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众多纪录的北影节,为何被影迷说是“最糟心”的一届?
2018-04-25 10:49

创下众多纪录的北影节,为何被影迷说是“最糟心”的一届?

文:江宇琦、范棋敏   

编辑:师烨东


谈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王家卫评价说,是个“了不起的八岁小孩”。

 

办至第八届,北影节无论是活动规模还是在普通观众间的影响力,都在逐年递增。今年,北影节的展映环节在票房、用户抢票速度等核心数据上创了多项纪录,热度达到历史顶峰,甚至都有外地影迷开始相约明年北影节期间来京合租;电影市场的参展项目和签约金额同样都达到历史新高,论坛活动数量和评奖规模也较往年有所提升——从这一角度来看,北影节的确越来越“了不起”。

 

但影迷狂欢和数据不断刷新记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壹娱观察发现,除了展映环节出现影片失焦、字幕不匹配、放映信息不符等放映事故引起网友不满之外,今年北影节的商业活动、论坛活动和最后的颁奖,也都被业内人士和媒体同行感叹干货不多、关注度有所下降——由此来说,北影节和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海外各大电影节相比,的确还是一个有待成长的小孩。


图片来源:北京时间


真实的北影节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模样?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为期半个多月的相关活动里,壹娱观察走访了各大创投展位、论坛活动以及展映现场,采访了各创作人员、投资方、媒体从业者以及普通观众,和他们一起聊了聊北影节这个“八岁小孩”身后的“冰与火”。

 

纪录不断尴尬不少,可能是放映事故最多的北影节

 

经过此前七届的铺垫,如今北影节的展映活动已经成了整个电影节的一大亮点,从2016年第六届北影节开始,展映影票就陷入一票难求的情况,抢票活动甚至被影迷们调侃“激烈程度堪比春运”,而今年更是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爆发。

 

北影节官方独家售票平台淘票票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1号开票当天,仅仅过了5分钟就已经成功出票9万张,累计票房突破600万,较2017年同时间内的300万增加了整整一倍,创历史新高。截至当天24时,首日票房更是达到了1100万,同比增长85%,亦是历史最高值。而包括诺兰的《黑暗骑士:蝙蝠侠》三部曲、《布达佩斯大饭店》《泰坦尼克号》在内的热门套票和单片,售罄速度也均刷新了历史纪录。



此外,如今北影节的受众也不仅仅局限于北京观众,本届北影节外地观众数已经占到了16%,可以说,北影节早已从一个小圈子的娱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然而,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抱着“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的心态加入到今年的狂欢时,等待着他们的除了欢乐,也有不少糟心事——

 

4月10日晚,北京五棵松耀莱成龙影城放映的《泰坦尼克号》出现了严重的失焦问题,播放了数十分钟的未对焦版本;售票信息上显示的200分钟《侠女》和120分钟《空山灵雨》,到了正式放映时却都变成了删减版,莫名消失了几十分钟的内容;《穿越大吉岭》的前续短片《骑士酒店》在放映时没有字幕,影院直接打出“骑士酒店没有字幕”而并未做其他处理;《小电影盛衰记》《二战时的艺术家》《犬之岛》等影片在放映中,都出现了卡顿、无声、字幕不匹配、画幅不匹配等各类问题……


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离场时维权的观众

 

“很多场次的外挂字幕同步还是有问题,这主要是看放映影院有没有相应技术,否则经常会出现同一部电影在这家影院看时字幕和电影是同步的,但换一家电影院看就有问题了。”


一位每年北影节期间都要看超过20场电影的资深影迷告诉壹娱观察,由于很多影片没有引进到国内,因此放映时会通过LED屏来放外挂字幕,但不少影厅到今天还采用手推字幕的方式,因而声画不同步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这样的情况往年也经常出现。“另外一些影院的开关灯时间也有问题,我今年就遇到过开场很久之后才关灯的情况。”

 

除了放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此次北影节在基础设施和安排上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一位影迷表示,此次北影节期间专门设立了新的取票机供影迷取票,可由于部分影院的排片存在冲突,这样的设置反而给影迷带来了不便:


“五棵松耀莱同一时间里安排了三场北影节的放映,可只有三台取票机,结果我排了半个多小时才拿到票,耽误了观影时间。”

 

这一系列事故发生后,不少观众试图通过各种渠道维权,但在过程中却也遭遇到了不少阻碍。例如就《空山灵雨》版本信息不符一事,北影节官方只是发微博称“放映包由香港方面制作,我们并未加以处理,放映效果与预期可能有所差距,万望影迷理解”。


可当网友“ars1234”在北影节影迷群中就赔偿等问题发出询问时,却和朋友一起被踢出群聊。

 

 

对于这些问题,有相关人士向壹娱观察表示,类似的事故在往年也有,海外电影节上也不少见,只是网络时代将这些舆论放大而已。但即便如此,仍有经历过多届北影节的观众向壹娱观察坦言,这是他经历过的“最糟心”的一届北影节,“总体来看,今年的观影体验并没有往年的好。”

 

交易额度创新高,但商业活动仍不是北影节的强项

 

放眼世界各大电影节,无论展映或评奖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商业活动才是电影节最核心的环节。例如全世界目前70%的电影交易发生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每年都会有超过2000位影片销售代理和1500位买家来此做生意,去年微影就在戛纳上买了9部电影的发行权。

 

而伴随着北影节不断发展,如今商业活动在北影节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今年北影节,共有220家注册展商参展,创历史新高,其中有80家为国际展商;最终的签约仪式上,共有79家企业的38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260.825亿元,同比增长49%,再次突破记录,与此同时八届北影节成交金额的总量也达到了1010.36亿元。


电影市场项目创投环节共征集到电影项目722个,不仅同样是历史之最,还吸引到不少海外项目参与……总体来看,北影节在商业化活动上的规模正逐步扩大。


 创投约谈安排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采访对象认为,虽然北影节商业活动的规模上去了,但是整体的氛围和参展项目质量却不算太好。一位参与过香港电影节的片商告诉壹娱观察,明显能感觉香港电影节上来找海外发行项目的人比北影节更多,活动活跃度也更高。


另一位制片人则在看过今年的项目后向壹娱观察表示,和其他电影节相比,本届北影节许多项目的质量都不太好,整体看下来也“太文艺了”。

 

针对这些评价,某参与创投的影片主创坦言:“开发成熟的院线片、商业片在现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还需要来北影节吗?


另外目前市场上对创作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哪怕是都供不应求新人导演,只要足够优秀,几乎不用到创投就已经被几大公司截下来。所以和往年相比,现在来到北影节的商业类型片项目较少有成熟度非常高的情况。”

 

此外,由于国内审查制度等原因的存在,外国电影无法确保能在国内顺利上映,因此内地的电影节往往很难吸引到外国片方的入驻,这也从另一方面使得北影节的商业活动不能够像香港电影节或海外电影节那样,吸引到很多的大玩家。

 

不过在其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北影节整体风格的“文艺化”也不全是坏事,有影视公司创始人就向壹娱观察指出,文艺片多“不光是受评委口味影片,和现在年轻导演创作者的创作趋势也有关”。


另一位台湾电影人也向壹娱观察表示,“大陆以前的影片总是特效非常好,但内容却很空泛,可是能看到这两年内地的年轻创作者开始回归内容、艺术,这对于创作者、电影市场、电影教育来说都是好的。”

 

一位参与了创投的文艺片编剧则告诉壹娱观察,北影节的整体氛围对于他这样的年轻文艺片创作者是有吸引力的。“北影创投是以好故事为优先,初审评委是在不知道项目方背景的情况下,对剧本做出评估的。但比如香港的HAF,据说他们多数要先看申请人是谁。


另外北影创投也是少数给予所有创作人公平机会的平台,其他不少电影节创投都是以导演优先,会指明创投会议只有制作人和导演可以参加。另外像今年的创投环节,进入到前十的影片中也是文艺片偏多,我觉得可能是官方觉得文艺片不好筹钱,所以想用这种方式鼓励文艺片创作吧。”


《七十七天》是近年来从北影节走出去的较为成功的作品

 

因此,尽管北影节对于商业大片的吸引力并不算大,但是对于急需资金和发展空间的艺术片、小众类型片与年轻的创作者们而言,这个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尤其是近年来从北影节走出去的项目里,较为成功的作品都多为《七十七天》《喊·山》《南极之恋》这样文艺色彩较为浓厚的影片。


在国内产业结构和大环境难以在短期改变的情况下,抓住现有优势,搭建一个适合于年轻创作者或者文艺片的平台,或许能助北影节在商业活动上更进一步。


为何大佬们都不来北影节了?

 

如果说电影展映和商业活动还都属于成就和失意各占一半的话,那本届的论坛活动和最后的天坛奖,“寂寥”的成分则显得更多一些。

 

聊起近年来北影节论坛活动的发展,很多媒体同行的感受就是影视圈的大佬们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少论坛就基本上变成了“闭门讨论会”,干货和亮点不多。


一位连续多年报道北影节的记者告诉壹娱观察:“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整体比较冷,吸引人的论坛活动不多,我去参与的几个论坛聊的内容也不算新颖,很多其实和去年北影节论坛说得差不多,都是一些大家知道的内容。”

 

传统影视公司和大佬的缺席,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最早几届北影节里,中影、华谊、博纳等老牌影企还都属于常客,无论是招商还是论坛,都时常能见到几家公司或其高层的身影。


但自2015年后,这些公司就渐渐从北影节上“消失”了,不光不参加招商环节,甚至连官方活动也很少举办,今年更是只有王中磊和于冬等少数几位大佬以嘉宾的身份参与了个别论坛,而在《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热卖影片的讨论会上,主创人员和背后主要出品公司,则几乎都未到场。


这一方面是受前文所提及的商业片市场情况影响,北影节的交易功能对于传统影视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吸引力并不算大;另一方面,一家影视公司高管在向壹娱观察解释为何选择在上影节期间办活动时表示:“北影节的整体氛围太官方了,不太适合我们的活动。”

 

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亦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北影节的活动整体偏封闭、严肃,氛围不如其他一些电影节开放、活跃,大大削减了宣传的效果,这也是很多公司觉得来北影节办活动性价比不高的原因之一。


有受访者就表示,由于往年出现过观众冒充记者进场提问的状况,为了保证活动秩序和稳定,今年不仅对提问环节做了很多限制,安检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北影节现在整体太过于封闭,以前在世纪坛举办的时候,大家都能够进去交流。我觉得活动整体应该更开放一点,让民众能够参与进来可能会更好,不仅可以对行业内宣传,也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而相较于北影节论坛活动的逐渐遇冷,天坛奖的处境则显得更为尴尬,因为自第三届北影节设立主竞赛单元以来,这一“重头戏”的受重视度一直都不算高。2015年的第五届“天坛奖”颁奖,近半数获奖者未到场,由他人代领奖项;2016年的第六届“天坛奖”,更是无一人亲自到场领奖,十位获奖者均为代领。


2018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而今年,虽然几位主要获奖者都有到现场领奖,但除了“黄渤念错佟丽娅”这一和评奖本身关系不大的事件上了微博热搜外,其他和奖项本身有关的新闻,热度并不算高。


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和其他电影节参选影片都为热门影片或者有名导加持不同,天坛奖入围、获奖影片一直都因太过于小众而为人所诟病,例如今年的最佳影片《惊慌妈妈》在展映售票阶段被淘票票评为“自带冷门光环”的电影,售票情况不佳,而往届的最佳影片《暮年困境》、《帮派》豆瓣至今也只有80人参与评分,《卢卡》更是因不足10人而显示“暂无评分”。


今年的最佳影片《惊慌妈妈》

 

另外今年虽然有包括《红海行动》这样的热门国产大片参选,但由于评奖季离上映期已经过去了很久,电影市场热度早已褪去,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自然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入围的国产片对整个天坛奖的关注度也就难以起到提振作用。

 

显然,作为一个想要“成为亚洲第一、跻身世界三大”的电影节,目前北影节对于热门佳片的吸引力并不算大。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太多了,大家都疲于奔命地去颁奖领奖,会有一些精神疲劳。


虽然中国电影市场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人还是更认可美国和欧洲的电影市场及电影节奖项,而北京电影节作为B类电影节,天坛奖对于电影主创的吸引力也不是那么强,即使是中国内地的电影节,很多创作者也更希望在上影节这种专业性更强、影响力更广的A类电影节上展现自己的作品。

 

受到国内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多方面影响,商业影响力较弱的北影节目前的处境其实多少有些微妙,和国外有着数十年历史相比的电影节相比,北影节要去思考和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但这并不代表要将其努力否定,毕竟就像担任过北影节评委的陈可辛,在面对北影节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到“成为亚洲第一、跻身世界三大”的目标时所说的——

 

我觉得北京电影节跻身三大电影节,确实是很遥远的,三五年达到不容易,但理想嘛是可以有的,又不花钱的。我们的电影市场很大,全世界电影人都对中国市场越来越看重,外国人来参加北京电影节,也说明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