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孤独者与少数派的美丽宣言
2018-03-25 15:17

《水形物语》:孤独者与少数派的美丽宣言

文丨程贤Allen,微信公号:程贤Allen(ID:allenchan157)


灰绿为主的画面色调,时而出现的血腥场景,主角压抑的生活、工作在她脸上留下的印记与古怪表情,这一切却丝毫没有减少《水形物语》作为一部“给成人的童话”所带来的美——这种美,甚至并非纳粹集中营里的钢琴家那样一帧帧剖析残酷,而是所有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最短暂又幸福的瞬间一般。


01


可是,为什么在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与之而来的还有一片骂声,甚至出现了“贱”、“猥琐”、“罔顾是非”这样的字眼呢?


因为,这一次,美是由一群孤独的“边缘者”来负责诠释的。


女主自然不用说,不仅被疾病夺去发出声音的生理功能,就连无声的表达也时常显得混乱和局促。同处一室的落寞画家虽然不具备什么生理缺陷,但似乎并没有“利用”好这一“优势”,为了仅有的和人沟通的机会频繁光顾馅饼店,以至于冰箱里堆满了买来却因难吃而无法下口的早餐馅饼,却依然被人将自己的手足无措解读成了冒犯。Spencer 所扮演的黑人妇女,似乎是“正面角色”阵营中唯一的“正常人”,拥有一个勉强的家庭,但虽然没有刻意描述,在那个年代,肤色也一定时时刻刻在带给她生活的阻力与痛苦。


电影所构建的小世界里,具备中文互联网上的丛林法则拥护者所喜欢的完美价值观,每个人所获得的地位与尊严,完全挂钩于他对所谓主流的迎合程度,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抛弃自己的道德观,以及他能够将零和游戏的规则运用的纯熟程度。


抓到人鱼的反派小军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能够被用来拍摄 SUV 广告中的标准中产阶级。一大早在厨房做饭的妻子,在父亲身边叽叽喳喳的儿子,“美”这样一个形容词,似乎应该只能用于这种圆满、毫无波澜的生活中;唯唯诺诺残疾人,疯疯癫癫同性恋,还有那条南美的湖水里捞上来的可怕怪物,他们哪里会与“美”产生任何关系?


把他们的脖子用锁链套住,关进笼子里,与正常人隔得远远的,时不时拎出来接受一下嘲笑,才是他们的宿命。


02


对于在心底始终留有这样的看法的人,当然不会喜欢《水形物语》这样一个故事。


比如,被问及同性恋,一些人会使用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他们,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不过别在我面前搞得过分张扬就好,别搞得好像你们是社会的主流一样。”


这句话的逻辑实在漏洞百出。且不说严重的前后矛盾,“过分张扬”这种说法简直是给自己的无耻盖好一层遮羞布。作为和异性恋完全平等的性取向,同性恋所有为自己骄傲的权利都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人的赋予。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会被如此频繁地使用?难道使用者意识不到这种非常简单的逻辑谬误吗?恐怕不是。我们对“美”的认识,是非常“任性”的一件事。作为异性恋,当同性情侣接吻、抚摸的画面出现在屏幕里时,生理本能不会让自己产生看到和自己性取向相同的画面时会有的愉悦、陶醉、感动。不仅仅是针对性取向与性,审美、外貌、缺陷、观念,对主流的热爱与追求,是所有主题里大多数人的共性。


你可以仔细观察还没有理解何为“道德”的小孩子。他们之间的相处,真的不符合成人印象里的那种“天真烂漫”。他们能最精准地识别出群体里最沉默、最不能言善辩、最“好欺负”的一个,并寻找出他/她可以拿来嘲笑的特征,用以释放成年人无法想象的“恶意”。再大一些,青春期时的“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校园暴力也都出自相同的心理。


《水形物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利用“共情”触及了理性无能为力的地方。


在反派那个看似完美的家庭里,你看不到一丝爱与真情的痕迹,只有冷漠、焦虑、功利和残忍;相比之下,在无声的女主和人鱼之间,我们看到了在正常人身上已经极其稀有的纯粹感情;她平日里笨拙的自我表达衬托出的,是在表情、动作之间透露出的炽烈火焰。他未能拥有人类的皮囊,却在拥有自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偷偷跑进楼下的电影院,无比专注地品尝、理解人类文明的结晶。她的几个古怪的、边缘的同伴,也远非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仍需时常为生计担心。但当一个拥有智慧的生物要被拿去当作试验品时,他们各自的犹豫都没有持续太久,就决定从自己所拥有的微薄之物中尽可能多地分享给救助人鱼的行动。


03


《水形物语》很好地完成了引发共情的任务。作为观众,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绪变化的过程——这个时刻局促不安、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女主角,似乎在最初并不能很快吸引你的喜爱,那条将人手指咬掉、面目丑陋的水怪也丝毫没有让人亲近的冲动;但渐渐地,你却如此深地将自己代入了两人的感情,甚至忘了其中一人的身上长满了鳞片。


当然,这种触动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已经将自己的大脑过长时间地浸泡在丛林法则中,产生共情的能力也迅速退化,解读出的自然也只有“美丑颠倒”,认为它的获奖与好评是“白左”绑架奥斯卡的又一力证。


什么人最能抵御这种思潮呢?自然是它的受害者,某一方面的边缘人。


这也是电影表述的另一主题:孤独的美。


它让我想起余秀华的诗歌。我依然记得看到这个名字时的感觉,她那首成名作刺眼的标题,让我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商业炒作。但当我读完那首诗的前两句,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揣测是多么愚蠢。在她许多作品的字里行间,你甚至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面部扭曲的中年妇女,穿着农村里最为常见的鲜艳棉衣,从田埂上走过,来到门前,不停劳碌着;而她脑海中,却是一个旁人难以想象的丰富世界,云、海以及爱情波涛汹涌,睁开眼,面前却只有一条狗,一份凑合生活的婚姻,邻居大娘粗野的笑声,以及这一切带来的无力与荒芜。


孤独带给人痛苦,却也同时带来细腻与谨慎。它让人能够体察个体的痛苦与伤害,更加柔软、温情,同时更加热忱,拥有更加坚毅、强大的价值观。


我很喜欢一些观众用“Cuddle”来描述几个人类和一条人鱼的发生连结的短暂时光:它并非是“拥抱”,而是蜷缩在怀中的依偎,互相取暖,分享对方的每一个细腻的心结。带着理想主义、带着热忱的人,很容易体会到这种“知音”带来的慰藉。


04


真的,每个在电影院中为这个童话泪流满面的观众,都多多少少是幸运的人。因为,你具备足够丰腴的精神世界。纵然,你可能因此时常痛苦,感叹为什么别人能够在欢愉里度过大部分生命,而自己却时刻像窒息一样抑郁。可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挣扎过后的决定,恐怕依然会是现在那个敏感、孤独却热切的自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