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是谁的上海?
2018-04-30 18:04

上海到底是谁的上海?

虎嗅注:关于上海,之前“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的讨论让上海人很紧张,也让中国的互联网圈热闹非凡。时过境迁,“上海是谁的上海”又带了一波热议,那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此处有新解。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格十三”(ID:GSSW13),虎嗅经授权发布。


搞数据的就纯搞数据,不要带节奏。


带节奏的就纯带节奏,不要扯数据。


我这篇文章全是节奏,先说清楚了,免得有人又误以为是“走近科学”和“精神卫生与健康”以及“新闻联播”。


近日看了一篇搞不清楚到底是秀数据还是带节奏的文章叫《上海是谁的上海?》,声称采集了上海现居住人口的大数据,画了一个上海居民籍贯地分布图。


(来源:城市数据团)


作者很唯美地避开了直接说XX(地方)人,而是说XX籍新上海人,这范围简直大到了全宇宙。要以祖籍或出生地来说,恐怕纯正上海籍的上海人基本都在外环外(称为本地人),在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里,本地人占比重越来越少,都快成压箱底宝藏了。


什么叫XX籍新上海人?绕这么大圈子并没有太大意义,直接说XX人也意思一样。照作者的意思,比如某人是安徽籍新上海人,怎么,他就不是安徽人了?


(来源:城市数据团)


我们通常和朋友聊天,问你是哪里人,不会问你是什么籍贯的新上海人,很多人对籍贯毫不在意,户口本上的籍贯和出生地、生活地完全不相干。


所以,这种带节奏的数据调查报告,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好,就以这个逻辑把上海市人口分布和比例描述完也行,这很数据。所谓统计,见仁见智。统计完了,数据出来了,到这应该就结束了。


但是,作者后面又带出了好几波节奏。


带节奏大家都懂,就是在数据之上,不再使用独立的客观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数据本身,而是有了主观意识。他分别用了很多个饱含个人意愿/个人揣测/个人感受等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譬如“依赖于新上海人的支撑”“忠诚度”“需要上海”“最恋家”“奋斗”“抱团”“打拼”“并没有进入上海的心脏”“只为梦想”“逆袭人生出人头地”“教育机会”“生存糊口”“闯荡”“筑梦青春”……


通过这些情感充沛的渲染 ,一份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大数据统计报告,得出结论如下: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

毫无疑问也是安徽籍新上海人的上海,

毫无疑问也是江浙籍新上海人的上海,

毫无疑问也是湖北、江西、福建籍新上海人的上海,

毫无疑问也是山东、四川、河南籍新上海人的上海……


完全正确,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家的,是党的,是人民的,你只要是国家的人,党的人,这里就是你的。


说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吧?还是不行,还得再升华一下。


最后作者一定不忘再来一波高潮吊颈:


“上海应该公平、包容的对待每一个奋斗者,这才是我们心中的上海,这才是我们心中伟大的城市。”


凡是知识水平高于小学五年级的人,阅读理解都应该能达到这样的水准:通篇看起来本应该是一个数据调查报告的科学文献,最后成了一个心灵鸡汤宝典:


你看,上海现在也是XX籍新上海人的上海,因为这些XX籍新上海人都是来做贡献的,都是可歌可泣的奋斗者,都是默默为城市付出的,也是上海的主人之一。上海如果再不公平、包容对待这些奋斗者,就不是伟大的城市。


大哥,您说的都对,最后的收尾句比较欠揍。如果上海没有公平、包容地对待奋斗者,恐怕您这篇不伦不类的所谓数据报告里的“样本”也根本找不到啊。


但这个讨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即使不基于这些数据来讨论,上海到底是谁的上海?


用“XX籍新上海人”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严重的“标签主义论者”。


只要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北京人或上海人如果在其他城市生活工作,会有人说他是“北京籍新XX人”,“上海籍新XX人”吗?没有,人家不搞这些花花肠子。


人只会往高处走。


你往低处走的时候,乱七八糟的词汇和道德绑架就少了,一些意淫和乱扣帽子的事也自然就不会发生。


你往高处走时,就会天然地去想“是否被欺负了”“是否没有得到公正待遇”,因为向上爬是超过了人的“舒适范围”的,当然会防范意识增强,这是人性的本质。


电影《立春》里,蒋雯丽是个又丑又穷又不得志的老处女,她有个漂亮高傲的女邻居,平时夜夜笙歌。后来女邻居被骗失意,她来到蒋雯丽家哭诉,说“我现在连你都不如了”。蒋雯丽说:你为什么和我说这些?女邻居说:我是把你当朋友了呀。蒋雯丽说:因为我比你差,一切都不如你,你才会说把我当朋友。如果我比你漂亮比你幸福,你就会和我敌对,你还会跟我说这些吗?


这是人的天性,她俩谁对谁错?不存在的,但总有一方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所有的玻璃心都是来源于自卑。


上海人到了外地也会被排外。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杭州开车为了避让斑马线行人而突然减速,没抢到绿灯冲过去,后面急刹车的杭州司机特地绕到我左边,摇下窗户,竖起中指对我们喊:上海巴子!


我们没理他,何必认真。我们也从没有对别人说:杭州人都排外小心眼还很流氓,因为那是个体行为,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如果因为一个人而给一个群体贴标签,就只会因为你自卑而已。杭州还是一座美丽包容又温暖的城市,我始终这样认为。


但那种贴标签的方式之所以被很多人使用,是因为可以给loser找到最好的理由:我在上海一旦没有过上梦想中的日子,那都是上海的错。


贴标签害死人。


北上广深吸引人,因为大家需要这里的资源,恰好这些地方也能随着这些人的到来而神奇地不断变幻出更多的资源需求。城市在默默变化,当地人也在默默支持着这种变化同时牺牲着一些资源,这个道理,想不明白?


带节奏的数据报告是可笑的:新上海人是奋斗者,老上海人都不奋斗啊?躺着就能活七八十年混吃等死?


清醒点,我无法做到像你说得那么煽情,但现实是摆在眼前的:利益是相互的。


正因为上海能给XX籍新上海人带来机会、财富、生活质量的提升、无限的可能,因此每天才会有无数“奋斗者”来到这里。


所以不必刻意把每个人都描绘得过于伟大,好像都是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一样。资源和获利是互换的,不存在谁占了谁便宜。


但这里强调一点,并不是所有“奋斗者”都如你想象中偶像剧一般光伟正,顶着真善美的拼搏努力的光环人见人爱。为这个城市良性发展做了实质贡献的只是一部分奋斗者。同时,占用了社会资源的却几乎是所有奋斗者(别的不说,只要光看看浦东新区幼小初的学生比例就很明白了,不需要多解释)。在这种前提下,这个城市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接纳新人进来。


奇葩的是,这个不断接受新人涌入的城市,不论是奋斗者还是投机者还是来拖后腿的,都没有被拒之门外吧?北上广深对外牌车限制最少的应该是上海,对户籍约束最少的城市之一也是上海。尽管如此,上海却从没有停止过被人说成“排外小气不包容”,你不觉得真是见了鬼?


更别忘了,每一个在上海生活的人,无论是有上海户口的还是所谓的“新上海人”,哪一个不会经常碰到令人发怵却对其无能为力的劣质人(什么是劣质人也不需要多解释了)。能怎么着?忍着呗,否则这个“排外”的罪名是洗不清的。


道德绑架了解一下?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是这样唱的: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这个情怀二字,是重点。


对一个城市的情怀来源于长时间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并不一定就是“上海籍”,但在长久以来上海根本没人强调这个“籍贯”的概念,有很大一部分上海人的户口本上“籍贯”都不是上海。只有某些非常在意籍贯的人才会强调,甚至还经常听到这样的:“你以为你是什么上海人啦,不也是以前从江苏浙江移民来的?”


是啊,没别的可提了只能提这茬,那就提呗。


这就是情怀的区别。


上海人也分三六九等,有的素质很差,有的还不拿正眼瞧人呢。如果这成为一些“新上海人”鄙视上海的理由,那请问您的家乡是不是每个人都100分?如果是,您又为什么跑到这个鱼龙混杂的上海来了?


既然都说上海是海纳百川、包容公正,那就要以同样的要求对待每个人不是吗?不能一边要求“老上海人”海纳百川包容公正,一边却不要求“新上海人”包容上海的一切,横挑鼻子竖挑眼,有点不开心就归咎于“上海人blablabla”......这不是双标吗?你要想爱这座包容和向上的城市,你自己首先得包容和向上。


所以上海到底是谁的上海?


是正经奋斗者的上海,是不矫情者的上海,是不贴标签者的上海,是没有玻璃心者的上海,是不双标者的上海。


作者简介: 十三姐,魔都宅腐文艺斜杠女青年代表,集专栏作者 / 前卫派心理学者/城市画像探索者于一体的花季妇女,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