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副校长吴晓求:央行尽力了,财政部可以做得更好
2018-07-18 15:58

人大副校长吴晓求:央行尽力了,财政部可以做得更好

虎嗅注:最近,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论战”引发关注,“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轮番发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进行了言语上的交锋。7月18日,在新浪财经举办的上市公司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发表主题演讲《中国资本市场的内生动力》。在演讲中,吴晓求表示央行降准、试图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愿望“是很好的,而且我认为央行是尽力了”。而对于财政部门,他则对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的二者比例表示忧虑,希望能让税收收入有所下降,财政部门“可以做得更好”。


吴晓求还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口号永远是稳健中性,实际上它并不是稳健中性而是扩展性的。题图来自视觉中国。以下为演讲全文:


按道理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中国有很多常识性的问题到了我们这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处在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我们由高速增长变成了中速增长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短期来说对我们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实体经济、汇市、股市、债市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如何去应对我们整个的实体经济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看看它们之间如何协调。


首先是它们的着力点在哪里,它们考虑什么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调。历史上看,我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自认为也是公正的,虽然我是研究金融的,但是也并不必然就一定是站在央行这一边的。


坦率地讲,中国经济40年来当然各方面的努力都非常重要,但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我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巨大。它的确起到了宏观经济协调的作用。它承担了中国经济的的周期性调节的作用。


应该说,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我是给相对高的评价。在很多关键的时候,都需要它的职责,无论是在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候还是其他时候。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口号永远是稳健中性,实际上它并不是稳健中性而是扩展性的,很多年我们M2的增长都是GDP增长超过至少5、6个百分点的年份是非常多的。如果你的M2的增长比GDP的增长要超过5、6个百分点,你还说它是一个稳健中性的,这个我不太相信,这也不符合稳健中性的定义。它显然是扩展性的货币政策。


它还是为了当时中国经济能走出低迷,持续稳定的发展。当然后来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后果就是中国的M2巨大,现在超过了180万亿,大概和GDP相比较已经超过了1:2了,在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中比重是最高的。后果是M2的规模非常大。它的成就就是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40年的相对高速的增长。


我们再看看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收入是大幅度地增加,当然这个增长也是我们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的保障。因为中国的国家很大,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它的财政支出的面非常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但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真的有时候没有起到调节的职能,财政政策不是税收收入政策,也不是如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的政策。


并不一定是你的财政增长和税收增长就一定要超过GDP的增长,我看不见得,因为财政政策非常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还是面对实体经济,要保持一个调节的职能。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政策都是逆周期的,这是我们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逆周期的思想,我认为很难做好宏观经济的平衡协调作用。


什么叫逆周期呢?逆周期也包括了货币政策,同样是适用的。当经济低迷的时候,实际上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应该是扩大支出的,要推动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并不一定是以收入的增长为前提,如果那个时候你的收入也是增长的,甚至比GDP还要增长更快,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以为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解成是财政收入增长超过GDP的增长,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是要有利于经济走出低迷,要熨平经济周期的影响。


显而易见,当经济处在相对低迷的时候,第一步考虑的一定是减税,要给实体经济留下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生存空间,要让它生存下去。所以减税变得非常地重要。同时也还要扩大支出,就是说市值可以适当地增加,所以并不意味着国债适度增长有什么问题,只要实体经济增长就可以。如果实体经济出现相对的过热,财政政策要采取措施,包括加速也是一种方式,也包括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等等,这也是周期调节的基本的原则。所以这两者要有很好的宏观协调的作用。


就拿这次来看,虽然央行也看到了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的实体经济出现了短期的困难,所以采取了降准的政策,试图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我认为这个愿望是很好的,而且我认为央行是尽力了。


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今年上半年我们财政收入的增长,这怎么看,有时候从财政部门来看,当然是好事,因为它的一般性的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10.6%,税收收入增加了14.4%,上半年我们GDP的增长是6.8%。这两个比例一看就知道,实际上给我带来了忧虑,我倒不见得是非常地高兴,我认为如果在这个时候,税收收入有所下降,让企业渡过难关,我认为可能会更好。


这两者一比,是能够比较得出来的,央行的降准以扩大市场的流动性,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愿望是良好的,但这个良好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恐怕未必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部门很重要,央行不是降准吗,水库的水很多了,如果让水库的水能有效地灌溉农田,流到希望大量地饥渴的农田里,如何流到实体经济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前一段时期,我们监管是非常严厉的。


最近在一个地方我做了一次演讲,那次我讲的题目是没有金融的多样性就没有现在的金融体系。我是暗含地说不要把新的金融业态理解成是带来金融风险的地方,不要把新的金融业态一定是看成新的金融风险点,也不要把它看成是未来出现金融危机的起点,实际上不是的。一个国家新的现代金融没有多元化的金融业态不是实现。有些是金融的基本的趋势和规律,我们不要阻止它,不要背离它,不要扼杀它。


这个话我说得很含蓄,水库的水满了,可是它不能有效地流到农田去,什么原因?那就是原来的管道越来越窄了,有的已经都没了,有的变得很细了,水库的水虽然很大,但是水灌溉农田的渠道越来越少,即使有渠道流量也越来越小,路径也越来越小。


所以我还是想,有些事情不要以为它是违规的,也不要以为它就一定会带来风险。实际上,我对一些监管的措施是持有疑问的,因为我不懂,我也理解不了这个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现在搞的水库很满可是水流不下去,所以有些监管我们还是要做一些疏导。


当前对中国经济来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减速,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监管要注意节奏和力度,要注意疏导,要让这些央行良好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结果。监管谁,你们应该知道。这是说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说一下内生动力。基本上内生动力非常地重要,有时候我还是很忧虑,为什么我们这个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没什么成长?都过去了10年了,美国的市场成长成那个样子,最高达到了26600点,从7000点开始的,我们金融危机的时间跟现在差不多,我们思考我们的市场的确缺少内生动力。


首先我认为环境是不够的,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确非常困难,从文化、法律、社会环境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实际上我都认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我有时候在想,如同在旱地里种水稻非常艰难和艰辛,比如说资本市场首先要求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可是在我们的文化层面里,对透明度的理解是不够、不充分的。所以为什么董秘的工作重要,核心的工作是维护市场的透明度,维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足够的透明度,达到法律的要求,这是他的唯一职责。


至于说有没有投资价值,由市场来判断,但他必须确保我们这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完整、真实、及时的。你说他的职责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他的职责,总经理、董事长说,我就把这个真实的情况如何地告诉社会,告诉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内生动力,在于我们的概念和标准。


中国上市的标准是需要改进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标准是基于大工业时代的一系列的标准,它重规模、重资产、重历史、重盈利,重很多东西唯一不重或者不太重的是未来。未来他不管,实际上,资本市场最追求的就是未来,他到市场来投资不是投资于历史,历史多么辉煌跟他没有关系,历史的辉煌在定价里面基本上不起作用,甚至今天的盈利状态在整个资产定价中也作用很小,产业的未来、企业的未来是他定价的核心。今天财务是亏损的,当然他也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定价。


所以我们唯一不重(视)的是未来,而资本市场恰恰来自于未来,所以资本市场的魅力是在于不确定性,大家说资本市场有风险,所以不能来,资本市场没风险你才不能来呢,因为没风险那是无风险的固定收益,可能是没有魅力的。但是他在于把握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未来的成长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塑内在的动力必须要改革调整中国选择上市的成本。我认为要选择未来有成长性的企业,今天和过去不太重要,只要如实披露信息就可以。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我们的外部环境加上标准调整,加上我们注重信息披露,注重市场的透明度,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