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是一种折磨
2018-06-06 06:40

被爱是一种折磨

八年前的情人节,凌晨5点。


A站创始人Xilin在百度贴吧Acfun吧发了这样几段话——


“ACFUN一直以来的存在模式,是不合理的。”


“我考虑最多的,也是ACFUN最重要的,是ACFUN的生存问题……商业化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找不到正确可行的商业模式,生存、前途一片渺茫,对于一个真正想一辈子想投身动漫行业的人来说,才是最大的悲哀!”


事实上,彼时的Xilin已经以400万的价格卖掉了A站。一年后,这个“集合国内高端动漫游戏爱好者”网站的创始人,却在贴吧连晒多张女友的黑丝照,摇身成为“现充”,彻底告别了二次元。


令人唏嘘的是,此后每逢A站服务器挂机、自曝家丑、换管理层、被传出售的时刻,这个贴子都会被A站网友挖坟——


“八年后再看,更是讽刺”

“如果八年前的这段话,能够被实现……”

“完了,全他妈完了”


如同那句歌词:“为什么脆弱时候,想你更多。”从Xilin到赛门,往往是站长走后,Acer更会念起老站长在时的好,再看着被隔壁一天天甩在后边的A站,摇首叹息。


昨日被快手全资收购的消息传出后,毫无疑问又是一轮自嘲、怀旧、悲愤的三连击。


用爱发电


A站的财务数据已经不忍多看,这个每年按亿亏损,实际DAU勉力维持百万量级的三线互联网社区,最惨时交不起服务器费用,拖延员工工资数月。


A站曾经有多辉煌也不必赘言,正如知乎“如何以‘这曾是朕的江山’为开头写一个故事?”的问题下,排名第一的这个答案——

 

(不熟悉AB站历史的朋友,请读我此前的文章《AB站大史记》


事实上,作为一家股权结构复杂混乱、管理层随机清洗、几乎毫无职业上升空间和稳定性可言、收入不仅一般而且欠薪的公司,A站绝不是什么打工圣地。然而一代代因各种原因出走的A站老员工,却往往倾向于在离职后怀念过往。


“我刚加入A站的时候,A站也是站在一地狼藉之中的,但这依然无法掩盖它身上的独特的社区气质和潜力。现在回想起来,2015年的下半年,是我12年职业生涯中,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原A站产品VP伊卡洛斯之翼


“大家不是不能吃苦,最苦的日子屁都没放过一个,只是眼看着这种局面,说不寒心那是假的。没有人比我更爱这个网站。”——原A站站长赛门


如果说A站员工们对公司的感情,是他们所说的“AC让我们有种家的感觉,让我们去为之努力”。那么Acer对A站的爱,更是溢于言表。


今年2月A站宕机后,由于业界传闻阿里旗下基金要入股A站,加之A站此前使用阿里云服务。Acer们纷纷跑到阿里巴巴官方微博评论区哭诉,求爸爸接盘A站——

 


那个曾经锐不可挡的、将教条与腐朽踩在脚下的A站,那个曾经将“网瘾战争”之拷问传遍全网的A站,那个曾让电脑前万千宅众不再孤独的A站,在泪光朦胧间,恍如隔世。


爱的代价


不难发现,A站是一家背负着大量情感的公司。无论员工、用户还是媒体、业界,面对A站时都不忍心说狠话,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凡有些起色(甚至于只要还能正常使用),都值得庆贺。


这恰恰是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时,会有以下几类情绪表现——


第一类为平淡型,以大部分工具类产品为代表(除了美颜、比价、炒股等类别),基本上很少有人会在使用搜索引擎和共享单车时心情澎湃。


第二类为内容左右型,以大部分媒体属性的产品为代表,比如刷各类资讯信息流,看到美国佬使坏阻挠华为中兴,便容易拍案而起。


第三类为人格左右型,以大部分社交网络为代表,比如当打开附近的人/私信收件箱/@提醒后,发现一个仰慕已久的大V或一位可爱迷人的异性,对自己表达结识的意愿时。


第四类为信仰充值型,原教旨A站用户就属于这类,他们除了会被视频和其他up主影响情绪外,还会在使用中对网站产生日积月累的感情。进而会在不同情况下,展示出伤感、愤怒、守护、自嘲等种种状态。


这种超越产品、服务和用户,直接对品牌本身投射的爱,多见于各类“定向服务某圈层”的小众社区或“精神家园”。比如豆瓣、知乎、AB站,曾经的人人网、牛博网等。


根据用户情绪类别的不同,可以大致推论出该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类型。比如平淡型的产品,几乎只能靠后向收费,即通过广告类合作产生收入;而内容类产品,则可能在后向收费的基础上,直接向用户前向收费;人格型产品就更复杂一些,可以在前两种基础上,再挣一笔“用户对用户的收入”。(关于这些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可参考我此前的文章《如何发动群众挣群众的钱》


那信仰型呢?


小众社区最理想的赢利模式,是金主打赏或包养。比如罗永浩当年回答牛博读者提问时说过的:“不赚钱做得也很开心,网站的支出现在还不大,已经有‘爱国资本家’、‘开明士绅’愿意赞助牛博网了,所以以后支出大了也不怕。”


然而,如果金主不踊跃,或干脆用户普遍比较穷,那就只能搞些品牌周边卖一卖,接点用户能够接受的广告。比如豆瓣在过去几年中的商业化尝试路径,就是在“不做变现担心你死掉,做变现更害怕你变味”的拧巴中不断摸索的。


说到这里,已经可以点题了——用户对品牌本身的厚爱,是绝大多数企业承受不起的。那些凝结了真情实感的公司,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很难在商业化方面有太多建树,至于倒闭的更不鲜见。


难念的经


被人爱也是种错吗?是的。


以A站为例,当B站崛起,并隐隐有后来居上的气象时,A站用户自恃“此路是我开”,与B站用户展开了长期的对喷与攻讦。这种看起来团结抗敌的盛况,却暗含了几个隐患:


一、在一个缺乏合理功绩排位,不靠金钱或选票维系权力秩序的人类社群中,必然会导致“信仰攀比”。即众人为了争夺话语权,纷纷拼资历、表忠心,比谁对组织的感情深,谁的信仰更真诚坚定。


二、长期而深厚的感情投入,会让人难以理性看待所处的群体,以及群体外的世界。随着时间推移,自己所处的社群越来越不容置疑,而外界的眼光越来越居心叵测。


三、由于付出了真情,人会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付出找一些平衡和理由。比如很多小众歌手的粉丝不希望歌手大红大紫,因为喜欢一个反潮流的歌手代表着品味独到甚至高雅。


总之,就是A站已经成了用户心中的圣经、母亲和孩子。


随之而来的事情也就符合逻辑了——


某网友在A站评论区透露出自己原本是B站用户的身份后,得到了大量谩骂和嘲讽;


“形成了围绕管理层价值观统一的用户群,并开始排外”,甚至产生“上过B站堪比妇女失贞”的氛围;


A站的知乎运营出现重大事故后,竟有用户力挺“A站目前的表现基本完美符合在用户心中的设定,你要不喜欢,你随意”。


在这个原教旨社区的不断自我迭代、洗刷和强化后,A站已经被寄托了太多意义,从一个网站变成了某种崇高的理想符号。有位老用户这样评价到——


“它的拥护者陷入一种强烈的自媚中: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当爱与泪水都成为一种政治斗争手段时,当ID高于5位数都不敢发言时,这个站别人已经用不起了,诸位战士就敝帚自珍吧。


一家成熟的企业,不应该轻易被用户的情感绑架。如果要为A站十年创业史总结教训的话,这条必不可少。


此前,腾讯系的知乎和B站都曾依靠外来用户的大量涌入,以大众化的方式逃脱了老用户绑架,不知同是腾讯系的快手,能否帮助A站完成同样的转变。


毕竟,如果初恋女友只能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人才能存活于世间,那也比她就此香消玉殒要好得多。


(我的A站用户资料)


本文题图为电影《道士下山》剧照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