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巡警”们正攻占着各大评论区
2018-08-01 14:00

“三观巡警”们正攻占着各大评论区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原文标题:《夺道德高地,拿放大镜上网......我们研究了自封“三观正”的巡警们》。虎嗅网获授权转载。


最近,“道德圈”有些不太平。“三观党”们不断占领豆瓣等评论区,进行道德批判的同时也成为了被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


把“婚外恋说得冠冕堂皇”的《英国病人》、以“偷情赛高”的《泰坦尼克号》,讲述“女人不作就不会死”的《安娜卡列宁娜》······姑且不论这些作品是否“三观不正”,光是以上表述就足以颠覆作者三观。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围观“三观”圣人们的大型battle现场。

 

纷纷躺枪的“毁三观”文娱作品

 

重要的不是神话发生的年代,而是神话讲述的年代。”当故事从历史时空里被抽离,嫁接到现代话语语境下接受道德的拷问时,人们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三观巡警”们的爱情观

 

“渣男渣女”,是三观“圣人”们言必提及的高频词汇。


“三观不正”扫雷区


男主们常常被冠上“直男癌”的帽子,如果是中年的,那就用“意淫”罪加一等;角色一旦被定性,各类负面词汇加诸彼身,就能将“渣男”形象彻底坐实。


@亵渎电影曾在影评中提到:“如果《港囧》是中产阶层未老先衰男,《夏洛特烦恼》就是彻头彻尾的屌丝,反正都是两类中年衰男的意淫。”


娱乐圈吧


豆瓣影评


只要与作品相关的内容被三观警察们嗅到了一丝“腐朽”气味,连主创者也难辞其咎。《乘风破浪》未见其影,先闻其声。主题曲《男子汉宣言》一经发布,三观党们就在韩寒的评论区中炸开了锅。连@江宁婆婆也出场带起了节奏。

 


墙倒众人推,电影中“钱你想挣,牌坊你也想立”的台词也被三观巡警们无限放大,成为导演“直男癌”的有力罪证。

 

劈腿的露丝、不守妇道的安娜、绿茶婊斯嘉丽······而另一方面,三观圣人们对女性也是真的很严格,贞节牌坊即是衡量女主品质的唯一标杆。丢掉廉耻心,就是社会公害。


天涯论坛


不论是男主还是女主,不论是经典著作还是影视剧,三观党们总能跳脱故事所在的语境,将情节、话语片段解构成“人性本恶”的丧气剧本。

 

以“宾馆过夜”剧情为导火索,《后来的我们》成为了“三观党”们围猎的战场。有网友分条缕析地列出了其“罪状”,痛斥“三观不正”的婚姻价值观:

 


更有分析贴带着极强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开始讨伐所有的“前任电影”:

 


三观巡警们的亲情观

 

只要剧情稍显矛盾冲突,熊孩子就“中枪”。“杠精”、“好蠢”······在《家有儿女》这样的喜剧中,旁观者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懂事成人的姿态评论着少不更事的孩童的一举一动。

 


“棍棒底下出孝子”、“像这样的应该一巴掌拍上去”······朴素直白的正义观下,小雪的幼稚行为也成为“三观党”们重点“严打”的对象。



影视作品之外,亲子节目的评论区也随处可见早已看穿一切的“三观圣人”们。不上升到“阶级观念”、“人性丑恶”等高级词汇,必不能显出他们的针砭时弊、世事洞明。

 

网友对《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评价

 

“三观巡警”们的社会观

 

贫富差异的鸿沟,在“三观党”眼中被无限放大。道德的放大镜下,他们容不得一点带有“铜臭味”的剧情。

 

《中国合伙人》上映后,被批驳为:大肆宣扬“有钱就是一切”的观念。电影研究者“大旗虎皮”也连续发博批评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影片完全把资本家的成功讲成童话,一个导演可以不成功,但不能没节操。”作家夏商认为:“《中国合伙人》充斥着天朝式的成功法则。最后的致敬画面让人作呕,一部典型的市侩电影。”

 

隐形的“市侩”都难逃“三观党”们的火眼金睛,那么公开的炫富、拜金就更加情节恶劣、有伤风化。

 

《小时代》影评

 

虽然角色都是有丑陋的,但是丑陋的灵魂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虽然充斥着物欲的《小时代》已经在挑战“三观党”们的极限,但相比于《欢乐颂》中的众多“拜金女”,林萧对男友的不离不弃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了。


《欢乐颂》影评

 

一些带有旧社会色彩的语录“借尸还魂”也成为了“三观党”们用来进行道德批判的利器。


追求物质、崇尚金钱虽然不值得提倡,但过分的标签化和“犬儒”化总有着矫枉过正的意味。


“三观党”的不断进阶

 

以“三观”评判事物成为一种习惯,三观究竟是啥?沿用“马哲”课本里的概念,提到的“三观”,通常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对于“三观党”来说,这个概念不断延伸,变得场景化。最终“三观”只是用来区隔和界定“我们”与“他们”的一种边界。

 

社交圈中的“三观”学

 

脱离了熟人社会,社交时代又将人们原子化连接在一起。匿名社交在带给人安全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着了解与沟通成本。

 

互联网时代,一个微博微信个性签名、一条朋友圈分享和一个聊天表情包,都是“确认眼神”的充分必要条件。



好奇心研究所曾解锁了“三观”的六种用法:


  1. “三观正”=“三观正好跟我一样”


2.  “三观正”=“实在让人无法赞美”


3. “三观不正”=看起来是批评,但其实更像是表扬


4. “三观跑偏”=“让人有微妙的不适感”


5.  “三观坚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迷之人类”


6. “刷新三观”=“你到底在讲什么”或者“可别胡说八道了吧”

 

不仅如此,好奇心研究所还绘制了一份“三观契合指数自测表”,包括“可以聊天”型、“能当朋友”型、“灵魂共鸣”型,满足了“三观”忠实拥趸的鉴定需求

 

为了满足“三观党”们的日常需求,各类深谙营销之道的产品将昔日的心理测试包装成“三观鉴定”,各类公号也在不断地进行情感营销,让“三观”social变得时尚时尚最时尚。


三观测试APP


微信“三观”文


“三观不正”引发的“公案”

 

除去自我鉴定和确认彼此气场外,“三观正”更是被赋予一种“政治正确”:人们并不关注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只要抓住可谴责的对象即可伸张正义。

 

作家六六5月2日发布了一条带有明显个人感情色彩的博文,“噩耗”、“诱惑”、“金龟婿”等词语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多“三观党”前来抨击,六六随后就发布了配有政府报告的图片以“提高觉悟”、“再接再厉”。

 

 图片来自@新浪娱乐,目前原图已被删除

 

@六六的微博

 

个人微博本是用来表达自我的工具性平台。但公众人物的微博因公开曝光量大,游走于公私领域,无法准确定性。发布个人言论引发围观者的不适需要遭到谴责吗?这个问题好像在当下无解。以道德之名谴责个人观点发布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不稀奇的网络“奇景”。

 

评论区自诞生之初就不乏“杠精”的存在,而以“三观”为理由,杠就变得正统且合理。只要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恶语相向似乎也就具有了合法性。

 

上半年大红大紫的选秀节目《创造101》中备受争议的杨超越,因唱跳能力不佳被网友匿名举报,理由让人大跌眼镜:“只凭美貌获得成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德的内化,在法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早期,道德就是评判的标准。但价值观没有确定的考量标准,人性的善恶也从来没有过定论。

 

“三观”缘何成为一种评判标准

 

“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三观巡警”们日常的审查工作,很多时候都在“诛心”而已。

 

自己眼中的“他者”

 

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曾提出过“第三人效果”的假说:人们通常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却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也许在充满正义感的“三观巡警”看来,随时纠察“三观不正”的人、事、物是一种职责所在,可以避免“第三人”深受其害。而“未成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就成了“三观巡警”重点保护的对象。



这个“第三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可能只是一种虚拟的想象。有文章做了一个“三观不正”却很贴切的比喻:如果一个猪圈里每头猪都认为自己特立独行,那么猪圈里究竟是谁在同流合污?

 

“泛道德化”的话语权

 

如果没有“贞洁牌坊”的墓志铭,也就不会有刘兰芝“自挂东南枝”的惨剧。道德的指摘,从古至今就是一把利刃。

 

费孝通曾在探讨《乡土中国》中提到:“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乘的网络。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差序的人伦而存在。”而在打破熟人社交的当代社会,评价的标准不再能依靠关系的亲疏远近,诸如“三观”等泛化的道德标准就成为了一种“唯我”的价值观。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道德审判就开始初露端倪。“泛道德化”的枷锁,在评判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关进了信息茧房。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小时代”,一个以自我为圆心,以观点为半径的时代;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大时代”,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影响一片森林的时代。

 

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来结尾:“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只不过不要以审察“三观”的方式让过往的伤痛再卷土重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