我调高一下温度,你觉得舒适;那你觉得无聊,可能因为100种可能,但是我解决了99,你还是觉得无聊。

 

所以商业就是这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当我们的大众消费,从品质消费进阶到精神消费领域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梯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持续高度的物质舒适,倾向于瓦解传统快乐之源。


传统的消费大众认知的舒适,已经非常容易满足了,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带着孩子去家乐福购物了,我们推着车,孩子在里面,觉得很欢乐。

 

现在我宁愿去便利店买东西,我也不去超市排队,我们原来认为的舒适,现在都不存在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消费呢?也是品牌怎么去经营的态度。

 

态度,要么内容丰实,否则诚实回归,彻底的人都是可能赢得认同的

 

现在大家看到奢侈品是特别容易跟历史,跟文化,跟艺术品嫁接的,但是本质上奢侈品为什么要嫁接这些东西呢?是因为文化、历史、艺术,都是有凝练的时间在里面,它有很多的故事,有很多的再解读的可能,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有很多的不确定价值。所以,当奢侈品在做奢侈品营销的时候,它们是极端地嫁接这种艺术,而这种艺术凝练的,比如说GUCCI的复古风,凝练的是什么?是复古风所代替的那段历史所沉淀的时间价值。

 

时尚是极度自毁的,当它变成大众的时候,时尚就毁灭了,而文化实际上就是沉淀下来的时尚,曾经被认可,后来沉淀下来成为价值被再次解读。同时MUJI的性冷淡也有人认,性冷淡所张扬的态度是什么呢?我就是我,我不care别人,这也是大众存在的。

 

当你的品牌不能赋予新的认知力量,去左右你的消费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做呢?大部分的消费者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他们需要引导。

 

比如很多人在用大众点评,查别人的评价,查他们在上面的评价。所以,其实消费者是永远跟创造者,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等,那么消费者要什么,一定是我们提前想好,预约好,而不是说他有这个需求,我去满足,这个事情极难。

 

没有能力提供不同是最大的困局

 

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不一样,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社交的场合,请大家吃餐饭,大家不再像前些年那么愿意去参加。因为花费的是我的时间,而我得到的价值是不确定的,所以高端的社群,他们更愿意什么样的社交呢?两个认识的,一个不认识的,而那个人刚好是我想认识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我花费的时间价值是对等的。

 

所以其实奢侈品的社交逻辑方面的打造,和高端物品的社交逻辑是一样的,你是排解基础的无聊,还是说要营造一个高端的价值对等。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不同的精神需求解读,有不同的引导。所以,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提高这个不同,我们的认知不一样的时候,有没有能力营造这种不可能,营造这种不可能确定的价值。

 

关于新场景:新消费时代为特定族群生活方式片段提供的解决方案。

 

未来场景标准的建立,需要有特定的族群,需要时间、空间、缘起、交互、心感这些元素。

 

1.时间

 

新的时间分配方案,而不是争抢时间。商业之间的竞争很容易变成对人群时间的争夺战,在商品流通为王的时代,这个逻辑没有问题,留存意味着更多的成交。但在新消费的背景下,我们搭建场景,是为了解决目标人群整个生活中一个片段时间的消遣,时间的深度比长度变得更重要。

 

2.空间

 

打造暗合消费心智的抒发渠道,与交易相连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商业完成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与想象,如果空间与消费心智不符,最终会成为交易的阻碍。

 

3.缘起

 

解决、认同、来消费的动因、推动决策和执行的诱因。当商品购买的功能作用不再是人们的硬性需求,商业需要寻找与人构成联系的新的动因。

 

4.交互

 

购买外的交流与仪式感、而不是简单的流量滞留。在价值传递的通路被解放后,商业与人的交互就不再限于商品,通过渗透细节的价值观,商业与人的交互有了更多可能。

 

5.心感

 

融入瞬间情绪的记忆留存。我们的认知是逻辑化、结构化的,但我们的记忆却是碎片化的,在记忆被唤醒时,瞬间的情绪会成为我们判断一件事物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商业需要给人们留下带着什么样的情绪的记忆碎片?

 


这是日本横滨的一个项目“港未来21”,它的区域一侧是一些假的外景,中间是长廊,对面是一个消费区,消费区我们布局了一些零售业态和互动体验。将区域拆分成年轻+情侣,年轻+单身,年轻+朋友,因为我们是在切实分析目标客群。

 

而这些目标客群来到你的项目,可能存在的场景,是随意的游逛、一次聚会或者是一次可能性。在这里边,我们需要打造的空间元素应该是什么呢?要有一些仪式感让他们停留住,这是打造这些元素的需要。

 

已有生活方式范式人群的场景延展

 

从拆分来说,对场景的解读MUJI、GUCCI都在开它的会员咖啡厅,在开咖啡厅的时候,这个场景怎么被解读呢?实际上它是已有生活方式范式人群的场景延伸。当这个类别出现的时候,大家可以看一下依据是什么,是你的目标客群已经有生活方式范式了。

 

在LV或GUCCI 的会员店购买货品的,他们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需要有个场景,跟他的身份属性对标,因为他的生活方式范式是这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所要解决的是一杯咖啡的问题,这杯咖啡只要不太差,有他的故事就可以了。

 

书店的混合经营:已有生活方式同好人群的场景延展

 

另外,现在的书店特别多,但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已有生活方式同好人群的场景延伸,这个事就相对难了,因为奢侈品的生活方式范式是底层逻辑,他认知的是这种价值观,而看书是非常浅的连接,我只要爱好就可以了,而爱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浅的连接。


所以已有价值观的书店运营很好,它的内容非常直接。MUJI BOOKS、言几又、方所等,其实都是它的价值观兴起,然后再用书去做迎合,再去延伸其他场景。

 

所以当我们拆分场景的时候,底层逻辑是你需要的是生活方式范式,还是需要场景延伸,或者用价值观引导消费?想清楚这一点,你就知道着力点应该在哪。

 

一人食餐厅:特定族群特有生活方式的功能化场景

 


再看一下“一人食餐厅”,它是日本的“一兰拉面”。它的场景打造的是这个族群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功能化场景,所以这类人群也是已有的生活方式范式,他们有自己特定的一些生态的搭建的需要。

 

新消费时代,为特定族群生活方式片段提供的解决方案

 

我们所认知的新场景时间,并不是说某时某刻,而是你能不能给你的新消费(特定族群),提供一个分配时间的方案。

 

另外,缘起是推动角色和执行的诱因,这个诱因指的是消费者确定到你场景来的原因,比较偏营销理念的,营销的本质是触达并且得到认同。新的消费渠道和营销方法,都可以触达你的消费者,但能不能取得认同是非常关键的动因。

 

交互是购买外的交流与互动的仪式感,不是简单的流量滞留。

 

比如说,你跟女朋友在购买蛋糕的时候会有一个抓取蛋糕的互动游戏,而这个游戏曾经触发过很多人非常激动人心的的时刻,我抓取到蛋糕的瞬间就是留存的仪式感。

 

所以商业设计的时候,一般分三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化设计,现在大部分场景设计是工业设计,实现的是功能设计;

第二阶段是体验设计,体验设计实现的是美感,情感的留存;

第三阶段是交互设计,交互设计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场景之间的关系。

 

极致是最强的价值观号召力

 

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从他的底层逻辑开始的,而好的功能设计,应该是不被察觉的。


这就是说购物中心的动线,从来不让女生思考,说我走到一个岔路时候,你让我想,我去那边先逛还是这边先逛,好的动线设计一定是自然走向的,不知不觉就把所有区域逛完了,没有死角,没有折返路。

 

另外,仪式感的设计要跳出,要给人一种心感、仪式感,他才能够记住你。心感是什么,是场景搭建里面,融入瞬间情绪的记忆留存、再访的原因,而不是限于爱情、亲情的表象描述。

 

举一个例子,消费者最后给你点赞的这个动作如何实现,就是你有没有融入他的情感的记忆留存,让他形成一个再造访的原因。商业里面是靠场景和空间建筑,跟消费者对话的。所以,场景搭建是要给消费者有心感的记忆。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都需要进行思考,而并不是简单的说,我这有一个售卖,你来吧。

 

新场景搭建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哪几点?

 

第一就是,忌贪婪。


贪婪是什么?就是要么你是复古的,要么你是直白的,你要说清楚自己。也就是说,你的品牌,你的功能,你的场景定位是什么,不要去想着谁都想满足。

 

例如,茑屋书店提供的是生活的仪式感,消费的是人的存在感、生活方式。所以这里需要慢,需要延展,需要消费我们的时间,所以在这个里面必须有生活的仪式感,有给你留存它活动的记忆和一些惊喜在里面。

 

第二就是,从极致的服务到服务的极致。


这也是生意模式的思考,原来我们解决的是一个客户到了这,我给你极度满意的服务,但是现在的生意逻辑是什么?一个消费者和全消费生命周期的能力。从你一开始成为消费者、会员,一直到留存,应该挖掘的是消费生命周期所有的消费挖掘。所以大家看到后来亚马逊收购全食,其实是对未来各种可能的连接,很多浮上水面的生意我们是看到的,还有很多浮在水面下的。

 

比如说,阿里系在收购一些商场运营的SaaS系统,从高频的线上场景到实体场景都去打通,实现场景之间的连接,就是流量导入,从关注商品,关注场所,再到关注人。

 

五感是最强生产力

 

在大众消费传播的逻辑当中,其一就是能不能把你的品牌打碎,别人还认识你。比如说,大家看到黄色和红色,会想到麦当劳,还有蒂芙尼蓝。场景的搭建需要很多五感的加入,品牌影响力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你的信任和忠诚度。

 

其实场景搭建是各种的穿梭可能、连接可能。场景拆分逻辑首先要解决族群定位是什么、标签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需要一句话把你的品牌、场景说清楚。

 

第二,你给他的时间分配方案是什么,空间抒发的是什么,缘起不能辩驳的是什么,交互的仪式感是什么,心感留存的互动感触是什么?把这套逻辑和体系,放到你的交易平台里面去,最终促成交易。

 

当把这套体系融到交易平台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整个体系当中完成引流,促成交易,然后再留存心感,进行互动的连接,再引导,它是一个闭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融入线上和线下。第一,它必须是活性存在的,可以被有效解构的。另外,可以在各个要素之间实现解读和转换,实体和虚拟场景都可以存在,决策方面是可以起到支持,并且在留存的时候可以二次利用的。

 

比如,茑屋书店实际上是有很多会员卡的,他们的数据在全日本都是可以用的,是日本最大的书籍供应商,有交易数据、行为数据和空间数据等。

 

需求的洞察与效果的评估

 

另外,当我们给Coach做选址的时候,我们做了35个城市的对标(奢侈品在选店的时候有些项目是有同场协议的),Coach在轻奢的品牌当中,引导力非常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去做相关数据分析,包括IFC店转化、SKP店转化等。


这也说明未来做实体生意,应该恐慌的是未来技术会代替一些标准化的经验,解决一些确定的事;不确定的是你的管理经验,和你对未来的膜拜、对未来艺术的打造。

 

这些带给对于实体商业的变化是什么?


第一个变化,就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对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不同诉求,品质消费很简单,不要天马行空的创造,解决就好了。

而精神消费的需求是非常难打造的,因为精神需求其实提供的是不确定,考验的是我们每个人提供不同价值的能力。


第二个变化,就是数据在整个商品运营过程中带来的价值输出。

 

最后有个启示,就是商业解决的是无聊的问题,更多的人越来越闲,商业人变得越来越忙。


这个时候并不是说创新过度的问题,其实是黑夜和光明的一个交替,对未来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于混沌的边缘地带即将撕开全新世界的一角。


Q&A 


Q1:对于场景的标签具体怎么理解,还是说需要充分挖掘潜在的标签?

 

索珊:我觉得标签的标准不是多少,而是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商业。有些人觉得艺术有神秘感,感觉商业有很多不确定性,很多概念是模糊的,比如可以用美、好看、喜欢来表达,但是远远不够。

 

去了奢侈品店,我翻翻衣服是特别担心店员来问我,其实都是场景给不同人身份带来的极大压力,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场景搭建解决的问题。


在做场景搭建的时候要从生物学、从设计的角度上综合考虑,一定要有心感。这个有点像,为什么褚橙告诉你什么样的甜度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其实这个甜度没有人能证明,但是它给你一个确切的尺度。


商业顾问提供的是心感,场景需要的东西,根据细致的数据化标签,给设计师建议。

 

Q2:关于数据监测,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大规模地测量一个商场里业态的分布情况。

 

索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布探针,另外就是每个购物中心,基本上都会有WiFi,它会采集你的地址,我们有2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联盟,包括银联、高德、百度、大众点评多个数据源。

 

Q3:关于从线下店导流到线上,目前是否有一些先进的经验?

 

索珊:线上是解决便利化交易问题的,它可以是跨区域性的。


实体并非是导流的工具,实体是要输出价值观,解决聚会、娱乐等问题的。


如果想实现线下导流,实际是反人性的,你只能透过办法,比如扫码入会把流量导上去,但很难有二次交易。如果单纯是为了交易,线上就可以解决,绝对没必要开实体店,但问题线上是虚拟的,你需要消费者有认知,有社群的感觉,有归属感。

 

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你的目标是让他有心感留存,解决体验的问题,还是解决交易,然后再围着这个目标怎么达成,搭建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些环节。

 

Q4:作为实体商业的综合运营企业,对于未来商业判断,不断的创新精神更值得尊重,还是快餐式的创新带来的昙花一现的表现,在当下更应该关注?

 

索珊:文化是有偏见的,比如,你可能不是喜茶的客户,但是不妨碍它的生意模式能成功。并非认同的就是有价值的、主流的,实际上它都在存在。应该用生意的逻辑去评估,它成还是不成。


比如说我们做了一年的设计,我觉得很好,是匠心。但是很多企业如果支撑不到一年呢?如果你的指标很感性,你也很难得到你满意的答案,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去做这个事情,并且很多的设计是来着一瞬间的灵感。

 

Q5:从商业招商平台来说,是更倾向于长远发展的企业,还是短暂的现象级企业,带来爆发式的流量激增?

 

索珊:从态度上是个人情怀和主流态度的问题,个人情怀一定是做商业的人不想卖商业,我们是用我们的视野和方法帮它达成目标,而并不是说因为你是贵族,所以我去帮你做。


社会在发展的时候,既有大众,有乌合之众,也有精英,这是常态,谁都不会替代谁。所以,我觉得冲突和价值观,一定是认知好,这种好是我们认知,我们文化许可的,但是并不是摒弃说,它们蝼蚁就不应该生存,那不是的。

 

Q6:在餐饮塑造的时候,该如何定位?很多餐饮店越做越精致,品类虽然少,但生意很好。像这样一种业态会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索珊:未来商业模式精细化,一定是一种趋势,人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另外盈利模式是靠高频盈利,还是高客单价。比如奢侈品店客流量不多,但盈利价值很高。把生意模型想清楚了,才知道怎么做,标准是什么。

 

(比如说,面条其实已经有店铺体验感做得很好的,但是麻辣烫没有被满足,目前还停留在街边店。它的品牌提升,或者去麻辣烫街边化市场还处于空白,可以选择热门的,但是没有被满足的这种餐饮。)

 

Q7:近两年,我们会发现餐饮在商场的比重越来越重,这会是一个趋势吗?

 

索珊:早期的时候餐饮是稳定购物中心的利器,因为租金红利高,而且复租率高,所以在早期购物中心刚开业的时候,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餐饮量。


餐饮业态和品牌,是为了影响客户,不是本末倒置,一定要规划餐饮到多少,这个项目才能做成。另外,购物中心的本地品牌还是要保证的,不能全是新品牌,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