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国产挽救 Smart 并不 Smart
2018-08-07 11:38

靠国产挽救 Smart 并不 Smart

上个月月初长城汽车和宝马正式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双方各持股 50% 成立了一个叫做“光束汽车”的合资公司,虽然可能是因为政策要求,这家公司的第一款车型会是一辆 A 级纯电动 SUV,但大家心里都清楚,纯电动国产 MINI 车型,才是这家公司之后的业务重点。


宝马要在中国国产 MINI,显然对戴姆勒也产生了压力。彭博社报道,戴姆勒准备与北汽集团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开展新的合作,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用于生产smart电动版,以进一步提升该品牌销量。对此,北汽新能源方面表示,暂时没有相关信息可以公布。


其实 Smart 作为戴姆勒集团的子品牌,电动化计划是前段时间刚刚确定下来的。这么快就传出准备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国产纯电动 Smart 车型的消息,与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动向显然是息息相关的。


上个世纪的“新造车”的一场溃败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梅赛德斯在考虑一个关于未来汽车的概念想法,当时设计了一个只有 8 英尺左右的小车,但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难让这样的小车达到生产标准,所以这个设计在搁置了。


80 年代末的时候,Swatch 集团的 CEO 觉得大部分车厂都忽略了微型车的市场,但微型车其实又环保还方便。于是就安排公司设计了一台双门双座的混合动力微型车。Swatch 公司大多数人都熟悉,是一家钟表公司,造车肯定不太在行,他们 CEO 自己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就决定找个专业的汽车公司一起合作。


时间到了 1991 年,这名叫做 Hayek 的 CEO 找了宝马、菲亚特、雷诺、通用都被拒绝,大众倒是认同他的观点但那会儿大众已经动手在做类似的产品了,所以合作也没推进成。最终到 1994 年 4 月,戴姆勒和 Swatch 集团通过合资的方法,成立了微型车公司。



公司有了,开发工作也就随即展开,1997 年这家公司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示了自己的愿景,第一款车在 1998 年 7 月 2 日下线,10 月开始交付。


这么来看,Smart 的诞生故事,其实就是一场上世纪的新造车运动。


Smart 这个名字,也并非仅仅是“聪明”的意思,S代表斯沃奇(Swatch),M代表戴姆勒集团(Mercedes-Benz),而art则是英文中的艺术,意为Swatch和Mercedes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即使到现在,Smart 依然算是一辆概念前卫的微型车,20 年的时间,虽然知名度极高,但 Smart 的品牌历程并不算特别顺利。


1998 年的 Fortwo 车型过于经典,以至于 Smart 的转型尝试都基本以失败告终,2003 年试水跑车车型,失败。2004 年除了一款紧凑型车,失败。2004-2006 年,和三菱合作了四门车型,最终销量也不行,失败。2014 年,重启 4 门计划,与雷诺合作的 Forfour 车型,似乎也半死不活。



20 岁的 Smart,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款嘴上说“好棒,好想要”,但真正到买车时候,就会第一个放弃的通勤玩物。直到现在,这个品牌已经损失了 40 亿欧元,且销量还在降。2017 年,Smart 车型的全球交付量是 13.6 万台,同比下降了 6%,可能是财务状况真的太难看,戴姆勒都没公开 Smart 的财务细节。


被中国山寨和家庭观念毁掉的未来 


如果从产品层面和最初的愿景来看,纯电动确实最适合 Smart。汽油版 Smart 虽然不少人都喜欢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换挡顿挫、三缸发动机抖动和噪音都过于明显,后置发动机让原本不大的后备箱温度很高等等。换成纯电动后,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也会让原本重心就很低的 Smart 更加稳当。


2016 年的巴黎车展上,Smart的高层就曾公开表示,新一代的Smart fortwo、Smart fortwo敞篷版,以及Smart forfour都会推出纯电动版。而在上一代车型中,只有Smart for two推出了纯电动版。


然而尽管纯电动会让 Smart 在产品力上再上一个台阶,也能帮助戴姆勒集团积累新能源正向积分,但这并不能挽救 Smart 的中国区销量。



中国大量的微型电动车都是照着 Smart 为标杆来做的,这些车补贴后售价也就三四万,因为价格低廉有大量的消费群体。 这些消费者在选择这样的“廉价微型车”时候更多看的还是“廉价”这个标签,而“微型车”带来的好停车的优势,基本上就是附带的心理安慰了。然而 Smart 即使国产纯电动,也会是“精品微型车”,那么售价如果不低,人们选择这类车型的时候,就会回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要不要选择微型车?


这个问题在中国其实非常好解答,中国人喜欢大车,觉得空间大坐人舒服,能多放东西,这是家庭出行的硬性需求。Smart 最近几年在营销的时候都主打好停车这个点,但事实上,停车本质上还是司机手艺的问题,几乎没有多少消费者为了好停车这个标签而为买单。


这就不得不为 Smart 国产后的未来而担忧了,虽然动力变了,价格也会因为国产降低不少,但是车辆尺寸的最大特点在某些人疯狂吹捧的同时,也是无数人放弃购买的“硬伤”,这就让 Smart 难逃小众品牌的命运。


不过作为一个在城市里生活且已经有一辆家用车的我来说,Smart 要是国产搞纯电动,买一辆作为日常通勤用车确实挺好,表示期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