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阿里的“资金池”
2013-12-06 10:52

再谈阿里的“资金池”

昨天我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结论在我看来是常识,所以没有论证而直接使用,但我发现这些结论对于大家却似乎是新鲜事。

其中争论最大的是关于“资金池”的叙述。我认为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如果在国内做金融的话,一个资金池能够带来无以伦比的优势地位。而许多人并不赞同,认为太绝对了。

今天不妨再专门谈谈资金池问题,并兼及阿里巴巴的一些讨论。

讲阿里之前,先讲点儿别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国内的真实故事,我曾经在书中写过,但在这里我不点名,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处理。如果有人感兴趣,也不难发现是哪家。

一家地产商要盖一栋全国排名前几的高楼,大家纷纷表示不可能。有的媒体好奇地算了一下帐,要建好这栋楼,需要的资金已经超过了这家地产商的承受能力,就算它砸锅卖铁也很难盖起来。经过媒体的放大,人们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但这栋楼却建好了,并获得了一片好评。

事后,有人好奇地问地产商,他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地产商回答:几乎为零。或者说,除了零星的小钱之外,几乎没有投入自有资金。

那它投入的钱都来自哪里?

地产商将自己的运作模式和盘托出:

首先,这块地来自市政府。市政府为了给这个地标工程保驾护航(这关系到许多人的官运),将土地注入了政府控股的城投公司,该城投公司再以合资方的名义和地产商成立合资公司,将地产作价股份注入合资公司。所以,土地不用地产商出一分钱,只是让渡了一小部分合资公司股份而已。
地产商再将土地作抵押,换取银行的贷款,用来盖楼。
但这些贷款仍然不够地产商把高楼盖起来,要算下来,这钱还是出不起。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接下来,地产商先不盖最高的楼,而把配套的裙楼、副楼等全部盖好,卖出去。由于大家都在想旁边马上就是全市地标,加上市政府卖力地鼓吹,这些楼全都卖出了天价。
当裙楼、副楼卖出后,换来的钱就已经凑够了所有建筑费用。
所以,等地产商真的开始盖最高楼时,资金在他手里已经转过好几次了。

整个过程都没有用到自己的钱,依靠政府注入土地、银行贷款、销售回款等,经过合理安排,地产商几乎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就盖好了这栋楼。

这就是媒体和商业的区别,媒体只会机械地计算成本,却看不到在商业操作中的各种便道和潜规则,蕴含着多少机会。地产商所做的一切都不违法,却通过合理地利用资金,做到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金融的现实。中国的金融抑制是全世界出名的,但中国金融又可以让地产商几乎不花一分钱,完全依靠杠杆,就建立起放在美国也排前几名的高楼。这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

答案是:中国的金融业将整个社会的资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供政府和与政府能搭上交道的企业使用,只要在这个范畴里,中国金融业的能量巨大,但对于民间经济,中国却有着极其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而在一个严重金融抑制的社会,不仅是中国,其他地方也一样,大大小小的资金池对于企业来说也尤显重要。各种各样的企业老板都发现了资金的奥秘,一有机会就想搞金融。就连传销都不再做实物,而是直接搞资本运作,那也是一种变相的资金池。

对于企业来说,搞金融获得资金池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当监管松的时候,资金池里的钱虽然是别人的,却可以通过内线贷款变成自己可以动用的钱。而且,内线贷款是一种无法杜绝的行为,它可能违法,也完全可以做到不违法。当金融存在严重压抑的时候,由于市面上缺钱,金融机构出于保险考虑,也会把钱贷给熟人而不是生人,而最熟的就是股东或者关系户。

其次,监管紧的时候,当你拥有银行资产,即便不从自家的资金池里拿钱,别人也会因为你有资金池,更愿意为你担保,或者把钱借给你。

昨天,对于我文章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里,既阿里的支付宝是不是个资金池。人们说,支付宝的资金实际上是托管在银行的,无法动用。而我在文章中又懒得解释。现在不妨做一下说明:我认为钱在那里了,就是资金池,总有方法动用。

大家根本没有理解余额宝对于阿里的全部含义。它除了给储户带来利润之外,增加吸引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把储户的钱从银行托管状态转移到了基金手中,也就是将资金池活化了。这对于银行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于阿里绝对有非凡的意义。

这是我为什么不愿意纠缠于钱在哪儿、托管了动不了这类的问题,只要钱在那儿,迟早会有办法。托管、监管会让钱活化的过程产生不小的难度,但不是不可克服的难度。

还有人说支付宝、余额宝不是一回事儿,但我认为它们只是概念上的不同,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儿,在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中。我也懒得去做区分。

当然,我不认为阿里会直接动用这些钱做内线贷款,他们不会这么笨,只要钱在那儿,他们会有更好的方法。目前,我认为他们想到的是做金融超市,引入更多的金融产品,在做产品的同时寻找其他机会。

同时,这个资金池已经给他们带来了足够的贷款便利、上市溢价,并帮助他们了解和打通整个金融业,他们应暂时满足于此。

回到前话,只要存在金融抑制,资金池就是金融业最大的秘密。有了这个玩意儿,不管你怎么玩,都能获得别人不敢想象的优势。

--------------------------------------------------------

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里,有两个人对于金融的洞察力比别人都高得多,一个是史玉柱,另一个是马云。

关于前者不再提。关于后者,我们不妨谈谈他的技巧。

马云在使用资金时曾经吃过亏,出于资金的压力,把阿里集团的股份卖给雅虎和软银都太便宜了。

但从这之后,他就成了利用别人的钱玩自己买卖的高手。

2007年阿里巴巴.com上市,他利用高估值,从股市上大赚了一笔。

阿里集团最大的成功不是阿里巴巴.com上市,而是利用最垃圾的资产去上市,却卖了高价,为整个集团换来了巨大的整体性优势。上市的阿里巴巴.com在2007年就已经初显疲态,本身根本不值钱,但它从股市获得的资金却成为了整个集团的资金池。到了2008、09年,阿里集团整天喊着要拿出多少亿给小企业过冬,其底气就来自于2007年的上市。

请注意,上市换来的资金从名义上是属于上市公司阿里巴巴.com的,不是阿里集团的。但这笔钱却如同是整个阿里集团的资金池,至少可以起到背书作用。而由于集团间结算的关系,也会惠及整个集团。这样做你找不到违法的痕迹,但实惠却是现实的。

阿里巴巴.com完成使命后,马云将其退市,表面上将资金还给了投资人,实际上却等于白用了几年股民的钱,这个动作也显现出资金池的特征。

阿里巴巴.com在退市后,也迅速萎缩,到现在已经不值一提了。

今年阿里巴巴准备的淘宝上市,本有可能给阿里集团带来另一次巨大的盛宴。但由于港交所的原因,出现了差错。

市面上人们常认为阿里集团这次终于是整体上市,不会再像上次那样了。但这个说法是明显错误的。阿里集团此次仍然在使用2007年的老套路,只是将大淘宝(加上其他杂七杂八不值钱的东西)上市,而将未来可能发展更大的支付宝保留下来。利用淘宝上市形成的巨大资金池来支援支付宝。

这次圈的资金也会比上次多得多。

同样,我并不是指阿里集团会把淘宝上市的钱直接用在支付宝上,这样是违法的。但由于集团内部结算的原因,会有许多合法的渠道让支付宝享受便利。对商业了解的人知道,要想防止一个集团内部的资金交换,是绝对做不到的,因为集团内部的结算价格都不是市场行为,而是行政行为。

我也不认为淘宝(天猫、一淘等)能够值1000亿刀,这个数字不知道被热炒了多少回,但是是有问题的。在许多有问题机构的有问题估值中,故意将支付宝低估,将其余部分高估。让人产生排除了支付宝之后的阿里集团仍然很值钱的想象,这样的想象会造就另一个泡沫。

实际上,淘宝虽然比当年的阿里巴巴.com值钱得多,却由于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市场的饱和,在未来几年后也将过渡到疲劳期。

淘宝最大的价值很可能是给支付宝带来流量,帮助支付宝达成下一次盛宴,而支付宝所带来的金融良机才可能是整个阿里集团的更大归宿。

-------------------------------------------------------

最后,直接谈谈支付宝的资金池问题。

半年前,支付宝的资金池还是死的,也就是说,钱放在银行里不能随便动用。但马云利用余额宝将钱迅速活化,变成了活的资金池,为用户带来了好处,也为支付宝带来了新的机会。

目前我不认为阿里集团会直接使用这个资金池,而更倾向于将支付宝做成一个金融超市,对接更多的金融产品进来。类似于金融的淘宝。

关于支付宝,也还有一些悖论存在。一方面,它要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形成更大规模的资金池。按照阿里集团的惯例,制造点催眠是很容易的,吸引资金并不是难事。

但另一方面,为了规避监管,它又不敢高调宣传。

同时,资金池更大的时候,风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逼迫着阿里集团必须谨慎前行。所谓风险,不是用户资金被盗的风险,而是用户的投资风险。比如,余额宝在规模不大时,能够按照承诺的数额付息,但如果规模更大,那么基金能否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保证利息按时支付?如果资金体量过大,资金的持有成本会迅速增加,而投资机会却会迅速减少。

唯一的办法是引入更多的产品,并逐渐检验它的健壮性。

一旦金融产品形成足够的规模,同时阿里与监管层磨合出足够的空间,支付宝就有可能会像淘宝当年一样快速扩张。

不要忘记,阿里集团是一个会造势的企业,2007年之前,我们如同被催眠了一样满眼都是阿里巴巴.com,2008年,突然间大家认识到阿里巴巴.com不如淘宝值钱,又开始大声为淘宝唱赞歌。这是我个人猜测:只要淘宝上市,阿里集团的整个重心将迅速转移到支付宝,到时候才能看清楚淘宝还剩了什么。

当然,目前的支付宝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形态,关于它我也只能看到这么多。相信马云也在摸索,不可能一下子规划它的未来。但只要有这个资金池存在,出路只是早晚的事儿。就像余额宝也是一次带有目的的无心插柳一样。

我仍然坚持,与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做的探索相比,腾讯和百度都是小儿科。特别是百度,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我从来就不喜欢马云的忽悠劲儿,但必须承认,他已经把这事儿做成了,不是你喜欢不喜欢决定的。

另外,李岷提到了Square模式,认为腾讯有可能像Square一样借助某种新兴模式成为金融玩家。我认为腾讯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确有机会,但腾讯的做法基本上还是对金融业的补充,不是颠覆。不是想直接抢银行的存款,而是起到润滑作用,把银行和用户更无缝地对接。最终的结果,更可能的是利用支付来增加微信的粘性,最终还是做社交平台,不是金融。腾讯要想赚钱,最终可能还是从商家的商业和广告来赚钱。更何况,支付也只是金融的边缘领域,没有资金池,想象空间小得多。

除非腾讯有了新的打法,否则在金融方面与阿里相差仍然太远。就像阿里的来往与微信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样。

-------------------------------------------------

关于对我上篇文章的质疑,我再答几个:

1,我在前文没有区分资金池、沉淀资金和存款,甚至直接用存款这个词,得罪了一些金融教条主义者。我在这里还是要直接使用存款,这就是一种挑衅。

2,我在前文使用了利息一词。而有人提出那是货币基金的收益,不是利息。我在这里仍然使用利息一词,不做区分,这也是一种挑衅。

3,阿里集团与浙江当局的关系。浙江是民间贸易和金融业最发达的地方,阿里巴巴出在这里一点也不奇怪。特别是金融业,这是任何其他省份都不可比的。据我所知,浙江对于阿里的支持比我写得还要深厚得多,不仅是阿里需要金融创新,浙江当局和官员也需要,他们也在等着中央政策松绑,并会在第一时间寻找新政策带来的机会,挤出新的空间,来寻求发展。

最近我不会再写关于阿里的文章,也不愿介入争吵。我更希望有人能从我的分析中看到些许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机械地相信我的结论。

郭建龙供虎嗅专稿。郭建龙,中国作家,作品:《告别香巴拉》、《印度,漂浮的次大陆》,Guo Jianlong, Chinese Writer, Author of: Farewell to Shambhala. India, a floating subcontinent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