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艺术:用最平凡的方式打破制式化审美
2018-08-08 11:13

素人艺术:用最平凡的方式打破制式化审美

来源:一席(ID:yixiclub),原文标题:《经过太多规训,我们反而忘记了要如何创造》,作者:刘亦嫄。虎嗅网获授权转载。


刘亦嫄,策展人、素人艺术节创始人。


其实很多人在想素人艺术到底美在哪里?很多职业艺术家,很多大师,他们终其所生都在追求一种抛弃技巧、回归创作原始状态的这么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们知道永远回不去。因为有时候当他们过于追求画面精准表达的时候,反而会忘记如何去真正地表达情感。



我为何热爱素人艺术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一位讲者,我叫刘亦嫄。我是一位策展人,也是素人艺术节的创始人。


可能在座的各位会好奇什么是素人艺术,其实用一句特别简单的话来解释素人艺术,它就是指那些完全没有受过学院教育的普通人的艺术创作。

 

也许可以从我和素人艺术的关系聊起。其实在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研究的方向就是所谓的Outsider Art,素人艺术。只是那个时候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体系全部都是西方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研究关于中国的素人艺术。

 

直到2015年初,我辞掉了在艺术媒体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因为我做了五年记者,想换一个职业。我采访过很多艺术家,也写过很多关于当代艺术的报道,我承认有很多令我很兴奋地艺术作品,但是也有更多让我很厌恶或者很反感的艺术。

 

素人艺术对我来说是一个净化心灵和洗眼睛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那个时候闲来无事,开始在网上去找一些关于中国的素人艺术,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

 

在我的朋友圈里,大概有几百位艺术圈内的人士,我就一个一个去问他们,你们认不认识非常有天赋的素人艺术家?就这样,我被推荐了大概十几位素人艺术家。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件事可以做,如果仅仅是从我小小的朋友圈当中就可以发掘出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我相信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一定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自学天才在等着我去挖掘。

 

第一年的素人艺术节是2015年,那时候我找到了大概45位素人艺术家。我不愿意把他们放在一个很常规的白盒子或者说是美术馆的空间里展览,他们全部来自民间,我希望他们回到民间展览,于是我在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找到了一个废弃厂房。



那里大概有大小不等十间规格的房子,从上到下挂满了这些素人艺术家的作品。再后来的几年,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们可以看到素人艺术,于是将这个艺术节搬到了798。



其实在做素人艺术的这四年当中,我收到了很多观众的反馈。大家都很好奇这些素人艺术家是怎么开始的,他们又是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他们为什么对艺术有这么大的执着和热爱。所以我接下来想分享一些关于这些素人艺术家的故事,还有他们的作品。



刚才影片里放的那位艺术家叫汪化,这是一个跟拍了她四年的纪录片,希望这个纪录片能在今年年内跟大家见面。我找到汪化的时候是在2015年初,那时候她是中央美院食堂的一位打饭阿姨。

 

她那时候居住在一个非常潮湿阴暗的地下室,我找到她的时候就是在那个地下室里。她因为没有地方画画,空间不够,就在床边搭了一张很小的桌子,然后靠在桌子上一点点地画画。


汪化特别喜欢画线条,她特别喜欢线条在画面上的那种流动感,还有在画面上变化的可能性,而那些线条也会随着她当时创作心境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




因为生活很拮据,汪化没办法负担那些很昂贵的画材。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里的长卷,是她从宜家儿童区找到的那种给小孩子涂鸦用的长卷,总共30米长。当时她买的大概只要39块钱人民币,这是她能负担得起的最贵的画材。



她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就有一个特别大的心愿,希望可以画十卷长卷,总共300米长,然后做一个大型的展览。她甚至已经为那个作品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十道门》,是一个通往艺术的门。

 

当时她的生活很困窘,她跟我说因为实在是没有钱出门,她每天只需要工作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躲在地下室里画画,但是地下室太潮湿又太暗,所以她身体落下了很多毛病,于是我决定带她去我朋友在央美附近开的一个书店走走。

 

到了书店以后,当时刚好书店的几个老板都在,他们看了汪化的作品很喜欢,立刻邀请她去书店上班,做一位驻店艺术家。很快地,汪化就辞掉了在央美的工作,在单向街书店做了一位驻店艺术家。


汪化最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她这个十卷长卷的计划,在去年的6月份,我帮汪化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终于一次性地将她这十卷长卷全部展出,现在汪化还继续在书店里追寻她的艺术梦想。



我要介绍的下一位艺术家叫李忠东,他今年50岁,是一位建筑工人。跟其他素人艺术家那种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不一样,他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有信心。他跟我说,他坚信自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特别强调“伟大”这个词,他说他一直没有被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


▲ 李忠东


我记得我的推荐人曾经告诉过我,他那个时候会画很多宣纸作品,再把它们叠成一个个小豆腐块放在自己的兜里,然后他会走到798、草场地,还有宋庄的各个画廊里去推销自己的作品,但是没有人对他的作品感过兴趣,也没有人因为他的自荐而给他任何展览机会。

 

其实在我做素人艺术节的第一年,李忠东是一个消失的状态,因为他那时候去韩国务工了,他跟当地的工头签了一个三年的合约。在这三年里,他没有跟家人有过任何的联系,他的家里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所以展览的时候我只能从推荐人的手里借了几个作品。

 

结果一直到了大概是展览结束后的半年,推荐人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李忠东回来了。原来他自己偷偷从韩国跑回了北京,他私自毁约了。因为他的年龄太大了,实在是做不了建筑工人了。

 

他回来以后我就很兴奋,立马跑到他在昌平小村子里的家里去拜访他。他的房间就像是随时都要被这些作品挤炸了,这么小的一个房间里,到处都是作品,所见之处全部都是艺术。



▲ 李忠东的家


李忠东特别善于用现成品创作装置,用简单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把我们不要的那些生活垃圾用来做艺术,任何原材料经过他的敲敲打打缝缝补补都能变成一件作品。比如说这一件,这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件作品,它叫《西班牙斗牛》。



我们可以看到,他就是用那种最简单的,在厨房里就可以找到的蒸屉做了牛的前半身,然后剪了一些废旧木条,把它连成了牛的身体,接着他又用一个不知道在哪里捡的废弃的灯管,变成了牛的尾巴,上面这些彩色的部分其实都是他从杂志上剪的插页。


在李忠东的创作中有很多看似很抽象的图形,其实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具象的故事。像短片里介绍的,李忠东50岁,未婚,他其实一直都在寻找那个懂得欣赏他艺术作品的另一半,所以他所有的创作作品其实都是一个爱情故事。




他特别喜欢几类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有舞蹈家,这些爱情故事经常都是在这几类人当中发生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并不太幸福的结局,就好像是他在对自己50岁还没有找到真爱的一种复仇式的创作。


有一次李忠东告诉我,有一天在建筑工地上,在一个特别特别晴朗的早上,他看到阳光特别好,照在了工地上的红砖上,然后闪出一点一点不太均匀的亮光,他当时就觉得那个景象太美了,一定要赶紧回去把它创造成一个作品,最后他就做了这样的一个作品。


▲《混血老虎》,李忠东


李忠东生活很穷困,但他说他必须要创作。他的家人特别不支持他做艺术,虽然他已经创作近20年了。家里人曾经为了劝说他,烧掉了他近3000多张作品。但是他说他必须要创作,这是他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他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灵感,如果不把它们创作出来,他觉得自己会憋病的。


一席这次用来做门票的那件作品的作者,就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一位艺术家,她叫罗秀芳,我们都叫她婆婆,她也是我们这次参展艺术家里岁数最大的一位,马上就要90岁了。


▲ 罗秀芳(婆婆)


她来自贵州,在退休之前是一位美发师,退休之后随着儿女一家来到了北京,儿女觉得她岁数大了,不想让她做太多的活。那个时候婆婆没事情做,每天就只能看电视,结果就这样一不小心染上了电视瘾,每天都离不开电视。

 

家里人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就尝试用各种方式让婆婆戒掉电视瘾,但是都没有用。最后他们给了婆婆一些画材,让她尝试着绘画,看能不能消遣下时间,少看一点电视,结果没想到就这样婆婆完全画了进去。那年她78岁,我想这应该是可以找到的素人艺术家中最晚开始创作的。


婆婆喜欢画动物,她喜欢欢快的颜色,她喜欢那些能给她带来快乐的亮的颜色。因为她自己属蛇,所以她经常会在作品当中藏入很多蛇的形象。





今年年初,婆婆的女儿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就是婆婆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画画,那种特别轻松自由的创作状态真是非常让人羡慕。


在2月份,婆婆的一些作品被日本的一个策展人选到日本去做素人艺术展。那个策展人告诉我,婆婆的作品不需要解释,因为她拥有素人艺术中最内核的力量就是完全不需要用艺术史去背书,完全不需要解释的能够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能力。


其实在我们素人艺术节当中,很少有艺术家会自信地自荐过来,这位艺术家在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就自荐过来,他叫冯藏予,55岁,来自辽宁的一个农村。


▲ 冯藏予


冯藏予做过很多工作,他卖过药材,卖过衣服,还卖过古董,也在公园里给人画过像。结果在2004年的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那个时候他卧床不起,在两年之内什么都不能做,于是他重拾了儿时的爱好,就是画画。

 

两年之后他病好了,结果发现不能工作了,因为他已经完全进入到了绘画的世界。他听说北京有一个地方叫宋庄,那里有很多艺术家,他想离艺术近一点,于是就举家从辽宁搬到了北京,在宋庄附近的一个小村子住下了。

 

其实后来他对那个时候的宋庄很失望,因为2007年、2008年的时候中国很流行写实绘画,所有的艺术家都在教导他说,你要画得像照片,越像越好。但是他不喜欢,他就喜欢那种很自由自在的完全没有目的性的涂鸦。



因为生活很拮据,冯藏予也是买不起很昂贵的画材,他就去废旧市场,回收那种大概四块钱好几摞的废纸。他把这些废纸重新打成纸浆,然后加上水晒干变成一张画布。他的家里挂的到处都是他自己从各处捡来的这种创作的元素,所以买不起画布也没关系。




他喜欢在村子里闲逛,逛的时候他发现了很多这种拆迁拆到一半不要的废墟,然后他就拿着一个小树枝,蘸了一些颜料,去废墟里画那些没有被拆的墙面,这些图片其实都是冯藏予去画的那些废墟的现场。





冯藏予是一位很少见的家庭非常支持他创作的艺术家,我想这也能反映到他的作品当中。对于冯藏予来说创作就是一个字,“玩”,他会经常使用各种方式,使用各种小聪明去创作艺术作品。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其实都是装裱店那些不要的装框子的边角料,他就会在上面做木刻,然后把它印成版画。



今年他又迷上了拼贴,会偷偷把老婆要的和不要的牛仔布和衣服剪掉,然后再把它缝缝补补,就变成了一件作品。



这位老妈妈叫邵炳凤,今年也70多岁了,她来自于山东文登,也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开始画画的。因为她的女儿和女婿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家,所以她拥有特别好的画材还有画纸。


▲ 邵炳凤


最开始的时候,她画这种家庭合照,因为大家知道那种老照片其实都是黑白的,邵妈妈就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上色。



有的时候邵妈妈觉得背景太空了,就给它们加很多的背景。结果很快地,邵妈妈把家里200多张家庭合照全画完了。


她的女儿没办法,就在网上找了很多网络图片,然后用那种最低像素的黑白打印把它打印出来,让邵妈妈选喜欢的图案去画。

 


但是有几个事情特别有意思。第一,邵妈妈不会画西方人,她会把所有人都画成中国人。第二,邵妈妈不喜欢小孩子抽烟,她觉得小孩子不能抽烟,所以这张作品到邵妈妈的手中就变成了这样。



这张作品里,首先所有人都变成了中国人,然后他们又变成了大人;其次,邵妈妈特别喜欢在创作中加入很多中国元素,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一些红色的或者喜庆的图案,还有些我们农村经常会见到的小碎花的图案,所以可能大家看了这个,永远也想不到它原来是这样一件作品。


我还要分享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邵妈妈的作品,也是前两天才发现的。这是一个美国很有名的摄影师,他拍了很多未成年人在街头流浪的生活,这是一个马戏团的系列作品。



因为邵妈妈喜欢把所有人都留在他们最开心最愉悦的那个瞬间,所以她希望所有人都是开心的。前面讲过,邵妈妈不会画西方人,也不喜欢这些外国的元素,所以这一件作品在邵妈妈笔下变成了这样。



之前那个背景应该是帐篷,结果在邵妈妈这里就变成了中国农村的砖瓦房,这个小姑娘也变成了一个很开心的中国小孩子。邵妈妈在作品中会放入很多诙谐幽默的地方,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想象力。


其实在我们参展艺术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艺术家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是自己投稿进来参展的艺术家,他叫Vanney。当时我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个很洋气的外国人,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是他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了这个名字,所以他决定用它做艺名。


他是一位军人,这是他的自画像。



最开始是因为看到有一位职业艺术家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些作品,在变成这个艺术家的小粉丝之后,他也跃跃欲试,心里想着也许我也可以开始画画。Vanney特别喜欢捕捉人动作的瞬间,他会把那些瞬间放大。





更有意思的是,在今年年初我发了一个招聘启事招聘实习生,那时候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艺术爱好者。经过电话面试以后,我决定给他一次机会,结果他就举家从长沙搬到了北京,来了以后他才告诉我,原来他就是那个参展艺术家Vanney。

 

他很喜欢北京,很喜欢北京的艺术氛围。他告诉我,作为一个军人他永远也想不到,他有一天可以在北京的一个当代艺术画廊实习。今年Vanney即将退伍,也将正式加入我们,我想在十年前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永远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也许我们现在可以简单地去回顾一下素人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其实素人艺术是来自于上世纪40年代的法国,当时有一位当代艺术家很著名,叫杜布菲,他那时候正在经历自己创作的一个瓶颈期。


▲ Jean Dubbuffet,杜布菲


在一次文化交流项目中他去了瑞士,去参观了一个精神病院。当时他发现了一些精神病人的绘画,马上就被那些精湛的完全自我的表达所吸引,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研究精神病人的绘画。



对于他来说,这些精神病人完全自我的艺术表达,是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他觉得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他永远不能进入那样的艺术创作当中,所以他就为这类艺术起了一个名字,叫Art Brut。可能我的法语发音不是很准确,翻译成中文就是原生态的艺术。

 

之后这个艺术在1972年的时候到了英国,第一次翻译成了英文,叫Outsider Art。在Outsider Art这个概念发展的几十年当中,这个概念所涵盖的人群也越来越广,于是我们就叫它素人艺术。

 

其实很多人在想素人艺术到底美在哪里?很多职业艺术家,很多大师,他们终其所生都在追求一种抛弃技巧,回归创作原始状态的这么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们知道永远回不去。因为有时候当他们过于追求画面精准的表达的时候,反而会忘记如何去真正地表达情感。

 

素人艺术家没有受过学院教育,这反而让他们没有这些技术的包袱。比如说很多人在画一个复杂的画面的时候,他们需要把这些非常复杂的结构简化到最基础的一种可识别的状态,其实这种状态是非常考验艺术家的直觉能力的。

 

又比如说不会明暗对比,也不会透视,相当于这些素人艺术家要把所有的作品都在一个完全二维的画面当中表现出来,但是又可以让观众没有障碍地去理解它。

 

其实最能打动我的素人艺术中,还有一个可能说起来很虚的词,就是真诚。因为这些素人艺术家的身份,他们其实很多时候跟职业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他们边缘化的社会身份,他们的这种坚持和他们的这种努力和其他艺术家相比要困难得多,他们在社会当中的这种离经叛道或者说不妥协是特别珍贵的。

 

其实我在做素人艺术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曾经对我有过质疑,他们会问这些艺术到底好在哪里?他们的画面那么简单,就好像是儿童画一样,他们的颜色完全没有章法,他们的结构好像又很怪异。

 

但我相信,在任何历史进程中跳出来去打破制式化审美的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我相信人类天生就有创造的欲望,只是经过太多规训后我们反而忘记了要如何创造。我希望大家可以接受素人艺术,让这个缺乏多元化的社会、缺乏包容性的社会,可以唤醒更多的创造力。

 

谢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