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爱这一代年轻人,因为他们很孤独
2018-07-30 20:00

请关爱这一代年轻人,因为他们很孤独

虎嗅注:很久之前读过刘同的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总喜欢走那条人迹罕至的路,觉得那样的孤独正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一种特别,总把“孤独不是失败,它是自己与自己相处与对话最好的时光”这句话当成自己成长的座右铭,那是第一次因为孤独而寻求的偶像。殊不知,看别人的孤独总觉得励志,而后自己亲身经历,这孤独的味道远不是从前想象的那般。但即使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陪伴,只要做到内心充实,就会拥有于你而言最重要的所在。也许正如尼采所言:“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但这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虎嗅网获授权转载。


Age UK是英国服务老年人的最大慈善机构,其首席执行官马克·罗宾逊(Mark Robinson)称:“孤独比一天抽 15 根烟的危害还要大不过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不是老年生活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不是老年生活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是这一代年轻人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社恐、母胎solo、日常丧等等等等,至于克服,恐怕比一天15根烟的人戒烟还难。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做,“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


5年前提出,至今已收获3万2千多个回答。



不知道5年前提问的那个人,当时是在怎样孤独的心境中写下这个问题,但他/她绝对没有想到5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正因为孤独发生着什么……


 1


孤独,已经不是某个国度的单一现象。


孤独,早已世界性弥漫。


然而每个国家的孤独表现,彼此相似,又各自独特。


/ 孤独在英国 / 孤独部长 /


据英国乔·考克斯孤独委员会(Jo Cox Commission on Loneliness)(这个委员会是认真的吗?)2017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有超过900万人经常或者一直感到孤独,每10个人中就有至少1个,而且不会向别人承认。


于是今年1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就任命了一名“孤独部长(minister of loneliness)”。梅首相是这么说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是现代社会一个悲哀的现实。”


“我希望为我们的社会和所有人应对这个挑战,采取行动解决困扰人们的孤独问题——无论是老人、护工还是失去挚爱的人们——他们没有交谈的对象,也无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 孤独在韩国 / 独身主义 /


2017 年就在韩国流行开来的韩语新词 Honjok,由 “hon”(孤独)和“jok”(部落)组成,指那些乐意独自活动的人。


在这个“部落”里,又可细分为 Hon-bap 、Hon-sul 和 Hon-nol 。


Hon-bap :独自进食且对在餐馆中独自用餐感到满足的行为。


Hon-sul :不在意他人的注视而在酒吧独自喝酒。


Hon-nol :在“独自”行为中不感到“孤独”的人,他们在休闲时光中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我们肉眼可能见不到这样的韩国人,但从这两年的韩国综艺到借鉴而来的国产综艺,也不难看出越来越修身养性的心态趋势。


/ 孤独在芬兰 / 网红精芬 /


据网传,芬兰是世界上社交恐惧症最严重的国家,或者说,社恐已经成了芬兰的一种国民品质。以至于有一天在社交平台上再也瞒不住时,外界纷纷表示大喜、惊呼,终于找到了向往的国度!


一时之间,“精芬”在全球各地涌现,但因为这种品质本质上害羞的特点,注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现象级全球大事件而被载入史册。


具体请看当时的实况记录 《谁不是一边害怕孤独,一边恐惧社交


/ 孤独在荷兰 / 单身餐厅 /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专为“一个人就餐”设计的餐厅,叫做“Eenmaal”。在这里,一人以上前往者可能是需要接受注目礼的,因为在这间由废弃超市改造而来的餐厅里,配套的全是单人椅、单人桌、单人使用的餐具。


餐厅座位不多,只有十个,因此空间很宽敞。


餐厅菜式不多,只供应固定4道菜的套餐,附上鸡尾酒和红酒,要价据说折合成人民币是320元左右。


所有这些设计,都是基于餐厅的宗旨——希望客人能够专注于用餐上。餐厅名“Eenmaal”在荷兰语中就有“一次一餐(one time one meal)”的意思。


餐厅负责人Marina Van Goor也机智地将这个构想推往纽约、伦敦和比利时等地区,策划了为期2天~3天的实验性单身餐厅活动。


/ 孤独在日本 / 超单身社会 /


早在2014年,日本就有“孤独死”现象——“在谁都没发现的情况下断气,死后被放了相当一段时间才被发现”。


2017年日本一项对692名20-60岁未婚者的调查显示,其中30岁以上者超过一半认为自己会“孤独死”。


近年来日本还有个词叫“超单身社会”,日本知名广告与调查公司“博报堂”的调查显示:到 2035 年,日本男性的 “终身未婚率”将接近 30%,女性接近 20%;约有 48% 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


也就是说,三人行,必有至少一个单身狗。


/ 孤独在中国 / 单身税&冻卵 /


6月,“单身税”一说在社交网络上大火起来,缘起是新发布的个税修正草案中拟定了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简单点说就是:已婚生子人士可能比单身人士少交税。


这大概是国家在变相敦促我们快快解决单身问题……吧?


7 月,携程旅游宣布将为中高阶女性管理者提供10万至200万人民币,让她们能享有冻卵等高科技人工生殖生育的福利。


这是变相承认女强人和幸福婚姻两者不可兼得的事实……吧?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对BBC中文表示:“过去好像每个人都要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现在许多人主动选择单身,这在中国是罕见的变化。”


 2.


回到开始,孤独是可以克服的问题吗?


理论上,“孤独”是个永恒的命题,有解,但很难。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


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


寂寞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史铁生《爱情问题》:


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


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了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


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孤独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戕害所致。


那么摆脱孤独的途径就显然不能是日理万机或门庭若市之类,必须是心灵间戕害的停止、战争的结束、屏障的拆除,是心灵间和平的到来。


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但是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关于孤独,前人已经做过哲学式、文学性、心理层面的各种探讨并给出答案,可是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还是变成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3


最后,分享一个终极孤独的故事。



/ 孤独在外太空 / 一条叫莱卡的狗 /


在人类离开地球以前,我们最好的朋友比我们先走了一步。如今有愈来愈多的富豪自己花钱去玩征空之旅,兴高采烈地出发,再满面笑容地回来给镜头簇拥。


大家都忘记了五十年前(现在已是60年前),有一头名叫莱卡(Laika)的母狗上过太空,并且死在太空;它是第一个进入绕地球轨道的地球生物,也是第一个死在地球之外的生物。


“它嗥叫了好长的时间”,技术员说:“这太可怕了,一头孤独的狗,单独地在宇宙之中,嗥叫”。

                                                                                            ——(摘选)梁文道《孤独如狗》


当你无法与孤独相处时,请想想一条叫莱卡的狗,不管怎样,你比它幸运。


孤独,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悲哀现实。

不过别害怕,毕竟我们都在一起孤独


△ 日剧《家族的形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