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需要媒体吗?
2013-11-21 15:48

教育行业需要媒体吗?

文/东方愚 

“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只靠每天一篇文章,微信用户超过了7万人?”

不久前腾讯大粤网组织了一次教育行业的小型分享会,谈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心得。我有幸受邀,这也是我第一次以YouthMBA少年商学院创始人的身份参加活动。那天我坐了一把“过山车”。


当我在台上介绍我做了十年媒体,从南方周末财经记者的身份转型做儿童教育时,大家觉得我这个门外汉很特别;当我不断强调内容对于微信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拿到了授权或是约稿,并且每周都开选题会时,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惊讶。台下坐着的多是像卓越教育等有名气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或培训机构,他们的学生数量动辄十万、数十万甚至更多,但我听说他们中微信公号(订阅号)用户最多的,有五六万人。

好内容是稀缺的——这几乎是教育以及许多行业在做传播时感慨的一件事。这很正常。因为术业有专攻。就算企业内部有相关部门,也未必奏效。当天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就向我诉苦说,以前做广告或是软文或是请客户现身说法都挺管用的,“但现在不管用了,招生好难,都不知道应当怎么做宣传了。”

这番话的潜台词是:内容于教育而言,它只是为招生服务的,是点缀,仅此而已。

但是我们执拗地想把内容做为产品。除了微信外,还在考虑做少年商学院电子杂志,以及MOOK(杂志书)。尽管除实体的杂志书外其它产品全是免费的,但我们是认真地在用产品经理思维计划这一切。

我文章开头说的“过山车”意思是,尽管大家都觉得我们微信运营的很牛,一个垂直领域,没有任何营销,靠用户分享的自增长,8个多月积累起7万用户,现在每天新增用户1000人左右,每天的阅读率约8万人次。这听起来像是个“传奇”。但是他们中一些人的质疑和不屑很快就来了:你靠什么赚钱?


你看,这句话的潜台词跟上面是一样的。意思是说,你这样做完全是本末倒置,就算积累起了十万二十万微信用户,就算幸运地碰到有品牌企业愿意冠名、赞助或战略合作,又能和我们线下开课的收入相提并论呢?

我认为这便是这些老牌教育培训机构的“分裂症”:他们赚了很多钱,也明明知道好的内容无论对于品牌提升还是做为开拓读者(用户)视野,抑或作为增值服务等,都有很大的功效。但他们不会或不愿花一些钱或请一些人来做这件事。他们觉得这与花钱多少无关,与投入产出有关,他们说的“产出”是看得见的客户增长和埋单率。

这种思维没错,可是我想说:有些过时了。现在的这一代家长,75后或80后,他们的知识层次、眼界、分辨力和诉求点,与上一代人相比已完全不同了。少年商学院用跨界的方式来呈现欧美人文教育,微信公号刚创建的时候,我担心这样的内容是不是太“高大上”了,太务虚了,但后来这种疑虑完全消除。因为我的担心是技术上的问题:你只要能要传递的理念用故事化、细节性尤其是亲历者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一切都是接地气的。

微信公号有了数据统计功能这对于只懂闷头做内容的人来说实在是天大的福音,加上随时随地的互动,它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读者的诉求。这也使得微信订户越来越快。我们用7个月的时间积累了4万用户,现在又过了两个月,这个数字就要破8万了。

如今大红大紫的罗胖(罗振宇)一年前某次来广州,我跟他见面聊天,那时我已经考虑转型了,摆在面前的几条路似乎都可走,当我提到教育,以及想从一个教育的内容平台开始时。罗胖随口甩出一句:教育不需要媒体。我一开始有些“不服”。但后来我还是选了这条道,因为我觉得罗胖的话其实是说:任何教育公司本身就应该同时是一家媒体。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创业就做个微信号?”“你怎么赚钱?”的时候,我暂时都不理会了。创业是一个慎重的决定,而到达彼岸的方式也各式各样,并可从不同方向。于我们而言,要做的是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媒体思维泛滥。我们是一家媒体同时还是一家跨学科教育智库。

 
(作者系新童年教育CEO,博客www.zhanghua.cn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