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开店贼快,还到处try:野蛮生长的便利蜂|便利蜂(上)
2018-07-09 08:00

开店贼快,还到处try:野蛮生长的便利蜂|便利蜂(上)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马云高喊“新零售”之后,互联网玩家们的线上焦灼终于赤裸裸显现在世人面前,线下场景迅速成为抢滩厮杀标的,四处寻找“哪里还有改造空间”的互联网出身的创业家们,手握资金,把目光纷纷投向了各个线下消费领域,其中,去哪儿网前CEO庄辰超创办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便利蜂,自打2016年12月一成立,就备受瞩目。

 

2016年3月,从去哪儿卖身战役中抽身之后,稍事休息的庄辰超创办了斑马资本,首期储备资金10亿美金,一出手就做了“便利蜂”这个项目。

 

业内普遍认为,这个曾经创办去哪儿并在短短几年将公司一手做上市的北大科技男,他的下一个启程项目,一定不会是冒然做出的选择。那么,在庄辰超眼里,到底看到了怎样的一片市场?便利店赛道真的充满想象空间吗?

 

本期虎嗅精选专访了便利蜂总裁陈明,以及多位便利店行业资深人士、供应链投资人等,试图为读者还原和解读便利店这种业态在当下中国所处的位置,分析便利蜂是否拥有颠覆和革命的机会。本期内容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盘点便利蜂问世以来所做的尝试和背后的逻辑。

 

开店贼快,还到处try:便利蜂“不务正业”的一年

 

谈及2017年的便利蜂,着实处处令人惊讶。

 

先是开店速度,成立之初,便利蜂就打出“1年100家”的旗号,2017年2月14日首批5家店开业之后,急速扩张,目前便利蜂已经在全国开出210家,覆盖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多个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拥有160家门店,对于7-11这种14年才开200家的老牌便利店来说,便利蜂堪称“神速”。

 

而且,不知道是开店速度过猛造成的没空细究店铺形态,还是全面提升用户体验的“有意为之”,与传统便利店“锱铢必较”的门店格局相比,便利蜂的门店面积普遍较大,货架设置稀疏,这在给用户营造出宽敞、明亮的感觉同时,也不禁令业内人士担忧起了便利蜂的“坪效”问题:便利蜂这账算得过来么?

 

除此之外,在用户补贴方面,也体现着“大方”与激进。开业至今,便利蜂的打折力度可以说是诸多便利店中最为疯狂的,尤其是鲜食类。例如,某一促销时期,一份包含包子、豆浆和茶叶蛋的早餐套餐,本身7元的定价就不算贵,但在各种折扣之下,最终只需要2元。此外,使用App结账,几乎每次都能获得一些折扣。从这个层面讲,便利蜂给用户的让利可以说是实打实的。

 

接着,布局共享单车、无人货架,把去年风口上最热的项目都try了一遍,搞得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懂”。

 

2017年5月,便利蜂投放了自有品牌的共享单车“便利单车”,先是小范围、小规模地在中关村一带投放了约600辆共享单车,后逐渐加大投放。据悉,目前便利蜂已经停止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

 

2017年11月,便利蜂启动无人货架业务,12月大肆扩张,并完成全国5万个货架的投放,单周投放货架超过一万个。在快速扩张仅3个月后,便利蜂的无人货架业务陷入了“衰退期”,宣布撤出此前在全国已经铺设的38个城市的点位。

 

然而,便利蜂在无人货柜上的布局仍未停止,据悉,撤架的原因在于发现无人货架这个模式本身门槛太低,便利蜂计划全部替代成智能货柜,目前保留了11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仍在加紧研发铺设。因此,2018年年初,便利蜂又以数千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在华东地区较有优势的无人货架运营商领蛙,以便占据更多点位。

 

截止目前,便利蜂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玩法,分析人士依然看不清其到底意欲何为,遂有人直接评论“不务正业”。

 

一切为了开店

 

事实上,庄辰超和他的斑马资本团队,在创业之初,考察过很多项目,最终选择便利店,是出于审慎的考虑。

 

“这个市场非常大,”陈明说,“尤其是北京,渗透率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有很大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便利店的渗透率的确较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26个重点城市单个便利店辐射人数为1.2万人,同期日本和台湾这一数值约2500人。国内目前除广东、上海两地便利店密度达到了白热化竞争阶段以外,其他城市便利店市场普遍处在起步和初期成长阶段。


中国、日本、台湾单个便利店辐射的人口数量

 

报告显示,连锁超市企业近年来利润大幅下滑,普遍陷入亏损泥潭,便利店却一枝独秀,2016年上半年,中国便利店行业73.8%的企业实现了销售额同比增长,其中同比增长10%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38.1%;52.3%的开店数量保持增长势头,其中33.3%的企业开店数量增长了10%以上。总体而言,行业发展规模涨势喜人。

 

中国各省份便利店数量

 

中国排名前20的便利店门店数量(不包括加油站便利店)

 

面对市场的利好,押对赛道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对于便利店这个行业来说,规模效应是存在的。因此,快速起量成为便利蜂的一大诉求。

 

首先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提升供应链效率,其次,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品牌自身就会形成平台,一方面可以倒逼供应链实现供货端的灵活,一方面可以带动和赋能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比如王府井这个大区,可能很多年我一家店都没有开,但集中到某一年我会一下子开5家。”7-11资深负责人告诉虎嗅精选,密集开店的主要好处之一就是节省配送成本。“如果我只开1家店,每天的配送成本就很高。比如饭团这种日配产品,我需要每天配送,对于某个大区来说,我配1家和配5家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能形成集中效应,“你会发现,我集中开5家店的销售额并不会低于1家店的销售额。”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店铺多而稀释,反而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销售额。“换句话说,你不开,总有别的竞争对手要去开,那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我自己开了呢。”

 

国际零售巨头7-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1在日本拥有将近2万家店铺,几乎满足了日本居民的所有日常生活需求,业已形成一大生活服务平台,堪称日本零售业态之王。并且,规模优势导致7-11总部靠加盟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在庄辰超all in便利店赛道之后,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他,第一时间就是依靠互联网思维去提高便利店的开店、运营效率。


到此,也就不难理解便利蜂去年一年所进行的各种“试错”,都是围绕开店在进行数据搜集,核心就是支持开店。


“譬如单车这个事,数据确实是我们看重的因素之一,但是根本上并不是说拿性别、年龄这些基础数据,我们最看重的是它的动线数据,就是这个用户从哪到哪。当整个数据流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哪是密集点,哪里是大家经常要去的,这个反过来会指导我们开店。”陈明告诉虎嗅精选。


其次,业内对快速开店的质疑主要是因为7-11这样的对标企业多年来所树立起的行业标杆。日本公司谨慎保守的开店策略,加上十几年前本土经济的历史发展问题,导致“直营开店一定不会很快”成为一个行业固有思维。那么,国际巨头没做到的事,便利蜂凭什么做到?

 

对此,陈明告诉虎嗅,尽管便利蜂目前拥有这么多家店,但全部都是在保证单店有正向现金流的前提下才会开出。“我们不会为了扩张而扩张。”

 

陈明坦言,便利蜂有别于传统便利店的核心,在于“算法驱动”。“更具体一点讲,我们是以建模的形式来架构自己的商业体系的。”

 

由于传统便利店的整体数据测算能力非常有限,更多是凭借经验来决策,必然导致开店速度慢,若要实现快速开店,唯有开放加盟的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是依赖人的经验做决策。“我们在创业之初就想,这种完全靠经验的事情很难规模化。所以当我们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时,最核心的一个切入点就是,怎么能让它以数据的模式变得可控和有效。”陈明说。“就是最大程度减少人在这件事里面的介入。”

 

陈明坦言,开店的快与慢要看参照物,便利蜂尽管速度看上去的确有些快,但始终保证在两个基础上才去扩张:第一是保证店铺的品质,始终坚持直营;第二,单店有正向的现金流是扩张的前提。对于扩张节奏,便利蜂也有着模型驱动,譬如去年主要布局商圈,覆盖写字楼白领人群;今年春节过后开始建设社区店,并配合肉蛋菜奶的供应。


回顾便利蜂这一年半,基本是在埋头向前冲,忙着跑通模式,那么便利蜂具体是如何开店的,它的运营逻辑是怎么样的?下半部分内容将详细分解。


(本案例撰稿研究员为“东区女巫”,微信:zhantan-fiona,欢迎交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