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商超赋能大战,谁能笑到最后?
2018-07-16 17:30

商超赋能大战,谁能笑到最后?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湖南零售连锁企业步步高似乎在经历幸福的烦恼。作为在线下有一定优势的传统零售企业,步步高正在成为多家新零售赋能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

 

今年1月,步步高与多点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供应链、仓储物流、线上配送、会员服务和商品管理等全环节的深度合作。步步高湖南长沙王府店、长沙梅溪湖店、环宇城店三家门店将首批上线多点Dmall O2O业务,长沙南国、长沙东站店等在内的17家门店将开通多点Dmall自由购、秒付和电子会员单等功能。

 

2月,步步高获腾讯、京东入股,合作也随之展开。步步高接入腾讯小程序,通过小程序扫码购、到家服务等形式,计划将线上业务销售,即增量部分占比做到整个零售总额的10%;并希望借助腾讯的数字化能力,使步步高会员规模突破500万。

 

5月,步步高与京东到家合作,长沙、成都、南宁、重庆等地的200余家步步高门店将陆续上线京东到家,并在前置仓、配送、会员体系等方面进行合作。

 

新零售大潮方兴未艾,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为零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赋能平台,争相服务传统零售机构,上文中的多点、腾讯小程序、京东到家都是为传统零售企业提供线下线上解决方案的平台,步步高作为传统零售企业面临着选哪家来合作的幸福,而对于新零售赋能平台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毫无疑问已经摆在眼前。


谁会赢得战争、笑到最后?

 

零售业技术赋能的演进

 

为零售企业赋能并非新鲜事,在本世纪初家电连锁兴起时,苏宁正是通过IBM等公司为其开发的IT系统,实现对线下门店和供应链的高效管理,开启了线下家电零售的黄金时代。传统IT厂商为零售企业做IT系统可以看做是技术赋能的初级阶段。此后,互联网兴起,传统零售企业也开始通过网络来销售产品,这也可以看做是新技术对传统零售的赋能过程。


如今的新零售赋能可以看做是延续,但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背景当然就是新零售的兴起,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零售企业仅有IT系统已经不够了。

 

什么是新零售,新在哪里?


新零售是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新技术与新商业设施,将商品与用户需求、将人、货、场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更精准、更高效匹配的过程。


新的市场环境是指消费者主权时代来临,迎合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类的需求、消费方式的需求,日益成为决定零售业竞争的关键,具体来说,顾客希望有高性价比的手机,希望有消费升级时代的中高端食材,希望有更新鲜的食品,希望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商品,这就需要零售厂商采购高性价比的手机,采购高端食材,提供冷链物流和生鲜,提供外送和堂食等多种选择。

 

这对于零售企业的货品管理、会员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挑战:


零售企业需要通过会员管理使用户行为更多地线上化,从而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进行更精准的营销;

需要通过货品品类管理与货架空间管理来增强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能力,增加坪效;

需要增强供应链掌控能力,来提高货品的优质程度,维持服务的稳定性与低成本;

需要配备物流配送能力来相应顾客的即时需求,多途径触达顾客,从而带来销售增量。


要形成这些能力,背后是平台流量获取能力、线上化运营能力、物联网技术能力、大数据技术能力、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外送能力等多种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传统零售企业除了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优势,在其他能力上都是短板。这就使得传统零售企业对于新零售赋能存在现实需求。

 

对于赋能平台来讲,当然不是来做慈善的,大企业如阿里京东做赋能,为的是扩规模壮生态,在变现方面这些大企业有的是手段。提供新零售技术的创业公司则是将赋能作为营收来源。

 

当下主流的赋能平台

 

为零售企业赋能,正在逐渐长成一个大生意,从BATJ这样的大企业,到多点、闪电购、深兰科技这样的创业公司,再到用友、金蝶这样的应用软件厂商,都在提供新零售方面的解决方案。


从新零售概念兴起的近一年来赋能平台与商超企业的战略合作来看,阿里系的盒马与淘鲜达、腾讯旗下的小程序与腾讯云等工具、京东到家、多点、闪电购等平台的赋能活动较为活跃。


 

阿里的盒马鲜生和淘鲜达

 

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几乎已经成为新零售的标杆。凭借高端生鲜+线上下单+线下体验并堂食的用户体验,以及背后的供应链、配送能力,盒马鲜生迅速成为网红超市,截止目前已经在全国13个城市开店50家。盒马鲜生的目标是2018年底全国开店超过百家,未来几年要开店超过2000家。

 

单店的开店成本在数千万左右,如此的开店成本和开店节奏,只靠自己的资本和直营模式肯定吃不消。盒马鲜生也开启了对外赋能,与多地的区域零售企业洽谈合作,输出自己的技术与模式,降低开店成本

 

当下盒马鲜生在密集与区域零售商洽谈合作,赋能区域零售商,联营新零售业务。


在合作中,区域零售商负责建区域市场的线下部分运营,比如门店选址、门店管理运营、员工管理等。线上部分则由盒马负责,为区域零售企业输出盒马技术系统、数据系统等功能模块,并提供APP接入、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支持。

 

目前在浙江省区域内,盒马鲜生超市门店都由三江购物开设,三江购物特设一个公司来负责盒马鲜生超市的开设及经营管理,除供应链外所有的经营管理系统都由盒马鲜生公司总部提供。西南地区首店盒马贵阳荔星店,则是盒马鲜生与贵州市当地零售企业星力集团共同推进的项目,在福州的项目则是与新华都联营。

 

盒马鲜生赋能的是大体量的商超,单体面积在数千平米左右。针对中等规模的商超市场,盒马鲜生推出了全新品牌“盒小马”,面积在数百平米左右,与盒马鲜生大店相比,舍弃了餐饮区。目前首店与大润发合作,已经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附近落地。


这其中大润发负责供应链和门店运营,盒马鲜生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支付和配送环节,另外会引入阿里大数据、算法及大润发全国门店的商品库按需精选商品。


在配送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淘宝中的“淘鲜达”入口在线上购买盒小马商品,并且享受3公里以内最快一小时的配送服务。



在技术赋能上,盒小马借助阿里大数据及算法技术作为底层支撑,结合盒马鲜的数据化运营经验、大润的门店管理经验,数据选址、数据选品、流量运营等可以做出一些新零售创新玩法。

 

淘鲜达也是阿里的赋能平台,于2017年上半年推出,主打轻“盒马模式”,即基本不涉及开新店,主要是改造传统超市,实现线上生鲜订单一小时内送达。其赋能对象主要是中小商超,以及三四线市场的零售企业。


也就是说,淘鲜达与盒马鲜生有明显区别,盒马鲜生对于传统零售企业的赋能,体现在合作开新店,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对外输出,针对的是零售业的增量;而淘鲜达主要是对已有的商超进行配送、技术等方面的赋能,针对的是存量。此外,盒马鲜生开店基本都是大体量的商超,而淘鲜达主要接入中小规模商超。


淘鲜达在手机淘宝有入口,超市将商品信息同步到淘鲜达,就可以获得来自手机淘宝的线上流量。除了流量和配送赋能,淘鲜达还提供拣货能力,通过物流动线设计、高频商品后仓化等方式提升捡货速度。物流动线设计是指淘鲜达综合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为捡货员设计速度最快、距离最短的捡货路径,以此满足线上下单率相对较低的商品品类分拣。针对高频商品,淘鲜达根据销售数据,将其提前陈列于后仓中,避免出现捡货员和顾客在货架边抢货的现象发生。

 

数据显示,截止今年7月初,淘鲜达已开通88个城市,上线273家门店。目前,盒马、大润发、盒小马、欧尚、新华都超市、人本超市、三江购物、顺客隆超市、中百超市、庆客隆、旺中旺等门店已经接入淘鲜达服务。


目前来看,阿里系是资源最丰富、布局最广的赋能平台,既有自营的新零售探索,也有对外的赋能,有配送体系、货品管理、大数据支持的门店管理与数据选品等多方面能力。不过目前对外开放的更多是淘鲜达的能力,盒马与盒小马则主要是与阿里投资的线下零售企业合作。


阿里凭借资金、品牌、资源等优势,频频入股零售企业,抢战零售场景,资本层面的进取为零售赋能消除了不少障碍。近些年来,阿里相继入股了高鑫零售、苏宁、银泰、百联、三江购物、联华超市、新华都等多个零售企业,这为对外赋能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条件。

 

京东到家

 

京东到家于 2015 年 4 月创立,当时O2O正火热。京东到家当时也做家政等方面的上门服务。O2O泡沫破裂后,京东到家砍掉了按摩、货运、家政等上门服务,更聚焦于商超和生鲜等品类。此后又与达达完成了合并,扩充了配送能力,并从京东体系内独立出来融资。有意思的是,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此前曾负责过京东到家。


京东到家的配送主要采用众包物流配送方式,及时配送并履约的能力存在一定考验。2017年4月,著名作家六六在微博上公开批评京东到家的服务,称收货的榴莲已经腐烂,而且拒绝退货。此事激起了不小的风波。众包物流很难保证极致体验,京东到家也在尝试其他方面的赋能服务。


除了配送能力,2017年4月京东到家提出了三大赋能,即流量赋能、效率赋能(选品+拣货)、会员管理赋能。2018年初,又提出要构建流量赋能、履约赋能、商品赋能、门店赋能、用户赋能五大赋能板块。

 

在流量赋能上,京东到家称拥有5000多万注册用户、2000多万月活跃用户,同时还在京东App上拥有首页入口,京东App装机量在4.5亿左右。京东到家称,与其合作的沃尔玛和永辉2017年12月份在京东到家上的销量比1月份时分别增长了9倍和4倍。

 

在履约赋能上,京东到家会将商超拣货区升级到了带有冷藏设备的100㎡左右面积的拣货仓,能放置的商品品类在上千种左右,覆盖线上销售品类。在配送上,京东到家透露与达达注册配送员超过230万,平均履约时效在1小时左右。

 

在门店赋能上,京东到家针对购物与收银环节推出了“轻松购”自助收银系统,用户在门店购物时可以实现扫码选购、线上支付等购物体验,减少排队现象。

 

在用户赋能上,京东到家构建了用户数字化系统,与合作商户进行会员系统打通,借助自身累积的交易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为合作商户提供用户画像分析。

 

在商品赋能上,资料显示,京东到家通过全域数据信息和由此形成的大数据分析产品,用拓品、淘汰、运营等多功能工具帮助商户优化品类结构和选品,并指导门店备货和营销,降低门店缺货率、提高周转率以及提高动销。

 

相比于去年,京东到家增加的赋能内容其实主要就是自助收银来帮助提升结账效率。


京东到家发布的数据显示,配送业务已经覆盖全国30多个重要城市、超过10万家实体零售门店,包含超市便利、新鲜果蔬、美食烘焙、鲜花蛋糕、医药健康等业务。


其开发的门店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包括轻松购)已经在华冠、上蔬永辉、中商、花城生活超市、好收成等商超企业的200多家实体零售门店上线或即将上线,覆盖北上广等全国10多个主要城市。


京东在新零售赋能方面,对商户吸引力最大的肯定是线上订单的配送服务。而且在这方面京东到家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京东到家最新的数据显示,与步步高红星店合作一个多月后,后者的复购率已超过80%。步步高红星店的覆盖范围从此前的一公里拓展至两三公里,扩大近9倍。京东到家为门店带来了增量用户,此前京东到家的用户与步步高原本的用户重合度只有3%。


不过随着进一步的铺开,京东到家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保证,还要继续观察。京东以往的物流配送强在自营,以及建立大型仓储中心。而商超配送,更多使用众包配送,以及在商超设置前置仓的形式。这一点京东并没有更多的积累,还需要进一步的成长。


京东作为线上零售企业积累的大数据体系,可以选品、营销等为零售企业提供支持。另外京东在供应链方面也有可能与赋能对象产生协同。当然这有待于更深度的运营。

 

腾讯

 

腾讯本身没有电商或者零售业务,现在零售领域的布局主要靠投资。


2014年腾讯战略入股京东后,两者在零售领域进行了多次合作。2015年10月京腾计划问世,向品牌商家提供一套建立品牌、提升营销效果和顾客体验的解决方案。2016年8月,京腾计划升级,推出了基于二者用户画像体系的营销产品——“京腾魔方”。2018年4月,京腾计划升级为3.0版本,推出关键产品“京腾魔方+”,将腾讯的公众号、小程序、支付等工具以及京东的会员体系、供应链和物流、金融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打通。京东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合作品牌加入京腾计划,并保持了超过50%的复投率,数百亿的品牌曝光覆盖近10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

 

腾讯本身也在不断更新新零售赋能的服务体系。腾讯成立了智慧零售战略合作部,并于2017年11月推出了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做零售行业的赋能: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腾讯云、企业微信、社交广告、礼品卡、金融服务、优图AI技术以及视频、直播等产品线,被打造成赋能商家的“工具箱”,帮助商家打通不同销售场景、自主运营会员体系。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基于腾讯云,整合了腾讯有优势的相关产品,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公众号、小程序可以做引流,可以用做交易平台,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交易闭环。企业微信可以作为零售企业的OA系统,协助完成商品服务管理、订单管理、OA审批管理、会员管理、巡店管理、促销库存管理等目标。优图AI技术以及视频、直播等产品可以扩展更多非结构化数据,并对这些数据隐含的商业信息进行提炼分析。



腾讯云基于这些工具推出解决方案,提供智慧营销、智慧门店、智慧中台、智慧品牌产品。


智慧营销即提升线下卖场客流,挖掘潜客;

智慧门店建立人、货、店数据连接,掌握门店动态;

智慧中台打通上下游数据,变革供应链,并整合门店与品牌数据,用大数据帮助销售预测,智能补货;

智慧品牌则采集品牌报道、评论信息,从品牌曝光、品牌口碑、品牌负面等多方面综合计算品牌竞争力指数。

 

资料显示,合肥百大、长春欧亚在使用腾讯云智慧零售解决方案。

 

从腾讯的零售赋能体系看,线上实力比较强,众多亿级用户级别的产品加持,在流量、数据等方面有优势,且因为本身没有零售业务,中立性更强。但在线下物流配送方面缺乏服务能力,需要接入外部的物流配送。另外腾讯由于自身没有电商与零售业务,在供应链上缺乏更多的资源。


美团、饿了么


外卖企业也在做对商超的赋能。做餐饮外卖起家的美团外卖与饿了么都在向商场领域拓展,二者都已经开通了商超频道。


美团外卖已经与华润万家等零售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华润万家旗下零售品牌苏果、乐购等将陆续在美团外卖上线。此前大润发也曾与美团外卖战略合作。公开资料显示,截止今年4月,美团商超已覆盖全国近1400个市、县,日订单量超过80万单。


掌鱼生鲜


此外,美团一早开出了掌鱼生鲜,先又更名为小象生鲜,对标的就是盒马鲜生,基本凑齐了海鲜引流、餐饮区现场体验、线上线下下单等服务,不过目前来看,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商超运营还处在摸索阶段。对外赋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经验与数据积累。


饿了么在2016年就进入了商超外送领域,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饿了么商超便利类产品交易额同比增长了1.6倍,平台入驻的商场、超市、便利店类商户数同比增长了2倍。但未公布具体数量。


 此外百度外卖也早已推出商超配送,在2015年就与华润万家等达成了合作。


单就配送能力而言,美团外卖、饿了么实力占优,除此之外也通过自身流量来为商超进行引流。不过其他方面的赋能还未显现出来,如美团的智能POS、秒付都还只是在餐饮领域使用。就商超领域而言,外卖企业缺乏足够运营经验与数据积累,配送之外的技术赋能缺乏优势。


多点

 

多点曾是资本市场的明星项目,创立之初就获得亿元级天使轮融资。初期主要基于地理位置做商超的配送服务,更多是组建配送团队做跑腿的角色,由于运营成本高,补贴也大量消耗资金,而陷入亏损。商超产品利润率薄,也很难为配送服务付费。


多种因素夹击下,多点于2015年左右陷入沉寂,不得不开始转型。现在的多点更多是技术服务商多点角色,为商超的配送、顾客自助购物、会员管理、门店品类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多点主推的服务包括物流配送、会员管理、“自由购+秒付”自助收银支付、商圈数据监测、门店品类管理等。


物流配送沿袭了之前的服务;

会员管理上,其会员体系把用户的基础消费数据分做三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有数十个小类别,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名为“美杜莎”的系统,可以依据自定义的查询条件,对数据再做提取和分类,把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用户归类到数据库里;

在此之上是 “潘多拉”引导系统,做精准的会员营销,向满足条件的用户推送门店活动,如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或者优惠券、优惠活动等。



多点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多点与物美、新百、中百等7个商家合作覆盖了1210家门店,多点Dmall的总会员数超过3000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607万。其中核心门店平均电子会员占比达到83%;自助收银方面,北京、杭州地区多点自由购用户每日订单量占比超过20%。

 

多点与物美关系密切,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同时也是多点的投资人和董事长。


多点此前对物美联想桥店就进行了改造,在配送上,设置前置仓,提高拣货能力,提高配送效率;与门店人员合作推广自由购,减少排队时间;通过大数据进行选品优化,店内SKU从13000个降到了11000个,同时增加了海鲜品类,提高坪效。这可以看做是多点对外赋能的标本。除了物美,多点还与物美旗下的新华百货进行了合作。

 

从2017年底到现在,多点明显的动作是走出物美体系,与多地的区域零售商进行合作,输出自己的产品。2017年11月与武汉中百战略合作,具体合作领域包括前置仓、自助收银、供应链、会员服务和商品管理等方面。此后与湖南步步高、深圳百佳华集团、人人乐集团、河北邯郸美食林、秦皇岛兴龙广缘、河南裕隆集团、山东圣豪集团、哈尔滨中央红集团等近20家区域性零售厂商进行了战略合作。总结这些合作,往往配送、自由购是主要的切入点,如果合作顺畅再进行其他更深层次合作。


资料显示,多点在其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按交易规模收取1%的费用。


多点作为一家走过弯路的创业企业,能坚持到现在,并在今年上半年拓展了多家合作企业,究其原因,与物美的密切关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物美可以说是多点配送业务与技术赋能业务的试验田,赋能能够从0到1展开,物美为其提供了机会。物美联想桥店的案例做出来之后,多点在业界的赋能也就逐步开启。不过也是由于与物美的密切关系,一些在地方上与物美有激烈竞争关系的零售企业可能会对多点的服务存在担忧,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双刃剑。

 

闪电购

 

闪电购创立于2014年10月,最初定位是社区电商,2016年8月获得阿里领投的C轮融资,当时主要提供基于LBS定位的一公里范围内的快消食品、水果生鲜、休闲零食等货品的一小时配送到家服务,与多点类似。当时公司旗下的三款产品主要是服务于C端用户的“闪电购”APP,服务于B端商家的“闪电帮”以及服务于配送端的“闪电侠”三款APP。

 

经历了与多点相似的市场环境,闪电购原有的模式难以走通,经过几次业务迭代与战略转型后,定位于实体零售数字化升级服务商,于2016年底、2017年初相继发布了零售全渠道解决方案、全渠道管理中台等,并陆续与世纪联华、美宜佳、华润苏果、诸暨一百等近20家连锁零售企业签约或敲定合作意向。

 

闪电购的全渠道解决方案主要是帮助企业在后台管理外卖平台、微信小程序、APP等线上渠道,也就是说,与闪电购合作,系统帮助零售企业线下门店实现在淘宝、天猫、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百度外卖、有赞、鲸选等线上渠道的上线,相当于零售SaaS管理软件或者企业后台管理软件的角色,只不过闪电购提供帮助上线的功能。

 

全渠道业务操作中台品牌名称为“一号管家”,对接线上各大流量平台,与实体零售企业原有ERP系统接口打通,也与线上各渠道终端的接口打通,管理店铺、商品、库存、订单、对账、营销,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数据同步。

 

此外还有智能拣货和履约系统“闪电拣”,提供1人1单、1人多单、多人多单、多人1单等4种拣货方案,并可以做第三方即时物流对接,实现运费管理、配送员管理、薪资管理等业务环节的线上化。

 

在营销方面,提供全渠道会员和智能营销产品“闪电购CRM”,主要是会员管理、大数据营销等功能。

 

闪电购与多点发展路径有些相似,现在也都是定位于商超零售服务商的角色,不过在提供的服务体系上有一定的差异。闪电购现在在配送中主要做对接第三方配送平台并提供管理后台的环节,在技术服务上主要是后台管理与智能营销,在自助收银等方面没有涉及。

 

用友、金蝶

 

企业管理软件厂商如用友、金蝶也都有零售相关的解决方案,代表了零售赋能领域的另一派系。作为传统软件厂商,这类企业长于提供解决方案,但在网络化运营方面不及互联网企业。为此用友与金蝶这几年都在做互联网化的转型,用友软件更名为用友网络,推出了多款互联网端与云端的产品。金蝶则获京东战略入股,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


用友网络于今年4月发布了新零售解决方案“友零售”,包括要货申请及业务处理、店间调拨及业务处理、智能补货模型、获客和口碑营销、留客和全方位服务、线上商城以及智能POS和聚合支付等功能模块,覆盖了渠道站点、门店配送、线上和线下等新零售环节。此外还推出了商用服务机器人,作为零售解决方案的输出终端,与顾客进行简单的互动,如识别老顾客、介绍促销信息等。


目前在金一珠宝使用。


 

资料显示,目前在金一珠宝使用用友的新零售技术方案,做库存管理、单品管理等。


获京东战略入股的金蝶,与京东云合作推出了智慧记进销存管理软件,可以实现会员管理、货物信息实时同步、库存预警、直接生成进货单等新功能。此外还有精斗云产品,提供云进销存、云会计、云POS、云电商等SaaS应用,可以实现多门店、多仓库协同办公。


资料显示,金蝶云签约三星中国,部署了全渠道营销系统,帮助三星中国管理全国数千家门店,掌握实时供销状况。另外建立了客流识别、购物机器人等服务,帮助门店实现互动营销。此外金蝶还与华为、魅族、OPPO等手机厂商达成合作,在零售环节赋能。在华为消费者终端事业群线下门店,部署了顾客到店人脸识别、机器人导购等,提升零售环节的数据化,推出了门店客流统计、门店热力分析、顾客动线分析和远程视频巡店等功能,做客流数据分析。


可以发现,这类软件企业做新零售赋能,与上文中的互联网企业的新零售赋能有很大不同。


软件企业较少直接对商超赋能,而是对大中型企业的零售环节、零售门店进行技术支持,而互联网系的新零售赋能目前主要针对商超企业。这使得二者之间还未产生正面直接竞争。


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在对商超进行赋能,而用友、金蝶这类企业在对商场、购物中心中的大商家进行赋能。此外,应用软件企业推出的新零售解决方案更偏向用户管理、智能营销、进销存管理等功能,在配送与自助购物方面一般不会涉猎。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软件企业优势在于B端服务经验丰富,积累的企业客户数量较多,也有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如各地的分公司、经销商、代理商等,不足之处在于积累的零售数据不及互联网企业,在品类管理、供应链、配送等方面缺乏足够资源。新零售核心是数据驱动,软件企业现在做的是提升零售环节的数据化,但自身并没有数据资源的积累与分析结果可以赋能到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零售技术公司,如基于AI做无人零售技术的深兰科技等。

 

赋能的内容

 

从以上企业的赋能方向来看,主要集中在几个环节:

 

设置前置仓+拣货+配送,为零售企业谋求门店顾客之外的销售增量。

尤其是对于京东到家和多点来说,这是对零售商服务的主要环节。这部分业务利润率很低,管理成本高,运营难度大,对于赋能厂商而言,是不小的盈利包袱,对于运营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考验很大,但又是不能简单放弃的业务,因为相对于货品管理、智能营销等技术服务而言,配送业务更加立竿见影,可以迅速为零售企业带来营收增量,是不错的入门级业务,可以帮助赋能厂商更容易地与零售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对于赋能厂商本身而言,也可以收集更多商圈内的用户消费数据。因此这项业务虽然比较重,管理难度大,但价值不可小觑。

 

会员管理+智能营销,使会员数据线上化,并对客户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做针对性的营销。

这种服务早已出现,门槛也并不高,也有不少通用性、垂直性SaaS或应用软件出现,赋能厂商提供会员管理服务,区别之处在于其产品包含了支付收银等环节,网络化的处理使得会员数据线上化更加容易,也就可以带来一些会员增量,如在物美,使用多点系统付款或者使用自由购等功能,由于是线上化过程,顾客购买时顺便就成了公司会员。而传统会员管理软件更多是管理存量会员的功能。

 

这项服务是可以带来价值增量的服务,而且业务具有持续性,不是一次性交付。

不过要达到商家的预期,肯定是有技术难度的。这对于赋能厂商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找到更精准的维度、更清晰地判断用户偏好与需求,是需要一定大数据技术水平的,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模型迭代,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同地域的不同商圈,模型参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都加剧了智能营销的难度。因此这项服务虽然门槛不高,但想要达到预期并不容易。

 

自助收银支付,减少排队。这对于顾客体验是个巨大的提升,不过现在在国内超市的普及率还不够高。

从商超角度看,对于自助收银的安全性、稳定性还不够放心,另外自助收银系统必然要与商超的后台管理系统打通,销售数据实时记录到后台。这就需要赋能厂商与零售商有深度互信。这种互信不是很容易达成。商超也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推广,但工作人员不一定有这样的动力。从顾客的角度看,商超顾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使用还不够熟练,接受度也不高,再加上需要下载赋能厂商相关的APP,就更增加了推广难度。

 

品类管理与货架管理,提升商超坪效。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各种影响销售额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此指导品类的引入与货架的空间摆放,从而试图达到增加坪效的目的

难点在于,要有足够的数据来做模型的支撑,足够多的数据才能带来模型的精准性。这就需要数据有足够的质量,有一定的丰富度。如果数据上没有独特性,做出来的结果也比较雷同。另外随着图像识别的技术的完善,顾客在商超的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会逐步成为判断品类与商超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体来说,这样的服务体系可以为商超和顾客带来一定价值,但价值能具体发挥到多大程度还要看赋能厂商自己的能力,能否使服务达到甚至超过商超的预期,是整个行业能否做大的关键。


以配送为例,现在这几家厂商的配送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用户有不少质疑,如线上销售的商品可能是保质期快到期商超需要处理的商品;配送能力不足,以至于接单后不能按时送达,或者生鲜因未即时送达而影响品质;线上商品先提价再再做优惠活动;退货难,配送企业与商超踢皮球,维权困难;等等,这些都是赋能厂商本身的能力还没到位,或者与商超的合作未磨合好,前置仓或拣货系统不合理导致的。

 

其他方面如会员管理、智能营销、品类管理等环节也是如此,虽然都在宣传系统对接后会员增长迅猛、技术能力带来坪效提升等,但真实效果如何,尤其是带来的改变是否具有持续性,还需要继续观察,用具体业绩来验证,而且这种技术服务需要的是持续地发挥作用,帮助商超在各种市场环境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至少就目前来说,技术企业为新零售赋能,效果还不明显。这固然与新零售赋能刚刚开始有关,都还在探索、磨合阶段。不过至少说明技术赋能不是一朝一夕,期待过高显然不合适。

 

为商超赋能,前路如何?

 

虽然行业现在很热闹,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到SaaS厂商都在布局,不过总体来说,新零售技术赋能商在与区域零售企业的合作中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表现在区域零售企业可以选择多家技术厂商来做赋能,提升效率,而新零售技术赋能商则一般只能在一个区域选择一家或有限家合资企业,否则零售商很难会把核心商业数据与技术赋能商共享。例如在武汉,多点与武汉中百合作,而闪电购也与武汉中商有合作。在湖南,步步高可以分别与多点、腾讯、京东到家分别进行合作。

 

就目前来看,阿里系、腾讯京东系以及多点、闪电购的创业公司都在跑马圈地,争取在更多地域与更多零售商进行合作。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16年底我国零售业经营单位共有1811.91万个,多是区域性企业,未来连锁化趋势依然会持续,技术与互联网渠道对零售的推动作用还在逐步显现,因此零售企业对于赋能企业存在持续的需求。选址、高效配送、会员管理与营销、供应链管理、支付、商品品类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技术帮助实现效率提升。零售企业作为毛利偏低的行业,运营效率对其竞争至关重要。互联网企业与技术公司为这些企业提供赋能,市场还是足够大的。

 

新零售赋能这个市场逐步开启,未来行业可能形成如下特点:


新零售赋能更大的诉求点在于带来销售增量。以往技术应用于零售业,主要作用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如今的新零售赋能探索的是如何给零售企业带来更多增量的客流与销售额。包括线上订单的配送服务、会员营销、商品品类管理等功能都是如此。


数据成为影响赋能效果、决定行业成败的核心要素。新零售的本质其实就是线下线上多环节的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化运营提升零售企业的效率,以及顾客的体验。因此谁能掌握更多的数据,谁的模型可能就更精准,配送效率会更高,营销效果会更好。数据资源更丰富的公司以及数据运营能力更强的公司更有可能胜出。


赋能效果显现不是立竿见影。技术带来的边际效应也是递减的。早期零售业数字化率很低,通过软件与IT系统进行进销存管理,可以大幅改善零售业运营效率。现在在零售业数字化程度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如今的新零售赋能带来零售业绩的改变,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以配送为例,能够商超带来增量,除了自身的配送效率,还受制于人们的购买习惯,毕竟现在在手机上买超市日用品的行为还是少数。用技术做智能营销、品类管理之类,实现满意的效果,需要一个数据积累和模型迭代的过程。这都决定了这波新零售赋能带来零售行业面貌改变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影响市场竞争的唯一因素。在这其中,零售企业与技术赋能企业的磨合无疑也非常重要。运营风格的不同、理念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分道扬镳。数据运营很重要,需要零售企业与技术企业系统打通,但零售企业不一定愿意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核心数据。目标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赋能企业会说给零售企业带来大量线上会员,会员年龄年轻化,但零售企业可能会更看重会员增加后的销售额提升状况。


在新零售赋能中,互联网企业可能无法投入太多精力与资源。新零售赋能这个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传统线上业务有很大不同,传统线上业务的边际成本递减会非常明显,但新零售赋能需要深度参与,需要与每一家零售企业进行洽谈,把握需求,提供方案,最系统对接,甚至定制一些服务,每新增一个客户就要付出相应的沟通成本、开发成本,边际成本递减并不明显。因此互联网企业会更倾向于与门店众多的大型零售企业合作,是否把技术赋能推进到中小零售企业,是个未知数。可能在大型企业业务跑通后,会将赋能产品更标准化,通过API接口等形式来提供给小型零售企业。


相对来说,阿里腾讯这样的大企业在竞争中会越来越显出优势。首先这些企业资源足够丰富,阿里在零售经验、支付、大数据能力、供应链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很大,腾讯在流量、支付、用户画像、大数据等方面也多呈不让,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在商超配送能力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企业的数据资源、技术能力、品牌优势都将对较强,这使得其与商超达成合作更加容易。

 

而且大企业资金优势明显,可以入股超市企业,达成资本层面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固,再深入推进业务合作,商超以及新零售企业会更有接受度与包容性。这是创业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


在盈利模式上,大企业有多种产品线,有多种盈利的可能性,如支付、广告费、交易佣金、云服务费用等等,而创业公司产品线较少,盈利方式更多是靠对交易收取费用,如果交易规模不能做到足够大,将很难覆盖成本。

 

在各路赋能厂商纷纷跑马圈地的过程中,ATJ这样的大企业凭借数据、技术、资源、品牌等优势,更容易与区域大型商超建立合作关系,与之合作的商超数量可能更多。


创业企业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零售市场足够大,格局足够分散,因此只要能做到下沉,可以在更多地市级的零售市场找到足够多的合作伙伴。而且就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配送,还是技术服务,ATJ都还无法覆盖到更多的区域性中小商超企业。创业企业还是有自己的机会。

 

创业企业的另一个优势是,无论是选择A还是选择T,可能意味着在使用另一家平台的工具时会受到限制。一些商超企业可能并不想站队,这时候选择创业企业做赋能平台,也不会失去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