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2》:一部注定与好评无缘的科幻冒险片
2018-06-20 16:01

《侏罗纪世界2》:一部注定与好评无缘的科幻冒险片

文丨程贤,微信公号:程贤Allen(ID:allenchan157)


《侏罗纪世界2》注定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不会是一部受欢迎的作品。迄今为止,它在豆瓣上获得的7.1分评分,就算在一众标准流水线的美式商业片中也算是极其平庸。


原因是什么呢?开创性上早已不能和十七年前的《侏罗纪公园》相比,哪怕力图引入更多与原始系列相关的彩蛋,也并没有起到太多除了让观众眼前一亮之外的作用;情节的安排上,也有些许不流畅不恰当之处;但这些问题,仅仅是被豆瓣首页的高赞差评所一笔带过的。他们批评的重点,集中在了电影传递的价值观上:在他们眼中,电影中主角们的行动和选择,正是所谓“白左”们愚蠢的又一表现。



01


电影开头简洁地道出了引发一切矛盾的难题:前人对待技术的鲁莽、自大,所带来的后果只好丢给后人承担。


一个早已灭绝、不知道是否能和现今环境和平共处的物种被突兀地带到了世界上,始作俑者天真地以为,恐龙都能被围栏和高压线控制住,乖乖成为用来为自己赚取金钱或更多鲁莽成果的工具。哪怕在一次次失败以后,贪婪依然驱使着人一次次冒险,让后人所面对的情况变得更加棘手。于是,当面对全部恐龙因为唯一的栖息地即将被火山吞没后应该作何选择时,人们最终听从了原始系列中Jeff Goldblum所扮演的博士的建议,选择了用无奈之下仍然坐视不管试图结束继续创造悲剧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恐龙显然是无辜的,无论是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是伤害人类,都不是它们的主动选择。当它们和人类的生存矛盾已经到了必须二选一的时候,选择因自保而牺牲前者也无可厚非。但是真的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吗?这中间好像还有一些可以选择的余地,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倾其所有,为一个最好的结果努力?这是几位主角们的愿望。


他们的形象,简直是在知乎上最可能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典型“白左”: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眼镜加T恤衫的码农Nerd装扮,不赶紧在500强企业里找个工作,而是挤在一间连电梯门都要用手推开的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却操心着十万八千里之外的恐龙。


那种看到国会听证结果后焦急、愤怒的眼神,简直是“无知幼稚”的最好诠释:


“放着安安稳稳的日子不过,去操心一些会吃人的动物,这不是害人害己的圣母X是什么!”


其实,这种身上具备浓厚理想主义气质的年轻人,在欧美的大学校园中非常常见。他们不仅热心于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动物或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更是会“心血来潮”般地去在乎世界上某个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人、什么群体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也因此,美国大学常被中文互联网世界中的一些网友嘲笑为“白左重灾区”。


02


那么,他们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


人类本能的同情心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从父母和学校所接受到的教育里,同情心通常也是受到鼓励与支持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价值背后,也不乏“利己”的理性角度。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今天所享有的中产阶级生活,并非完全是与自己和父母的努力正相关,而是存在许多结构性的因素。换句话说,他们明白,作为白人或作为中产阶级的身份,让他们能够“躲开”一些针对少数族裔的或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歧视、伤害,也就是说享受了某种与生俱来的“特权”。


如果自己出生时带着另一种肤色,可能就成为了一个因享受不到良好教育而沦落为帮派成员的非裔、拉丁裔同龄人。


认识到随机因素带来的后天发展的巨大差异,也就会给他们一种恐惧感,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将这些前人遗留下来的、系统性的因素补齐,将自己放在无知的幕后时,才能放心地做出选择。因为无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走出来,都能站在一个较为平等的起跑线上,而不必因为与生俱来的因素去承受不能归咎于自己的伤害。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的胡思乱想。去年年底,NPR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探究了美国黑人产妇在生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黑人产妇的死亡率平均是白人产妇的三倍。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有我们所熟知的医疗条件较差,甚至缺少医保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区别对待。另一个鲜有人注意到的原因,就是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歧视为她们精神上带来的压力——在超市中更容易被店员怀疑盗窃,或是开车穿越高档住宅区时更容易被警察拦停等;某一年龄的黑人妇女的身体,各项指标竟接近于年长七八岁的白人,这种区别折射在生育风险上是显而易见的。


有记者曾采访过一位意外去世的产妇的家人。她其实并非一名十分“典型”的受害者,博士学位、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中产阶级里也算得上优渥的经济条件,已经帮助她避开了很大一部分伤害。但前文中所提到的日常压力造成的”慢性“伤害以及医生对她不良反应的忽视,依然夺去了她的生命。


与之类似的例子并不难找到。可见,“白左”们并非如有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空穴来风。而在这部电影中,同样的理念被应用到了另一个物种身上。乍一看,可能有些略显生硬,可仔细一想,这些长相骇人的生物,同样是人类一系列系统性错误的牺牲者。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在时时刻刻地放大这一点:腕龙扭动长长的脖子挣扎着消失在岩浆里的身影;当恐龙被放进人类世界里后夕阳下、月光里矫捷的身躯,并最终通过那个克隆人小女孩和人类连结起来:“它们也是生命,和我没什么区别,我做不到看着它们死。”


03


当然,电影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生活的直接复述,为传递某种理念在情节上有所夸张是必不可少的。当同样的情节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也要经过复杂的论证。但出现在这些评论中的,恰恰是对“白左”理念本身的否定。况且,这种声音也并非仅仅止于曲解些欧美发生的大小新闻,而是已经渗入了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中。


就在近期,微博一位女网友,因为晒出自己和非洲某国男友的合照,而被某些大V无意中发现并转发,从而立刻陷入了网络暴力的漩涡。随后她接连发出数条微博解释甚至注销了自己的账号,直到今天,你搜索相关的关键词,仍会发现有不少是针对当事人的谩骂。


另一件事,则是爱因斯坦早年日记的英文版出版后,一些他在100年前到访中国后对当时中国人的描写开始被注意到,其中有不少属于对整个种族十分片面、轻蔑的论断。我大致看了一下,几乎所有外媒得出的结论都很相似,即“虽然爱因斯坦的科学成果与后期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十分伟大,且这应是为他做出历史评价的主要依据,一个人的观点受到时代局也实属正常,但若真的要将这件事情单独拎出来分个对错,那无论如何不应说种族歧视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倒是国内网友们的评价让我有些吃惊。哪怕自己所在的族裔成为了受歧视对象,绝大多数声音也都是在为这个行为本身辩护。拿出的理由,是“当时还麻木、愚昧的祖辈,活该受到这样的评价。我没看出他的描述有什么不真实、不科学之处”。


这件事其实可以折射出许多反“白左”声音的中心论点:一切都可以凭个人努力争取来,所以一切也应该凭个人努力去争取的“丛林法则”,并美其名曰“竞争越多越有利于发展和进步”。这种逻辑所忽视的,恰恰是前文所提到过的结构性缺陷,即在同样的赛场上,有些人的起跑线已经与终点相差无几,而另一些人还在挣扎着想找到赛场的入口。在他们眼中,对后者的照顾仿佛用直升机将他们直接空投到了终点。而实际上,只是运动场的门为他们打开,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赛道和起跑线而已。


这赛道是什么呢?是尊严,是被平等对待的权利,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等等。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生来就享有的东西,是无数思想家哲学家的成果为我们带来的进步。既然我们这么辛苦地一步步从丛林里走出来,干嘛要回去呢?


04


站在个人的角度,面对类似的问题该作何选择其实并不困难。将自己放在那块“无知之幕”后,走出来时,你的身份可能是优势族裔、中产阶级,也可能经历不幸或成为少数,甚至可能成为那个被克隆出的小女孩,亦或是贪欲所创造的那只恐龙。


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在哪一种世界中呢?如果是我,我一定飞速冲向那个哪怕多承担一份责任,也不去做用毒气杀死恐龙的刽子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