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私人订制》烂,烂也赚钱!为什么?!
2013-12-20 21:50

别说《私人订制》烂,烂也赚钱!为什么?!

《私人订制》正在热映,网上差评如潮,微博上到处是吐槽和口水。谁也没能想到靠口碑起家的冯小刚王牌贺岁剧,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微博上,连一些有身份的大V爷看不下去了,也开始批判这部电影。大家普遍认为,这部片子故事没讲好,一点也不好笑,冯氏喜剧已经沦落到春晚小品的水准。

琢磨先生,在微博上这样评论《私家定制》:我跟朋友说:《私人订制》是部烂片,很难笑出来。朋友:我不信,我不信,我要自己去看了后才信。看完后我问他:好看吗?他说:真得好烂啊,我不去看我怎么能知道呢,哈哈哈哈哈,就这个片子,烂的,笑死我了。我忽然觉得这世界好犯贱.......

事实就像琢磨先生说的那样,虽然片子是部烂片,但因为是王朔编剧、冯小刚拍的,大家还难免会对这部片子好奇,中国足够大,人足够多,只要在排片足够多的前提下,赚钱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加上有着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再加上华谊成熟的运作,大品牌的电影植入是少不了的,有人说这部电影未上线已经挣钱。从票房统计上来看数字也不错,经过了提前点映和19号首映日,累计票房达8400万(其中点映票房1010万),打破了《小时代》在暑期档创下的首日7200万票房纪录。首映日,《私人订制》拿下了超过50%的排片,未来两天将继续发力,排片依然在高位运行,达到53%左右,真是财源广进呀!

为什么网友口碑评论如此差得电影,依旧可以赚钱呢?《创业家》杂志社长牛文文的评论一语中的。他在微博上这样说“听说,私人订制排了68%的院线时间,所以肯定票房过N亿;还听说,这电影的植入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电影制作成本,所以未上演已赚钱——一个产业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它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大公司大明星的居高临下,看到他们对商业模式和收入的精细娴熟的操作,但唯独没有观众。”

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多烂片还能赚钱呢?这要从整个传统的电影工业来讲。对于有着上百年的电影工业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整个产业还是非常重的,在中国尤其的重。如果你要拍一场电影,要拉几百人的队伍,肯定要有一笔不少的开支,不是一般的个人或者小公司可以承受的。除了资金的门槛以外,中国还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初出茅庐的导演,光审查这一关就过不了。纵然过了审查这一关,还有院线排片,虽然近几年电影院增长的速度很快,但院线资源还是有限的,肯定要优先拍大制作、明星阵容强大、风险小的电影,草根导演的电影,纵然过了审查,院线为了盈利也不会把片子排进去的。这跟超市的货架一样,大品牌、畅销的产品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好钢不一定用在“刀刃”上,但有品牌的电影一定具有先天优势。

说到底,传统的电影工业还是依旧在受资金、院线等资源的限制,资源的稀缺导致优势资源的垄断和集中。这样的结果便是,只要导演大牌、明星阵容强大、投资大,广告商就会大量涌入,一个不到2个小时的片子,植入几十个品牌,这故事还怎么讲?不仅冯小刚做不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也做不到。除了广告植入以外,院线也会优先排一些大牌导演的电影,因为这样毕竟风险最小。总之,整个电影工业还是一个“商品稀缺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片红海市场,在这种状况下,电影卖不卖钱比拼不是电影的质量,而是资金、人脉和资源运作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电影工业的这一畸形模式会不会被打破呢?这种可能性肯定是有的,现在互联网电视盛行,用户量逐年增长,在家里也可能得到影院的视听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电视发行的电影再也不受院线的限制,网友随时都可以点播,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里,到那时候一个片子口碑不好,就很难赚钱了。在未来,电影院也可能跟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一样被边缘化,大家去电影院可能是主要是为了去聚会或者社交需求。未来几年,电影票房肯定还会增长,但是爆发性增长却很难,因为物理限制打不破的。

相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影作品会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一些电影通过视频网站或者其他渠道发行,虽然不可能大火,但赚点小钱没啥问题。将来,随着视频网站发展和互联网电视的普及,这种互联网电影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小制作片子虽然单体不能跟大片相抗衡,但是整体加起来,可能会比整个传统电业工业的份额还大。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政府对内容审查和管制放松的前提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