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式上网:如何拯救我们摇摆的注意力?
2018-06-05 22:04

海草式上网:如何拯救我们摇摆的注意力?

本文来自腾讯研究院旗下的社科类研究平台:S-Tech,微信号:S-Tech1014,作者:高洪尧,编辑:张楚婕,虎嗅获授权发表。


随着海草舞的走红,那颗随风飘摇、在浪花里舞蹈的“海草”被赋予了更多的深意。既然生活中那些犹豫不决,在不同选择间摇摆不定的人被称为“海草精”,那么在网络行为里,今天S君决定给大家科普一下:




眼观六路,多线并行:打开的APP,还可以再多一个


你肯定有过类似的体验,一边拿着平板看视频,一边对着手机回消息;刚准备上网查文献资料,又被618的大促广告吸引着点开了某宝;一边和朋友语音通话,一边马不停蹄地赶工作。如果你对此深有体会,那么……你一定是海草式上网大军中的一员了。


其实,在学术上,这种同时做多件事,其中包括媒体使用的行为被称为媒体多任务(media multitasking)(Vega,2009)。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媒体与日常生活(如,边工作边打电话)

2)媒体与媒体(如,边听歌边浏览网页)

3)单个媒体本身(如,同时浏览多个网页)


随着各种娱乐APP的诞生,我们越发感觉到,“在网上只做一件事”好像很难令我们感到满足了


事实上,虽然媒体多任务处理指人们同时做多件事,但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是同时进行,而是像海草海草海草一样——不断转换的。在短暂的时间内,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网页转换到另一个网页,从网购转换到电话聊天……


甚至有的时候,看似不用投入过多注意力的听音乐也是需要转换的,一旦我们想注意歌词的内容,或是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注意力其实就出现了转换。



虽然媒体多任务处理的方式让一些人可以不断地游走于不同事务,但却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首先便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当代人都想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因为在转换的过程中,人们会分心、遗忘,然后又不得不重新梳理思绪,浪费了大把时间。


而且,经常进行媒体多任务操作的人,不容易完成那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深度思维”,相反,他们更偏好只需要短时注意的“广度思维”(Poldrack & Foerde,2008;杨晓辉,朱莉琪,2014)。这样的人更喜欢刷微博、看小视频,却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一本书。


另一个发现是,重度媒体多任务群体会更加冲动、流体智力更差(Minear,Brasher & McCurdy,2013)。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会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在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常进行媒体多任务操作的学生,学业表现更差(Rosen,Carrier & Cheever,2013),抑郁和社会焦虑水平更高(Becker,Alzahabi & Hopwood,2013),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交恐惧(杨晓辉,朱莉琪,2014)


三个改变,拯救专注:换种“刺激”,换种心情


海草式上网会给我们的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如何减少、避免这种媒体多任务处理呢?S君在这里提供一些可行的小改变,或许可以给各位海草使用者们一些借鉴。



1. 替代性选择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个概念叫“感觉寻求”,它包含了四个维度:寻求刺激和惊险,寻求体验,放纵欲望和厌恶单调,高感觉寻求的人倾向于寻求新异刺激和体验,因此单一的媒体行为会让他们感到单调、没有新鲜感,进而需要同时进行多种类似行为来得到满足,比如一边写报告,一边看综艺。


所谓替代性选择,是指这些高感觉寻求的人可以通过除媒体以外的刺激来满足自己,可以健身、运动。如果实在难以摆脱网络的束缚,或许可以尝试观看恐怖片等具有比较强烈刺激的行为,填补满足感,进而避免或减少在媒体使用时三心二意的几率。


2. 自我管理能力


在Szumowska等人(2018)的研究中,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即使有多任务行为,比如同时打开了几个网页,但转换的频率低,会选择完成一项再转换到另一个,很少进行任务转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心一意投入到某件事。


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在突然想到某某新出了一首歌后,便会立马停止看文献,并打开浏览器进行搜索。所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可能避免随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当进行某项任务时候,可以借助外力把其他干扰媒体关掉,或者在天马行空的念头闪过时,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坚持看完这一部分,再做其他的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任务转换带来的分心。


3. 正念冥想


冥想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媒体多任务处理让人们不断地在不同事情上来回转换,导致很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


通过冥想可能有效缓解这一负面影响。Gorman和Green(2016)发现,短期冥想能够提高那些进行媒体多任务的人群,特别是对重度使用的人群益处更大。然而,这种效益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或许可以考虑进行长期冥想。


合理“海草”,三种好处:摇摆转换,灵光一闪


说到这里,科普还没完。下面S君要说说,其实做个上网的“海草精”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不同的研究表明,适度、合理的“摇摆”行为也有积极的一面。



1. 提高多感觉整合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重度媒体多任务行为会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上,难以集中到具体事情。这看起来是一个劣势,但在其他的认知任务中也许是个优势。


在一项研究中(Lui & Wong,2012),研究者让被试者完成一个视觉搜索的任务,并且时而播放与任务无关的背景音乐,时而不播放。在有同步音调情况下,被试者需要用到多感觉整合,即包括两种加工方式:视觉和听觉。


结果发现,当没有同步的音调时,那些经常进行媒体多任务处理的人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表现较差。这说明他们确实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几乎所有信息上。然而,当存在同步的音调时,他们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反而表现得更好。这和我们边浏览网页、边听广播很类似,也许正是平时的多媒体任务处理,锻炼了这种多感觉整合的能力。


2. 改变时间感知与愉悦感


曾经住在六楼的S君,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爬楼梯,既绝望又无奈。不过有趣的是,每当S君边爬楼梯,边看手机时,就会觉得爬的很快,不一会儿就五楼了,甚至还有一丝不舍。


当然啦,看手机只会让人爬得更慢,不可能超过专心爬楼梯时的速度。所以一个可能的解释便是,看手机这个行为改变了时间感知。是不是这样呢?Chinchanachokchai,Duff和Sar(2015)让被试者一边看广告一边进行其他的媒体行为,例如浏览其他网页,发现他们的时间感知要比那些只看广告的人更短,即感觉时间过得快,而且他们对广告的评价也更高。所以,有些媒体多任务行为反而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


基于此,我们不妨以任务为导向来对待海草式上网,比如,我们可以在等待视频广告、排队等车等这种难以带来积极体验、还浪费时间的事情上,进行一些其他的媒体行为:看几篇短文、背几个单词、亦或加个购物车……(但要确保安全哦),给枯燥的等待换一份心情。


3. 增强创造力


Jackson G. Lu等(2017)发现,当人们进行两个具有(需要)创造性的题目时,来回转换能够有效提高创造力。具体来说,人们需要思考题目一30秒,然后思考题目二30秒,如此类推。研究者认为,任务转换能够降低人们的认知固着,进而提高创造力。


所谓认知固着,简单来说,便是因为既有的思路、行为方式的影响,导致我们忽略了更简单的做法、或是难以找出创新有效的解法。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切换题目并不能提高创造力,而是需要固定时间不断转换


根据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在进行媒体多任务操作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做一些需要媒体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事情时,固定转换时间,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写博客的同时,固定一个转换时间,浏览并参与创新设计的网站,或许能有意外的惊喜。


在今天,海草式上网似乎不可避免,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同时玩着手机、开着电脑、看着平板……毫无疑问,经常进行媒体多任务处理对我们有很多负面影响,上文也提到了一些可能的应对方法。


但考虑到媒体多任务处理中的积极一面,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根据不同的任务、事情,有技巧地在不同的媒体中转换,这样也许有利于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大环境中,更好地适应、生存、健康发展。当然了,除了上文提到的以任务为导向、刻意固定转换时间,还有很多“技巧”仍然需要不断探究。


“海草式上网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任何时刻、无法自控地摇摇摆摆。今天S君想告诉你的是如何有技巧地摇摆洒脱。利用好多终端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不被它们干扰得措手不及。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你在摇摆转换间都做了什么傻事,又有什么经验?


参考文献:

1.Ophir, E., Nass, C., & Wagner, A. D.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7), 15583-15587.

2.Alzahabi, R., & Becker, M. W. (201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a multitasking, task-switching, and dual-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9(5), 1485.

3.Szumowska, E., Popławska-Boruc, A., Kuś, J., Osowiecka, M., & Kramarczyk, J. (2018). When frequent media multitaskers perform worse and when they do not: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manipul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3, 184-193.

4.Minear, M., Brasher, F., McCurdy, M., Lewis, J., & Younggren, A. (2013). Working memory, fluid intelligence, and impulsiveness in heavy media multitasker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6), 1274-1281.

5.Becker, M. W., Alzahabi, R., & Hopwood, C. J. (2013). Media multitasking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2), 132-135.

6.刘晨, 孔繁昌, & 周宗奎. (2014). 从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 青少年的媒体多任务行为. 心理科学, 37(5), 1132-1139.

7.杨晓辉, & 朱莉琪. (2014). 大学生的媒体多任务操作与个性及不良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4), 277-282.

8.Lui, K. F., & Wong, A. C. N. (2012). Does media multitasking always hur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9(4), 647-653.

9.Chinchanachokchai, S., Duff, B. R., & Sar, S. (2015). The effect of multitasking on time perception, enjoyment, and ad evalu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5, 185-191.

10.Lu, J. G., Akinola, M., & Mason, M. F. (2017). “Switching On” creativity: Task switching can increase creativity by reducing cognitive fix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9, 63-75.


本文来自腾讯研究院旗下的社科类研究平台:S-Tech,微信号:S-Tech1014,作者:ST轻内容创作人 高洪尧,编辑:张楚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