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离开“保护罩”的万达电影,越来越有“互联网味道”
2018-04-30 11:29

即将离开“保护罩”的万达电影,越来越有“互联网味道”

2017年7月4日,万达电影“因筹划影视类资产收购事项”向深交所申请停牌,至今仍未恢复交易。回顾十个月前开始漫长停牌时的情形,真可谓惊心动魄。


6月22日,万达电影盘中突然暴跌,至收盘跌幅达9.91%,成交额是前一个交易日的6倍。与此同时,万达公司债亦大幅跳水,史称“万达股债双杀”。


当天中午,万达电影紧急停牌,万达集团声明:“今日网上有人恶意炒作建行等银行下发通知抛售万达债券一事,经了解建行等行从未下发此类通知,网上炒作属于谣言。万达集团特此郑重声明,万达集团经营一切良好,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声明没有挽救市场信心,投资者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万达肯定出大事了。7月4日停牌的事由虽然冠冕堂皇,根本出发点是防止股价继续大幅下跌,本质上与“融断”相同都属于“保护”。


无论如何,停牌只是一种保护措施,其本身不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可识别的风险没有彻底消除,离开“保护罩”就意味着崩盘,乐视网是最好的例子。


万达电影一直在岸上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比如五年、十年)能够稳定地获得利润,这就是上岸的标准。


一些海外资本市场对盈利没有硬性要求,无法在通用会计准则下持续盈利虽然上市却不能算“上岸”,例如途牛、京东等。


A股虽有盈利要求,但某些公司通过财技腾挪出“利润”,如在营收及成本确认上做文章、将研发成本及财务成本资本化、摊销折旧计提不充分等,乐视网再次成为不光彩的例子。


1)每天净利润415万


2017年,万达电影净利润15.16亿,为2011年的4.9倍,六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0.5%。

 


尽管增速放缓,2017年净利润还是达到415万/天,而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比净利润还高30%。


万达电影是响当当的绩优股,自2011年起就一直在岸上。


2)从放映转向流量变现


2014年以来,电影放映收入占比持续降低,2017年放映收入83亿,占总营收的63%。而在2014年,这个比例高达82%。


2017年,广告及商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4亿和18亿。用互联网行业的视角来看,万达电影正在运用“广告”及“电商”两种模式大搞“流量变现”,2017年收入42亿(24亿+18亿)。


放映收入在营收中的比例降至63%,而对毛利润的贡献更是只有24%,原因是毛利润率“跳水”:2014年毛利润11亿、毛利润率24%;2017年毛利润10亿、毛利润率12%。


与此同时,广告业务、商品销售业务毛利润金额及毛利润率全面超过放映业务。2017年广告毛利润16亿、毛利润率67%;商品销售毛利润11亿、毛利润率60%。


放映业务毛利润率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票价水平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发达地区放映资源供给充足,逐步成为“买方市场”,加之第三方订票服务大行其道、19.9元甚至9.9元看电影的活动常年不断,票价越来越“亲民”;陆续进入的低线城市,购买力相对低而且要一手培育市场一手应对竞争,票价根本“上不去”。

 

放映业务毛利润增长乏力,广告、商品销售等“流量变现”业务逐渐成为毛利润的主要来源。2017年,观影人次突破2亿,放映业务毛利润占比仅为24%(2015年占比58%),其它四分之三毛利润来自广告及商品销售。  


基础服务少赚甚至不赚钱,通过广告、增值服务大搞流量变现,万达电影的“做派”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


龙头地位未变

 

2017年,万达电影直营影院实现票房85.86亿,观影次达2.1亿。其中国内票房70.6亿,市场占有率13.5%;在澳洲的市场份额达22%。


截至2017年底,万达电影直营影院516座、银幕4571块。


万达电影票房、市场份额、观影人次等指标已连续九年居国内首位,龙头地位并未动摇。2017年受万达集团“不确定性”拖累暴跌进而停牌。阿里及国资机构入股,说明万达电影的风险已经过去。


有媒体认为“随着万达集团将旗下文旅地产悉数抛售,万达电影的场地优势会遭到质疑。”不客气地说,这种质疑相当昏聩:


第一,万达电影现有516座直营影院的场地优势与出售文旅项目没有毛关系;


第二,13个文旅项目都包含万达广场、每座都设万达影院。文旅项目出售后仍由万达运营管理,万达电影不受影响;


第三,未来万达集团将采取“轻资产”模式:业主投资、万达管理。每座新万达广场还是会设万达影院。#没有万达影院,招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总之,在可预见的未来万达电影的龙头地位及场地优势无可动摇。已有“互联网范儿”的万达电影被阿里参股之后,还有可能玩出新的花样。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