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条线记者凋零,谁来满足公众饥渴的知情权?
2018-07-26 14:00

专业条线记者凋零,谁来满足公众饥渴的知情权?

Photo by The Vantage Point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腾讯传媒原创。


今年的华北,雨季提前,暴雨前后压抑的低气压伴着间歇而至的暴雨,人一直浸泡着,闷热又烦躁。

 

7月15日,一条来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信息披露,让这种低气压沿着一条信息脊线,传染了全国,“长春长生”、“狂犬疫苗”成为关键词。随后,长生百白破疫苗违规信息再被爆出。  



这次事件的起端,只是一次国家行政机关日常的违规信息披露。如果没有自媒体文章《疫苗之王》在周末朋友圈的疯狂传播和裂变,这则列在药监局官网的公告通告栏目下,954页中1/19064的信息,可能会在快速地更新下,淹没在公示信息流中。

 

可是,偶然地,炸雷已响。电和雷撕开了幕后,我们都听见、看见了。

 

这次事件,被称为洞穿了社会的信任底线。“原来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之幕下,谁也不知道彼此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这次事件后,我想,得以更大的恶意去怀疑人性了。”网友如此留言。

 


在这次事件后,记者请国家卫计委的一位老师推荐,在目前的报道中他认为哪一篇不错。他推荐了丁香医生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每个人都该知道的7个答案》。这篇文章很硬核,干货满满地解答了假疫苗事件后,人们最关注的若干问题,比如“事件相关的百白破疫苗到底是哪些?”“如何确定是否接种了不合格的疫苗?万一接种到涉事的百白破疫苗怎么办?”


丁香医生文章 


记者又问了在一家市场化媒体做了近二十年记者的媒体人,让他也推荐一篇。他的回答是自媒体兽爷的《疫苗之王》,理由是文章的阅读量和转载量都很大。

 

在这个开放式的选择中,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向我推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媒体报道。这位医生朋友,一位普通民众代表,选择了来自医疗平台的专业信息,另一位媒体人则选择了从传播上看,最成功的自媒体文章。


拉斯韦尔认为媒体的功能之一是充当瞭望哨,为社会预警;提供咨询,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专业记者、专业媒体是否离开了眺望?为何在新闻报道中失去主动?大众对优质信息的需求更加饥渴,专业报道在远途吗?谁又在为我们解渴?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们采访了几位深耕多年的条线记者,也去采访了丁香园等参与此次事件的专业声音。我们发现,也许正如慕峰在《不要浪费每个公共事件》一文中所说:


“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已经不可能复原。但社会仍会自发建立应对机制,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被热切讨论的调查记者生存现状、专业条线记者发挥空间受限,还是在公共事件发挥“第一声”的自媒体、专业平台,都是这个社会成长的一部分。

 

专业条线记者:我们不曾缺席

 

23岁的奶糖在一家市场化媒体的民生组工作。15日药监局对长春长生疫苗违规问题发布公报。在第一时间,奶糖的同事就关注和反映了这一信息。7月22日,事件舆情发酵已经过分汹涌,宣传部门对各媒体的宣传口径进行了要求。

 

7月24日,奶糖所在的媒体决定扩大报道组人员配置,奶糖也加入了疫苗专项报道中。

 

关注医疗卫生多年、从业二十年的调查记者陈锋这样说道,“十五日,官方公开了这个信息。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从我的职业敏感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新闻。17日,我立刻安排同事去做这个新闻,尽快地出报道。”  


 

此时,距离兽爷的文章《疫苗之王》问世,还有四天。

 

谈及这次事件,奶糖和陈锋都表示,“当时谁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为如此大的一个事件。”

 

在陈锋看来,这次事件从一则公示发展成”惊天一雷”,有偶然也具有必然性。

 

从新闻规律来看,新闻事件的发酵、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开始,只有少数人关注到了某个信息,随着传播链条的逐渐增加,话语和影响不断增强,势能积攒到很大,后面的传播就成了指数式的增长。“传统媒体点了火,自媒体让它爆炸。” 在新的舆论参与、监督机制下,更迅速、更灵活、更能激起共情的自媒体,往往成为为事件传播、讨论升温的重要力量。

 


谈起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为何是从自媒体发出,而不是传统媒体。陈锋说,这次的事件其实也具有偶然性。“社会有很多问题,‘一秒事件’在中国是一种常态。医疗问题、食品问题、污染问题很多。我们对这些新闻会有天然的反应。但是不是每个新闻都会成为爆炸性新闻,我们一般的投入,就是会关注不要漏掉新闻线索”。

 

媒体也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在当下传统媒体资源、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确在新闻线索主动挖掘、追踪上,有一种克制。

 

传统媒体发现线索,自媒体跟进、挖掘、传播、发酵,传统媒体再进行深度、全面的调查,自媒体形成舆论倒逼,政府回应… 这种新舆论机制的形成,在假疫苗事件中表现得很突出。


 21日星期六,《疫苗之王》传遍全网,形成汹涌的顶部舆论。星期天上午,陈锋所在的媒体紧急抽调山东地方站、调查部等多部精英,组成疫苗事件专项报道组,兵分五路,对事件进行更深度的调查。


24日,冰点周刊写了一篇只有1500字的小短文《今年夏天他买了一只跌停股》。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阿诚的普通股民,在这次事件里浮沉的悲欢。导语这样写道“不光孩子,散户也是受害者”。底部留言最高的评论是“阿诚一翻疫苗本,自己孩子打的是长生。”文章有着冰点一贯的细腻,我把它看作一条隐晦又明显的声音。



也许正是因为假疫苗事件爆发背后的偶然性,让所有人心惊我们自以为的绝对安全脆弱得不堪一击。从7月23日开始,网络上对调查记者的离开、调查报道的凋敝、对他们的呼唤,夹杂着各种讨论,成为疫苗事件的衍生讨论热点。

 

在陈锋看来,”调查记者减少”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我很难想象一家媒体没有调查记者,不进行深度内容的生产。这是不可想象的。”在他看来,每个记者都可能从事调查报道。当你不满足于表面、简单的信息呈现后,你会自觉地去更深入、更长线的去分析。

  


在和多位资深的调查记者对话中,我有了朦胧的一个感觉:调查记者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固定的岗位。它更多地指向记者进行报道的方法论,你有没有去挖掘、去突破。

 

陈锋平和地说,记者不是一个特别高水平的工作。只要有突破力、有新闻敏感性,能把事件呈现出来,就已经实现了新闻的价值。


李微敖说“有理想、有正义感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觉更重要的是职业化。只有职业化、专业化,你才能说真正尽到了一个记者或者调查记者的职责。”

 

面对这两天既唱衰调查记者又神话调查记者的刷屏文章。90后的调查记者奶糖什么也没说。她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最新做的一则报道,吆喝着“啥也都别说了。为还在做调查的记者赞赏一下。”

 


非传统专业力的介入

 

从一则公示到一场影响如此巨大的事件,分析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我们还感到一种新的力量正在积极地介入到公共话语空间。不管是来自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兽爷,还是通过各地二类疫苗采购数据分析假疫苗流向的程序员,亦或是专业医疗平台丁香园等,在这一突发公共医疗健康事件中,都在主动发挥着自己的专业力。

 

 

《疫苗之王》写得克制而惊心。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事件线索多而不乱的并行梳理,展现了专业媒体人的素养,而借助自媒体更加灵活的空间、更小的传播限制,这篇文章首次把长春长生多年来近似魔幻的膨胀史扔给了大众,惊雷。

 

程序员“wstart”从各大省市二类疫苗采购等公开信息里,以2017年、18年两年为时间周期,进行了大数据运算,并将所有数据和代码开源到了GitHub。借助可视化技术,绘制了问题疫苗在全国的流动情况。在部分省市数据不可得情况下,分析得出了涉事企业在14个省市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吉林、辽宁、四川等省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

 

wstart制作的可视化数据


在医疗领域的朋友推荐后,我去仔细看了公众号丁香医生在22日推出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简短,解答了长春百白破疫苗存在有效性问题后,父母最为关心的七个问题,包括“问题疫苗的主要流向地”、“假疫苗指向的具体问题和后果等”、“能否不给孩子打疫苗等?”



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两个维度。有效性指的是,注射疫苗后,能否产生抗体。如果有效性存在问题,即疫苗无效,就如同假药完全用淀粉制成,虽不能治病却也无害。如果说疫苗存在安全性问题,则是指注射疫苗的这个行为,可能会有致残、致病等后果。

 

此次涉事企业的假疫苗,指向的是疫苗的“有效性”。

 

丁香、春雨医生等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了专业的回答,为处在信息恐慌中的家长提供了必要详尽的信息。


 

丁香医生初洋曾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容是值得信赖的,我不希望大家在使用时还像去到某些通用性的搜索引擎上那样,得到的是混杂的甚至埋藏着陷阱的信息,那样的信息可能带你走进深渊。”

 

“人是内容的提供者。我们征集很多医生生产、帮助我们生产内容。可信赖的专业内容来源是我们的优势,”初洋说,“很多用户希望内容是功能性的,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也把内容当作产品来打磨。”


以这次制作的回应假疫苗事件的七个问题为例,丁香园介绍了一篇文章生产背后的流程。


“这次事件的文章,我们由丁香医生编辑部牵头,多账号快速联动传播。从生产前端来看,我们严格采取了约稿制。8000名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士是我们的签约记者,我们文章的95%是向签约记者进行约稿。为了确保内容的专业性,我们的科普内容首次引用了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制度,在文章编辑之前,都会经历同行审稿环节。在生产后端编辑环节,我们的原则就是‘讲人话’,确保用户的理解和传播。”


这些专业力的补充和发声,带着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从某个小小的切口切进去,把真的东西掏给大家看。

 


有位媒体人曾说:“中国向来重视国家、集体,轻视个人和社会。”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舆情事件,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建设性的力量,一个公民社会正在缓慢站立起来。感到责任、期待更好,是行动背后的力量。

 

踱着步,我们还在找自己的位置

 

这种正在形成的新的舆论机制,产生了某种力量的交接。这种交接也荡起了些泥沙。

 

在经历二更事件后,“吃人血馒头者”和“吃吃人血馒头者”似乎都被打倒在地,不敢再轻易嚣张。但是在这次事件中,依然有众多情绪化的言论、空洞无物的声伐……从假疫苗事件延伸出去,舆论焦点也一直在失去、重新对焦;对疫苗功用和后果的科学认识,将人祸与疫苗安全混淆的讨论,依然充斥;阴谋论式的脑补大戏再次出现……

 


但是,这次突发的专业领域事件,也让我们明确了些新的变化。

 

新的舆论监督机制下,从新闻事件的周期上来看,自媒体和专业人士、机构,越来越多地在前端发力,他们专业力的补充和介入,迅速地满足着大众对基础信息的饥渴;专业记者的价值和功能被进一步后移,他们的舞台更多地放在了后端持续的追踪、监督和深度全面的报道中。


7月25日晚上,《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在线上与全媒派对话时,这样说:“目前,自媒体新媒体绝大多数是不能进行原创采访的。它所做的工作,只是整合公开信息资料,对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


他把这称作一个悖论,“具有原创新闻生产能力的专业媒体,在传播影响力上是弱于微博弱于微信公众号的。但是自媒体有影响力,却没有资格去进行新闻采访、原创内容的生产。”

 


“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停地驶向过去。”这句话很美。但是过去,怎么回得去?我们的信息生态环境变了。这不是呼唤谁归来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得学会在变化的气候里生存,并且努力变得更好。一位朋友在微信写下这样的话“以理想传名于世的人,基本上都是强悍的现实主义者。”

  

在某央媒工作的青年记者阿罗说他不乐观也不消极,“专业媒体是组织化的,在报道上更加客观和理性。自媒体、专业平台大多是打一枪、放一炮就走,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专业媒体、专业记者的社会。”


现在,奶糖所在的报道组,依然在山东、北京和东北,进行着长线的调查。

 

“做一个记者就像做一个好人一样,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新闻理想是很虚的。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价值、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进一步有进一步的自豪,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陈锋给自己的微信起名“钝利之锋”。在现实中,虽然挥舞起这把“剑”有很多“空气”阻力,但它终究是把亮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quanmeip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